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课改”新课堂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i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为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给予广大教师很大的触动,纷纷投身于这场改革,更新教育观念,革新课堂教学,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但我们同样感到一些老师的“实践”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缺乏实效”。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
  
  一、教学过程设“限”——“守株待兔”式的数学课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然而现实呢……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在初步交流了认识的方法后,教师提出:“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一听就明白,一个让学生绽放思维的机会到了。果不出所料,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是这样分的,一类是纸做的,一类是硬币。”“这样分也可以。”老师似乎有些失望。有的说:“我们把一分的归一分的,二分的归二分的,一角的归一角的,一元的归一元的……”学生还没汇报完,教师迫不及待地说:“你可能没有听明白,老师是要求把桌上的所有钱分一分。”“老师,我们是把这种的放在一起,(似乎是按版本),那种的放在一起。”“可以这样分吗?”老师愈加失望,透出难堪的表情。“老师,我是这样分的,把元的分为一类,把角的分为一类,把分的分为一类。”“啊!你说的太棒了,你的分法与老师的想法一模一样,大家给他鼓鼓掌。”教师一下子由无奈转为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呵,老天,总算达到目的了。在执教者开心的同时听课者也释然了。
  学生的各种想法、分法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不绽放着思维的独特性与灵活性,无不表达着其探索的乐趣,无不展示着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无不共享着学习的成果,而由于老师对目标的缺失,缺乏对许多交流中生成性资源的把握,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天性。学生的探究与交流,仅仅是为教师的“教”服务吗?只能囿于教师的“预设”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家都清楚,但要落实在教学中,就不仅需要悟性,需要灵感,更需要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
  
  二、教学目标贪“全”——“大杂烩”式的数学课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逻辑思维占主导的学科。可现阶段却有不少的数学课一味追求“花样多”,把数学课异化成了各科杂烩的综合课。
  如教学“租用船问题”,老师激情导入: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多么明媚的春光啊!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成语或古诗来赞赏公园的美景。然后不紧不慢地说:接下来我们就请“管理员”向学们介绍情况(课前教者让一位学生作了准备),根据管理员介绍的内容,让学生找出所获信息:每只船限乘4人;每只船每小时3元。(1)37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只船?(2)每条船付10元钱,最多能划几小时?教师只让一名优秀生板演了一下就完成了这一教学过程。很快地进入了下一环节:公园离我们这里较远,老师打算带同学们乘车去。一辆面包车限坐8人,一辆小汽车限坐3人,可以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自由分组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也在教室里响了起来。学生在自由分组中的争吵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当下课铃响起时,教师还抛出了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在公园玩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试图进行思想教育。
  优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地联系相关学科,整合教学资源。但“联系”与“整合”并不意味着数学学科本性的丢失,认知目标与思想教育不能油水分离。
  
  三、教学思路偏“窄”——“育儿袋”式的数学课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通过主体性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问题是……
  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若干种不同的卡片,有硬纸做的圆,有软纸做的圆。教师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再看圆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各小组利用不同材料得出不同数据。学生在汇报各自的数据时,我们发现老师在有选择地往黑板上写数据(直观上感觉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的数据),而对误差较大的就不写了,也不向学生作说明。接着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顺利得到教师所期望得到的结论。这个过程看起来是教师不经意的行为,却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数据是可以取舍的,“不好”的数据可以不要,导致学生形成不实事求是的习惯,这种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实验数据肆意进行,任意取舍和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筛选,没有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这种忽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教育单纯视为工具和手段,从外部强硬灌输某种知识和某些思想的做法,在我们的新课堂中屡见不鲜。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思考、去研究。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新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其他文献
什么是名师,有很多说法,课讲得好的、能教书的、善猜题的、所教学生成绩优异的……从教27年的我,接触过的教师不在少数,其中有不少具备名师特质,然而,让我对名师的内涵有全面而深刻理解的,唐朝霞老师是其中的一位。  唐朝霞是昆明市五华区武成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我与唐老师相识,是在2002年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上,听着她入木三分、娓娓道来的点评,看着她才思横溢、亦庄亦谐的风采,心想这位小学老师有点不一般嘛。之
期刊
注视写下的这个题目,我的心头涌上阵阵被孩子们纯真生命撞击的感动。若干年前,关于“园丁赞”、“蜡烛颂”的几次真情告白,初为人师的记忆已被23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程风干成一种时间的印痕。  三个六年,一百多个生命个体的跃然眼前,让我刹那间回到了自己班主任历程中的每一个时段:青春的记忆,让我受益终身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我和五十多个弟弟妹妹吸收、积淀、憧憬,沐浴爱中;平实的岁月,带着对生命个体的思考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理念倡导教师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大语文教学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构建,拓展延伸,补充遴选。但是,这种拓展和整合并非随心所欲。在文本资源开发的背后,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贪多求全——大珠小珠落玉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若要使观察“丰富见闻”,有“独特感受”并能作为“习作素材”,就不能只停留在狭义的“看”上,而应当对事物作全方位的观察。  观察,学生常常只理解为用眼睛看,在“认真看、仔细看”,“静态看、动态看”上下功夫,观察的结果都只是感性的东西;虽然丰富了见闻,但是独特
期刊
“美”  高 辉    唐朝霞老师善于从美学的角度感受教材,欣赏教材,运用教材。她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获得审美享受。①联系文中词句想象“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危峰兀立、云雾迷蒙……”让各种美景活现在脑海里。②品味文中比喻、排比等美的修辞:“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如何使数学课既能让学生喜欢,又能促进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已成为有识之士深入探究的课题。这里,笔者拟结合对亲历的原生态课例的描述与反思,从一线教师的视角起点谈谈“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粗浅策略。    一、激活内驱:让需要成为教学支点    数学教学是否有效,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有没有参与学习的内在需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卢家楣教授在《学习的苦乐观新论》中
期刊
口语交际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置的五大学习领域之一,正确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探讨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对于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交际能力有重要意义。日前,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围绕口语交际教学方法和策略,开展了一次校本教研活动。老师们交流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体会。  张继萍(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在课程“总
期刊
“集体备课是一种具有实际教育价值的行为,是教师的常态工作。如何让教师积极有效地参与校本教研,尤其是参与到集体备课过程中来,必须要有科学有效的制度作保障。”这是禄丰县土官镇小学校长陈春勇对校本教研的认识。2007年5月26日上午,云南教育报刊社送教下乡的老师们走进了楚雄州禄丰县土官镇小学,在为期4天的送教活动中,送教专家、教师们不仅感受到了土官镇小学充分发挥中心学校的引领作用,还领略了各完小、村小集
期刊
执教:林涛泳  评析:林 岩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上册表内乘法(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小组合作自编口诀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编写7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和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背景分析]  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不再流于一种熟练的表演——对预设情境的再现;教师也不再是“权威人士”或“指挥家”,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点表现,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随机调整教学行为,不断寻找新的教学生长点。新课程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