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我国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产销不对路"的教育现状,围绕工程教育的集成性和实践性,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工程化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并对四类实践课程进行工程化改造,通过校企合作推出工程项目实训,为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新体系做出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软件技术和软件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软件生产是以智力为主要资源的知识产业,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现在发现一些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内容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弱、工程素养差等,与产业界的需求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快速融入现代IT企业的运作。笔者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实践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做了探索与思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案例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
一、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软件工程专业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它是随着软件应用日益广泛,以工程化的方法快速高效的解决软件问题而产生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工程化思想和实际动手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以适应现代软件产业的需求。
早期的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构建,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具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但缺乏工程化实践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现在高校虽然认识到了社会的真实需求,但讲授的知识仍限于书本上的内容,不能开设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在教学的实用性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此外,高校很难为学生提供软件工程实践的机会,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使所培养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直接导致了学生所受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软件工程过去几十年,软件技术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和发展,构成软件的软件实体的粒度不断增大,软件基本模型越来越符合人类的思维模式;软件运行平台的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地屏蔽掉计算机底层的复杂性;软件支撑平台的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地屏蔽了软件开发过程的复杂性;软件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广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基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各种应用的融合是大势所趋。网络新技术与软件新技术的相互促进必将为人类创造一个更为灿烂多彩的IT世界。
二、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主要以培养软件开发技术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实施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性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起到"氧化剂"的作用,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三级实验体系。
3.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前沿科学研究。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型软件工程项目实训"期间可引导部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或企业工程开发项目。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开发,学生都能获得工程研发体验,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课前准备。软件案例教学通过对企事业单位中的实际项目或从中抽取出的模拟项目为研究核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和环境,从而学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教師课前认真准备和消化案例,并将之布置给学生。具体过程如下:(1)从软件工程专业理论出发。以实际应用为前提,设计和精选案例,要根据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考虑案例和知识的吻合程度。(2)对案例进行分析。设计案例中的场景和问题,授课教师集体讨论和分析案例。(3)课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查阅资料,分析整理的时间。
2.案例教学组织实施:(1)设计一个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的、易于理解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2)在讲授完每个知识点后,针对具体问题再讲解相关的小案例。(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三、四人的小组,,然后小组内展开讨论并记录,最后,从各个可行方案中选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对所有方案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到一个最佳方案。(4)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对同学的发言要围绕题目给予必要的指导。(5)教师总结。教师的总结总要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的思考,做出启发式的诱导。
三、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的使命就是为企业输送满意的人才;通过市场的需求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引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产业技术的发展直接驱动大学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创新,这样实现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再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对于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果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海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6,8
[2]李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2017,3
本文受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90)资助
作者简介:
常永胜(1997-)男,汉族,河南省息县人,常州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学生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软件技术和软件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软件生产是以智力为主要资源的知识产业,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现在发现一些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内容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弱、工程素养差等,与产业界的需求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快速融入现代IT企业的运作。笔者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实践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做了探索与思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案例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
一、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软件工程专业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它是随着软件应用日益广泛,以工程化的方法快速高效的解决软件问题而产生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工程化思想和实际动手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以适应现代软件产业的需求。
早期的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构建,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具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但缺乏工程化实践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现在高校虽然认识到了社会的真实需求,但讲授的知识仍限于书本上的内容,不能开设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在教学的实用性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此外,高校很难为学生提供软件工程实践的机会,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使所培养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直接导致了学生所受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软件工程过去几十年,软件技术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和发展,构成软件的软件实体的粒度不断增大,软件基本模型越来越符合人类的思维模式;软件运行平台的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地屏蔽掉计算机底层的复杂性;软件支撑平台的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地屏蔽了软件开发过程的复杂性;软件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广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基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各种应用的融合是大势所趋。网络新技术与软件新技术的相互促进必将为人类创造一个更为灿烂多彩的IT世界。
二、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主要以培养软件开发技术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实施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性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起到"氧化剂"的作用,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三级实验体系。
3.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前沿科学研究。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型软件工程项目实训"期间可引导部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或企业工程开发项目。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开发,学生都能获得工程研发体验,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课前准备。软件案例教学通过对企事业单位中的实际项目或从中抽取出的模拟项目为研究核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和环境,从而学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教師课前认真准备和消化案例,并将之布置给学生。具体过程如下:(1)从软件工程专业理论出发。以实际应用为前提,设计和精选案例,要根据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考虑案例和知识的吻合程度。(2)对案例进行分析。设计案例中的场景和问题,授课教师集体讨论和分析案例。(3)课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查阅资料,分析整理的时间。
2.案例教学组织实施:(1)设计一个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的、易于理解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2)在讲授完每个知识点后,针对具体问题再讲解相关的小案例。(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三、四人的小组,,然后小组内展开讨论并记录,最后,从各个可行方案中选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对所有方案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到一个最佳方案。(4)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对同学的发言要围绕题目给予必要的指导。(5)教师总结。教师的总结总要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的思考,做出启发式的诱导。
三、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的使命就是为企业输送满意的人才;通过市场的需求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引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产业技术的发展直接驱动大学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创新,这样实现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再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对于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果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海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6,8
[2]李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2017,3
本文受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90)资助
作者简介:
常永胜(1997-)男,汉族,河南省息县人,常州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