小满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满来了,皖北的天相当热了。
  早晨的风倒很清凉。清风的“清”,在五月、六月之间的早晨,能体会得更透彻。春天的风是感性的、抒情的,带着你,从某个温柔的地方来,到某个温柔的地方去。夏天的风呢,热烈而不沉溺,它拂过你,然后走远,没有留恋,也不执着,风是风,你是你。秋天的风清清爽爽,带有玄思色彩,它走远了,它的凉意久久留在你那儿,在肌肤中,在骨头里。它把很多东西都带走了,不再回来。冬天的风凛然,有一种绝对性,摧枯拉朽,不过,人的自我意识会被唤醒,像荒野上的一棵孤树。
  现在,该开的花都开过了,花朵稀少了,果实和叶子变多了。一颗颗或一串串果实,桃,杏,梨,苹果,李子,枇杷。柿子正在坐果,但还没坐稳,每天早晨,地上落的都是没成的柿纽子,我们这儿叫作柿蔫子。一片片,一层层,叶子后面还有叶子,夏天变得深远而富有包容性。如果花朵是一种意象,那么绿荫则是一种意境。这么多叶子,每年都这么新、这么绿。深绿,浅绿,青绿,翠绿,墨绿,每种树叶的颜色都有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富有层次感。但再多的叶子,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枝条都给遮住,偶尔仍有一根枯枝露了出来。
  到处都是光的涟漪,五月亮闪闪的,一晃一晃,像一棵麦穗。
  麦子上面了,小小的颗粒,微微发胀,有了重量,但还没有成熟,才开始变黄。
  我喜欢“小满”这两个字,可以作男孩的名字,也可以作女孩的名字。寻常百姓家的孩子,十五六岁的样子,朴实,自惜,尤其这个“小”字,透出几丝可爱和憨然。
  晚饭后的灯影里,仿佛只要我问一声,咦,小满呢?院子角落的杏树下,就会有一个声音轻轻说,在这儿呢。
  我有些惘然地想,小满长大了,开始有心事了。
  枝叶婆娑,杏子累累。杏是麦黄杏,真香。
  小满,还不是太满,还剩下一些微妙的空间。圆满,意味着结束和转化。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满”,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心理感觉,一种现实经验,也是一个哲思概念。孟子说,充实之谓美。但太满的时候,就需要警惕了,所以说,物忌满盈。
  满,并不是绝对充实。新月一弯,对我们来说,却已经有了圆的意思。草色遥看近却无,但春天的意思却已经满满地存在了。我们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感觉,这只能说是一种文化基因遗传。我们的古人早就悟透了有和无、虚和实。太极中的双鱼图,是阴阳相生,也是虚实相映。汉字中的“悠悠”“渺渺”“窅窅”“冥冥”……一个空茫无限的意象世界。
  年轻时,往往不能接受人生中的缺憾。到了中年,就会觉得人生中的缺憾是难免的。这一生,无论怎样活,无论活得怎样精彩绝伦,也总会有意犹未尽之感。正如欧阳修的诗句所言,“杏花红处青山缺”。然而,只要认真的活过,就连缺憾也会变得美丽。也正是种种缺憾,才使人生显出了一种“圆满”的意思来。
  王维的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有如此浩渺而又灵动的空间。这个世界是实的,也是虚的,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如此,我们的水墨画,才有那无限悠远的留白。《山海经》是写实的,虽奇奇怪怪,却郑重其事,天地肃然。然而,它又是虚的,神秘悠渺,山一重,水一重,世界却荒荒的,没有人世的光阴徘徊。《西游记》多从虚处着笔,而你又处处能感到这是在写一个现实的人世,有一种世俗之美。我最近又重新翻看了一遍此书,每天晚上随意读那么几页,又修正了很多以前的看法。
  我承认,《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但我读了还是觉得,写得太满了。满得有了壅塞之感,透不出一丝光来。绝望到极处,如果不能豁然解脱,便只有直坠下去。杜牧咏晋人石崇的爱妾绿珠,“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可叹,可哀,但又十分可惧,因为没一点挽回的余地了,连一点回环和波折都没有。《金瓶梅》中的人物,就这样落花般堕下去了。所以,我还是更喜欢《红楼梦》。《红楼梦》尽管“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是倒像孔子所言,绘事后素。白茫茫如一卷生宣,天地无言,虽空无所有,却仍蕴含着妙笔生花的希望。
  中国人做事情,总是说,别做得太绝了,要留有余地。给别人留有余地,也就是給自己留了余地。还有,做人做得太实,虽然正大,但也会显出僵硬和呆板来。《论语》中的孔子在某些方面,是个很有趣的人,但后来的儒者,比如朱熹他们,就少了几分温润之感。他们的人,太满了。太满,就不易有清新之气。
  有一些细微的空间,就有一些自为的余地。有人在这种空间里,养精蓄锐,准备开疆拓土,打下另一个新的天地。也有人静观山河,超然于物外,作心灵的逍遥游。
  但是一朵花,总有开满的时候。满开的花,多美啊。接着就谢了。
  那远古的世界,显得那么大,空空的,又满满的都是植物,都是风。说话的声音很少,一点点。那时的山还只是山,水还只是水,世界还没有被人类抬到逻辑和修辞的手术台上细细剖析。所以,那时的感观世界还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清晰而浩大。
  只有清寂的一刻才有悟,只有停顿的一刻才能识。
  人多的地方,神就少了。
  在古时,人是那么小,静悄悄的,在山水中。人也是虚的,无我,只剩下几根虚虚的线条。很小、很虚的人,道通天地,就立即变大了,参天地之化育。一个一个,顶天立地,头角峥嵘。虚虚的线条,都变成了铮铮铁骨。
  小满时节,蔷薇花色狼藉,已经萎败了,而榴花却正艳。《闲情偶寄》里,李渔说种杏树不结果,若把女孩子的裙子系在上面,果实便累累满枝。李渔以此断定杏树喜淫。这种无稽之谈,也算明清才子趣味之一种。美人如花,花朵本身就是情色修辞学中的一个主要喻体。石榴裙,不就是一个带有情色意味的意象吗。白居易描写《长恨歌》中的欢宴,“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真是纸醉金迷。以前我读此句,嫌太写实,轻易就忽略过去了。如今倒觉得有一种真实可感的绮丽冶艳,有一种现场感。
  五月中旬的阳光白亮亮的,石榴花锦重重地落了一地,而枝上仍然猩红朵朵,娇艳欲燃。这些花,开了又开,开了又开,你只觉得生命也可以奢侈得理直气壮,因为过于富有。自然界也像人,有一掷千金、貂裘换酒的豪气。   禅宗里南泉禅师曾道,“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南泉的意思是说时人未能彻见佛性,眼中所见,只是幻象,而非真如实相。
  而时人有这一刻的恍惚,不也是很好的吗。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刻的恍惚,世界才生动起来,波澜横生,风光流转。
  这么小的树,却开了这么多的花,枝条都压弯了。
  儿时,小满前后,正赶上青黄不接的节骨眼儿上。麦子虽然上面了,还是水籽。不是为了尝鲜,而是实在揭不开锅了,母亲才拿把镰刀,割回来一捆半捆,小火把麦芒烤掉,麦穗散发出微焦的诱人香味,在簸箕里揉出麦粒,打成黏馔充饥。但也不是年年这样,在我充满饥饿感的童年记忆里,也就只有那么一两次。没到芒种,麦子虽黄了,却还不到开镰的时候,黏馔虽然鲜美可口,心里却有暴殄天物的感觉,总不能吃得心安理得。虽然种麦子就是为了吃,早也是吃,晚也是吃,都是为了活命。但没到时候,就是不应该。这是一个人间的规则。我从小就养成了惜物的习惯。
  晴雯撕扇,宝玉发奇论道,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只是不可生气时拿它出气。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是故意打碎了也可以,只是别在生气时拿它出气。这也是爱物。这看似戏言,其实是从道家齐物的高度来看待事物的。人从物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超越于一切人世的规范和命名的约束,万物为我所用。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可得大自在。但如果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就会造成一种极大的破坏性了。
  静则秋水长天,动则惊涛裂岸。
  在社会现实层面,扇子就是用来扇的,你撕,就是破坏,就是不合理。杯盘就是用来盛东西的,你再喜欢听那一声响,你故意打碎,就是不应该。所以,虽然青黄不接,母亲还是不愿意去割那么一捆半捆麦子的。
  布谷鸟叫了,天空静谧的深蓝中,时不时响起一串啼鸣。在黎明和暮晚中,这种鸟儿也叫。还有一种鸟儿,常在暮晚鸣叫,与布谷的鸣声相似,但没有其婉转。布谷的鸣声是“布谷、布谷——”“布谷、布谷——”比较急促。这种鸟儿的叫声是单音节的,尾音略微上挑,比较幽深:“谷——”“谷——”。我们把这种鸟儿叫做“地牤牛”。有时,在星月明亮的上半夜,它也鸣叫。大地静悄悄的,庄稼茂密。这种鸣声显得神秘、幽远,叫得人心里微微发怵。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种鸟儿在我们这儿彻底消失了。前几天,也就是今年小满前,我去合肥肥西县参加一个活动,住在一片湿地旁的宾馆里,傍晚和几个朋友到湿地散步,忽然又听到地牤牛这种久违了的鸣叫声。经一个写小说的朋友提醒,我才知道,这种鸟儿原来就是古典诗词里赫赫有名的杜鹃,它还有另外一个优美的名字,子规。在乡村,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我们经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来命名,我们有一个自成一统的世界,也有一套独具特色的语言系统。比如,吃饭我们不说吃饭,而是说喝茶;稀饭不叫稀饭,叫糊涂。我们称下午为横阳,半下午为半横阳;称傍晚为天落黑。这个世界既保持了一种相对的独立性,又造成了一种相对的封闭性。当然,如今这个世界,早已分崩离析,丧失自己的任何特色了。
  过了小满,麦子上了面,开始慢慢收身,再经几天阳光暴晒,就要收割了。日子有了忙碌的氛围,太阳也毒了。家家户户开始磨镰,长条型的磨刀石,青幽幽的,每年使用,中间呈微凹状。男人们蹴在房檐下,从脸盆里往石上撩些水,两手捏住刀片,唰唰唰磨了起来。把锈了的刀刃磨得锃亮,举起来映着日光,眯着眼看了看,再用拇指在刃口蹭了蹭,自语道,好了!然后再磨下一把。古书上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果然是这样的。
  收割前的一件大事就是造场。年年收麦,需要一个固定的场地,这个地方就叫麦场。麦子收割后,颗粒归仓,麦秸垛好,秋收时节,还可以再用。等到第二年麦季,这段时间很长,麦场就荒废了,这就需要再造一造。把地边的青草清除掉,把场地铲平整,牵头黄牛,让它拉着一个石磙一遍遍碾压,直至碾得光光的,又硬又亮,场就算造成了。老黄牛慢悠悠地走,石磙骨碌骨碌转动,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太阳当头照着,然后又向西歪了过去——岁月好长啊。
  我们这儿有个禁忌,就是麦收期间,不能坐在石磙上。我到现在还不太明白什么原因,也许是对收获的某种古老的敬意,人体——尤其是屁股——是不洁的。古时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祭祀或祈祷,都要斋戒,沐浴更衣。正心诚意,以临大事。小时候,我倒喜欢坐在上面。明知母亲看到会吵,我还是趁她不注意,故意在上面坐坐。有时候,我也有某种突破禁忌的沖动。我曾说过,我是一个消极的反抗者。表面看来越温和的人,其实内心深处越存在着某种凛然的东西,就像一块厚厚的丝绒布,包裹着一把锋利的刀子。
  麦穗越来越黄,沉甸甸的向大地弯了下去。镰磨好,场造好,一年中最繁忙紧张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今年小满这天,上午,我特意到西沙河转了转。岸边有一片竹林,竹竿正在往上蹿,丈把高了,还没长枝叶。晋人爱竹,竹林七贤便是一个著名的文化意象。竹清虚,枝叶虽繁密,却仍然显得秀逸。竹竿一节节往上走,心无旁骛,里面却是空的。它有审美价值,也有广泛的实用性。当然,它不能作栋梁。晋朝本来就像是用竹子搭建而成,佛老使晋人变得清空灵动,但人格精神深处似乎缺乏一种粗壮坚稳如松柏的东西。晋人的精神世界更多是艺术性的,他们的人生是风格化的。羊祜、卫瓘、张华、山涛等西晋初年这些重事功的人中龙凤,如果和两汉初年之人相比,就会觉得其精神强度不足,少了几分鲜活的生命元气。晋朝是一座竹楼,陈设高雅,情致怡人,八王之乱就像武打电影中的镜头,一群江湖人士聚会议事,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一言不合就哄然动起了拳脚,一阵噼里啪啦,桌碎椅坏,竹楼摇摇,胡人一推就散了架了。而汉朝给我的主观印象是高大、结实,满满当当,像是用方砖大石一块块砌成,但汉朝并不给人闭闷之感。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虽叔孙通定礼仪,使刘邦知为帝之尊,萧何建宫室,壮伟宏丽,威荣流传后世,而其国家精神则提倡黄老,有清虚之气流转。刘邦打天下时,狎辱儒生,临死前路过山东,却亲自祭祀孔子,这里面当然有政治意味存在。刘彻尊儒,更是大一统的集权时势使然,儒法并用,凝聚力大增,而到了晚期,凝聚力消失,整个国家精神则变得凝滞胶着,政治系统也变得僵化机械了。王莽更是一个不近人情的腐儒,虽力矫时弊,然而弄巧成拙,天下就乱了。当其衰败崩溃,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无限苍凉中仍透出一种荡人心魄的壮美。
  在一个水湾儿边,长了很多茨菰、蒲草和芦荻,我很喜欢这个地方,有野趣。看上去很乱,其实那儿该长什么就长出什么,不该长什么就不会长什么。自然而然才是一种理想的秩序。人类不知道,很多事情便越俎代庖,全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处理,并且洋洋自得,自以为建立了新的秩序。这其实是一种僭越。其结果便如老子所言,“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
  有一段河堤,用水泥砌住了,显得十分触目。如果堆放的是天然的石块,就没有这种生硬的不协调的感觉。石头是有生命的,水泥则是被戕害至死的石头。我们看石头雕刻,仍觉得石头有生命,虽然这是石头又轮回成了其他的生命。这中间由于投注了雕刻者的精神和感情,便等于又赋予了石头新的生命。
  沙河蜿蜒如带,从来处来,到去处去,注淮入海,最终汇入那云蒸霞蔚的浩瀚里,而生命也是一个不息的轮回。但见一只白鹭,从茂密的草丛中翩然飞起,悠悠向对岸移去,孤云自闲,波间轻影如梦,一时天地寂然。
  责任编辑 何冰凌
其他文献
一  正午时分,天色阴沉,风雨欲来。  房间里闷得让人呼吸困难,杨冬藏坐在书房的窗前抽烟,眼神聚焦在对面楼一户人家晒着的格子被单上。被单在风中摇曳,沿着晒衣杆缠绕纠结,发出他听不见的嘶喊声,像是在给他表演一场哑剧。  妻子冯君的唠叨声势不可挡地穿门而入,但好在他的耳朵还有另一扇门,将其隔绝在外。  他拿出钥匙打开抽屉,拿出一个长方形木盒,木盒里黄色软布包裹着一枚褐绿色的铜镜。铜镜背面沿着镜边一周是
期刊
1978年  还有三个月就要高考,魏校长下令走读的两个毕业班统统住校:“高考就是打仗,再剃光头,我就得找绳子上吊!”赵槐树对魏校长是否上吊丝毫没有上心,他上心的是八毛钱住宿费、四毛钱电费到哪儿弄去。  父亲的膝盖在春天来临的季节溃烂,没钱抓药,哑巴母亲挖来的草药,让父亲的两条腿提前报废。他对上学路上邂逅的李槐花说不想读了,李槐花说可以借五毛钱给他,六毛也行,后来魏校长对他说:“尖刀突击队队员,全免
期刊
之一 静夜  我们坐在堂屋里聊天时,天还没有完全暗下来。为了拒绝蚊子的侵扰,我们早早地关了门。这时,三只燕子在房内盘旋,还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它们低飞时,那剪刀似的尾巴掠过我的头顶,立即便有一小股风吹拂我的面颊。  妈妈说,咦,小燕子会飞了?我当时还没在意。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说,小燕子真的会飞了。这时,三只燕子齐齐地落在堂屋的座钟上。一只稍小,另外两只在用嘴帮它整理刚飞乱的羽毛。我瞧着不由呆了——
期刊
有生之年  继续做一枚生活的棋子,举棋不定。  一只手在索取,一只手在放弃。  依然饥饿,咽下今朝明朝,  咽下点灯的时刻,咽下世间的空洞,  更加乏味更加危险的相知与相弃。  依然清醒,拨弄着那一点心头好,  念着你,你,还有你,  不断地撒盐,念着永不愈合的伤口。  依然下落不明,像一条害怕的绳索,  悬在善恶之间,摇摆不定。  初 秋  那些谷穗站得太久了,  都将过去了,弯腰的女人和  留
期刊
眼看丈夫亓捷马上就四十出去了,还只是个副教授,妻子晏桦奚落他的次数越来越多了:“你瞪大眼看看,你们学校四十岁以上的人,谁不是教授?!就你天天装清高,自诩比别人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可是,一到发工资你的是最少,一有出国考察等等好事从来就没有你的份儿!”  亓捷一听妻子唠叨,就感到很无奈,因为妻子说的确是事实呀!可是,他不服气,说:“那些人凭什么当上教授、博士生导师?靠的是学术造假!你去看看他们
期刊
编前 云端看箭  最后一击穿墙而过。远方呼啸而来。力量在弧线的一端发光,它不熄灭,那尖锐的铜就永动。飞越大海时引起喧哗。一层层巨大的蓝先是默默地涌动,然后突然直立,再无限向上,颜色就此疯狂。岁末融入灰烬,他们的柴还在添加,火焰的情势被诗的高潮部牢牢把握,最里层尤其炽热和殷切,是商也是积,无穷大。热量里有一阵阵的铿锵,锤击声在你我的跃动后骤然沉淀,归成锰和钢。12期好大,这港口一直有人出发,繁华。句
期刊
《父父子子》这篇现实题材的小说重点讲述了老伴突然去世后,周老师一边独自舔舐受伤的心灵,一边尽心孝顺瘫痪老爹的故事,中间不断追叙陈阿姨过去无微不至照顾与陪伴老爹的情景。小说写父子情,准确地说是三代人三种不同的行孝方式:身心的呵护;物质的满足;作秀式的孝顺。论孝顺,大有一代不如一代之势。小说一方面通过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塑造一个承载传统孝道观念的孝子形象;另一方面,不赞同仅止于物质供养的尽孝方式,对利
期刊
“包”之芬芳  大包干一个“包”字,春回地暖,农民心中频生碧树,一株株青枝绿叶,花朵芬芳,缀满红果。  大包干这个增产能手,在包产田里堆金叠银;大包干這个发家妙方,让瓦房新楼抹去饥饿贫困;大包干这个六畜之神,迎来了猪羊满圈鹅唱鸡鸣。大包干更是一只八音鸟啊,鸣唱着农民心里不尽的豪情。  “包了工,联了产,又治偷盗又治懒。”定远县有个永宁集,坐落在江淮分水岭上,山不长草,地不产粮,贫穷是其特产,多少年
期刊
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迁,有一种东西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美德。可是时下,美德似乎变得越来越相对稀缺了。特别是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人仿佛变得越来越焦虑,变得越来越相对缺少美德的“影响的快乐”了。很多人均如1938年,荒诞派作家阿·阿达莫夫在他的作品《自白》的开头中所惊呼的:“这是怎么回事?我知道我存在,但我是谁?我被分离了,我是从什么上面被分离的?我不知道。”但是,我想说,我知道。
期刊
叶丽雅是我的初恋情人,可她早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她是怎么死的,这个让我平生首次春心萌动的美丽女孩,怎么没有留下一句话便风一样地从这个世界飘逝、了无踪影了呢?  我要寻找叶丽雅,准确地说是要寻找叶丽雅的魂灵,我要问一问:叶丽雅,你是怎么离开这个世界的?你怎么可以不辞而别、说走就走?你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你到底受了什么委屈?无论何种原因,你也得告诉我呀。可是,你不仅不告诉我,连与你相依为命多年的母亲也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