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专题 在文本阅读中“成长”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therz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成长”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四篇文章写的都是名人或普通人的成长故事,主题鲜明,旨在给人以成长的启迪,引发对成长问题的思考。如何根据四年级第一学期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实现“文”与“道”的结合,让学生于文本阅读中获得成长的启迪呢?
  
  一、有效导入——走进成长故事
  
  本单元四篇课文的题目各具特色,或以人名为题,或以揭示中心的短语为题……教学时,教师可充分挖掘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在每篇课文的学习导入环节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成长故事。
  1 激趣导入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乌塔》。
  (1)初识人物
  师(板书故事中主人翁的名字):你了解他(她)吗?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简单了解故事主人翁)
  (2)揭题质疑
  师: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乌塔是个怎样的女孩?她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 回顾导入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观察回顾
  师(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这是什么?在这一册的第二单元,我们刚学了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叫——。作者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揭题释疑
  师: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作家肖复兴为纪念叶老而写的一篇文章。你觉得这篇文章可以以什么为题?(揭题)
  师:文章是写叶老的,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3 品味导入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品味词语
  师:“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尺”会显现出它的短处,“寸”却能体现它的长处。
  (2)释疑导入
  师:课文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题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品读语言——沐浴成长雨露
  
  要想引发学生对成长问题的思考,进而获得成长的启迪,就必须让学生浸润于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进行深入的赏析与品读,从文本中人物的成长历程中得到熏陶与感染。
  1 抓住关键语段,细品
  教学时,要找准文本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及人物形象的关键语段,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重点研读第7、8自然段。这两段是“中华不振”的具体写照,也是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只有让学生深切体会当时的社会状况,少年周恩来心系民族兴衰的形象才会熠熠生辉。教学第7段,可抓住“这一带果真与别处大不相同”展开,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透过“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感受租界的繁华:再通过课件或想象描述“别处”的街道,于对比中感受“中华不振”。学习第8段,可围绕“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设计练习:(1)中国人紧握着拳头,是想
  文本解读
  _______,因为_______。(2)讨论:洋人该惩处吗?(3)中国人只能紧握着拳头,因为_______。结合朗读再次感受“中华不振”。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叶老修改文稿的第3、4、5段,写“我”被邀做客的第7、8、9段:《乌塔》中写乌塔语言的第8、9段以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柯岩回信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的部分都是各课需重点品读的内容,教学时,要抓住段中关键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地体会。
  2 找准知识盲点,巧补
  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外,本单元课文所描述的事件都与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这是学习活动展开的障碍。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这些知识盲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当的背景资料补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一句,这是肖复兴看了叶老为他修改的文稿后的内心感受,也是叶老人品的写照,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有了“叶老修改文稿”部分的学习,学生对“认真”的理解不成问题,但“平和以及温暖”怎么理解呢?教学时,可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适时地补充叶老生平(时任国家教育文化部门要职的叶老已70高龄),与当时肖复兴的身份进行对比,让资料的补充为学生的理解铺平道路。
  在这一组课文中,像这样需要补充课外资料的地方很多。如在探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中国人只能紧握着拳头,因为_______”时,可以补充一些当年洋人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学习《乌塔》,可在教学第5段时出示欧洲地图,让学生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找出乌塔的游览线路,感受乌塔的大胆、独立;理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我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这句话时,可补充肖复兴的文学创作历程及文学成就方面的资料……
  3 锁定文本空白,深挖
  本组课文中语言含蓄、内涵深刻的语句较多,教学时,有必要在文本留白处进行适当的补白练习,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感悟形象,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3段写叶老为“我”修改后的文稿,其间“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和小字以及满纸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是叶老高尚人品的体现。为让学生深入体会,可这样进行教学:(1)读句子,交流: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让你震撼?找到句眼“密密麻麻”;(2)出示叶老修改后的原稿,形象感受“密密麻麻”;(3)启发想象“看着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和圈、钩等,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将叶老修改文稿时的情景再现出来,使叶老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叶老对少年肖复兴的巨大影响也就变得好理解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9段写到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以后,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呢,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补写,让周恩来心系中华的内心想法凸显出来……
  
  三、有机整合——获得成长启迪
  
  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以及综合性学习都与这四篇课文的内容密切相关。教学时,要统观单元学习内容,统筹安排,将上述内容与文本学习有机整合,使学生在生活事例与文本事件的比对中、在热点问题的互动交流中、于有效的习作训练中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成长启示。
  1 课文学习和“口语交际·习作”融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设计了三项内容,任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两项完成。这样设计,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大了,教师指导的难度却增加了。由于内容不一,教师的指导较难到位,容易流于形式。教学时,可将之分别融合到文本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对“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增强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效果。如,将第二项内容与学习《乌塔》相结合。教学乌塔与“我”对话的部分时,组织学生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做法发表看法,通过正反方的辩论,让学生懂得根据自身实际辩证地向乌塔学习的道理;学完课文,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从《乌塔》想到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之后,请选择这一话题的学生完成习作,学生的思考就会更全面、更深入。
  2 综合性学习活动贯穿单元始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本册教材安排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它与课文及“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都密切相关。因此,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贯穿单元始终,做到学习前有布置,学习中有结合,学习后有总结。可以在单元导读时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和布置,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成长故事,思考成长问题。学习课文时,注意将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如学习《乌塔》时,可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身边人的成长故事,将之与乌塔的行为进行对比,感受乌塔的独立精神,得到成长的启示: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时,可让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时获取的生活实例,谈谈自己对柯岩老师回信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理解。整个单元学习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将单元学习成果通过“展示台”展示出来,使学生在互相启发中获得“成长”。
其他文献
《桂花雨》的作者琦君用清新的语言、优美的笔调描写了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课文所描述的得“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从字里行间细细地品味才能感受到。教学时只有潜心会文,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文本,才能真正体会作者那份悠悠的童年乐、浓浓的思乡情。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①自学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教材安排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读领悟,受到心灵的震撼,懂得诚实守信比财富更重要,更珍贵。  那么怎样来组织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达成这一目标呢?我仔细解析揣摩文章后,发现有一条主线可循,那就是父亲因汽车得而复失的情感变化:本该高兴—不高兴—高兴,且有一些看似矛盾之处,于是教学思路初成:紧扣主线,突出重点,巧设矛盾,引发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熟读精
摘 要:为了提高微课教学设计的规范性,使微课便捷高效地服务于学习者,笔者运用五星教学设计原理为理论支撑,选取小学五年级一个自然班44名学生,进行“车轮跳绳”微课教学设计研究,结果表明五星教学围绕问题解决出发,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融会贯通掌握,可以有效增进学习者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并为优质微课的教学设计提供方向与引领。  关键词:五星教学;微课;教学设计;车轮跳
伴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深入和教学思考的日趋理性,“教材至上”和“教材无用”两种极端的教材观正在逐渐消失,数学教师普遍树立了“教材是基本课程资源”的现代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写更显示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内容依托情境呈现,材料伴随问题呈现,信息立足活动呈现。应该说,新教材的编写体例给数学教学理想空间的最终造就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行为支点。然而,教材编写无论多么完备、多么优秀,它依然只是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倒计时300天;模拟冬奥会;冰上展示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4-0004-01  为全面提升北京冬奥会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普及和推广冰雪运动项目,培养青少年冰雪运动兴趣,提高青少年冰雪运动技能,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烘托活动氛围,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300天的重要历史时刻,由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冬奥组委、北京
任何事物如果缺失了“度”的把握,往往会走到与预期相反的一面。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词句细读,亦然。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推进,词句教学虽走上了细读层面,但也步八了一种值得商榷的境地——“失度”与“适度”。对此,本文试以常态课例作辩证式的阐释与探索。    一、词句内涵的挖掘要合理把握“深与浅”的关系    解读文本的首要任务在于对词句“意义”的开掘,既要“见其表”,又要“见其里”,由“知言”到“会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深为其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设计叫绝。  [案例]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出示文中几个神的名字:普罗米修斯 、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指导学生读好它们)  师:普罗米修斯和众神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投影出示人物关系示意图)   生:(比较流畅地)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把他锁
日前,年级里两位平行班的教师上了《除法笔算》的第一课时,这是一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起始课,要求学生学会42÷2和52÷2的计算及竖式书写。尽管课前两位教师做了充足的准备,学生反馈和课堂作业情况还是让她们大吃一惊:一些学生不知除的顺序,一些学生不知书写的格式,一些学生不会试商,还有一些学生无从下手,更有甚者把原来已经学过的16÷2的笔算也给忘了。看着一本本错误百出的作业本和两位同事愁苦的脸,我拿
“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是让学生在教学中感悟语言,积累语感,从而掌握运用语言”。语文名家的这一断言,不仅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肯定,也为当前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基本路子。要踩实这条路子,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是撬动的支点,只有找准这一支点夯实基础,“积累语感”“运用语言”才不会是无米之炊、空中楼阁。因此,感悟既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
《古文观止》卷八有曰:“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应该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作为语文教师,明确习作教学的目的是把握习作教学本质的首要条件。笔者认为,习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发表文章或成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