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应将教学关注点单纯地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要强化理论教学,也要注重动手操作,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具备长远发展的能力。文章阐述了在实际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40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受到更多教育界人士的關注。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小学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大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也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拓展,应通过动手操作对这一现象加以突破。
   一、为小学生创设操作情境
   作为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全新理念,动手操作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理解数学问题,有效解决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数学抽象性较强的矛盾。此外,动手操作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小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自主情感带动下进行动手操作。由于数学知识与生活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数学课堂情境创设需要生活素材提供支撑,而且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也可以确保动手操作的过程更加贴近自然,也更生动有趣,学生在生动、宽泛的氛围中,以动手实际操作的模式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1]。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教学实际,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需要灵活地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教师可以在导课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些与生活场景相关的教具,并启发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动手操作分类,这种操作方式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可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也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操作过程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
   二、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几乎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需要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以确保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2]。此外,教师也应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合理设计操作方案。
   应该明确的是,操作并非单纯的肢体动作,而是通过大脑的思维去指挥肢体如何动作的一种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对比、思考,并进行抽象性的概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教学道具进行观察和触摸,可以采取不同的观察方式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以启迪,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二次观察和触摸,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均参与到观察活动中,并对观察对象进行动手操作。应启发学生善于发现,比如在第二次观察中,有哪些是第一次观察中没有发现的情况。通过两次逐步细致的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将动手操作过程转化为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应用一些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通过语言将数学思维及学生的知识学习进行有效串联,引导和引领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动手创造过程,以此促进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做好铺垫。
   三、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活泼生动的过程,但目前部分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是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学模式程式化,教师对知识的讲解照本宣科,显然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学生很难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也较难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扎实的认知。所以,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动手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动手操作在教学环节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形象化的层面下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另外,学生在对相关的定理概念进行推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及记忆能力。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引导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教师通过小学生借助操作的方式来自主解决问题,就是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道具,让学生对教学道具看一看、摸一摸,并说出感受。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学道具画下来,也可以让学生比一比画好的教学道具,看谁画得最好,以此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比如,用身边的常见物体改装成数学道具,以此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和发散性思维意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借助操作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策略性、主动性和目的性,同时也应明确操作并非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责任,而是学生发自内心进行的一种主动性学习。操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非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而且,教师也应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之前,鼓励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自己的创新性想法,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清晰地看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大有裨益。同时,学生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发展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养。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身的数学学习技能也能得到有效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层面,由于较难掌握动手操作的切入点,通常会出现实际操作流于形式的局面。为突破这一困境,教师需要将动手操作的切入点放在理论教学结束后的环节,使学生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并对未知的数学领域充满好奇心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这是一个最为恰如其分的切入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也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实践操作方法。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教师要想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技能能够得到有效发展,就需要引导学生经常参与锻炼,经常动手;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观察,在操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尤其是针对相关的几何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几何知识了解得却不多,在这种局面下仍旧对学生进行几何定理以及概念的讲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引导学生剪裁图形,深化对于所剪裁图形的认识,将课本中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形象,进而深化对于知识的了解。在良好课堂氛围的影响之下,学生自然会对几何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规律的总结,对于课本中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能更加深入,进而为学生后续数学学习活动的高质量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3]。
   五、对操作教学的流程进行有效优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小学生受年龄局限自主意识相对较差,教师要积极下场巡视,发现学生在设计动手操作方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动手操作方案进行规范和优化,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以及数学概括能力的过程。尤其是在针对小学计算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非常容易受到自身以往学过知识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此类知识相对抽象,也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对此,为了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教师可以尝试将动手操作的解决方式引入到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教具,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动手操作验证,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计算的相关知识产生直观感受,同时也能有效降低计算知识的抽象化程度,降低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难度,进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动手操作的任务,与教材学习内容相结合,动手制作相关的教学道具,并根据自己所制作的教具对数学问题进行计算,以这种学生动手操作与计算的方式,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体系性和完善性;也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形成深度认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情感,使学生通过全程参与操作,提高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此外,随着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逐渐增强,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动手操作方案,同时引导学生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改善,通过对动手操作方案的不断优化,有效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讲授过数学理论知识后,给学生呈现动手操作所需的教具,这种实物引导的模式可以使学生从数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层面,直接进入到数学的形象思维环节,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小学生的自觉选择性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较难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注意力,而且会被动手操作材料的外表所吸引,将更多关注放在教具的表层,较难持续性地对操作对象进行定向关注。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为小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参考文献:
  [1]马江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46.
  [2]陈陶.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65.
  [3]张海英.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15.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处于发展阶段,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都有所欠缺,初中化学知识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也涉及化学实验,对学生有更多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使学生的化学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得以提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构建;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随着现代化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高校课程教学当中,同时也在高校行政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信n息化技术是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科技,也是信息化科技时代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点学科,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这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小学低年级学段的教学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教师都在尝试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不断地调整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取得一定的收获。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看得更广,走得更远。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网络优势降低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拓宽物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升物理教学质量。文章论述了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的优势,阐述了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物理
摘 要: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和应用过程,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文章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基于体验式教学视角,以优化课堂为目的,就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优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伴随新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不断完善和深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指标,纳入了对教育工作者的考核范围。为了更快、更有效地达成上述要求,构建高中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的首要教育方式,被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对其他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文章主要依据高中数学教师多年来的授课经验以及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理论的理解,阐述了自主学习的
摘 要:微课的兴起冲击了传统教学观念,以短小的视频吸引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有些化学教师对微课的理解不透彻,使微课的作用得不到全面的发挥,初中生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困扰。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把握微课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创设开放、多元的课堂教学情境,带动初中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课教学;化学课堂;初中生;信息技术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授基础知识,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注重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眼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形式多样的n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有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课堂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平台。在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内外衔接的单元主题阅读的开展和应用来进行学生阅读兴趣、学习习惯以及阅读能力的综合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内外衔接;单元主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