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教八年来,“教然后知困”的故事在我身上时常发生。何其有幸,在这途中我遇见了“语文主题学习”,由此解答了自己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的许多困惑。
一、取舍有度,一课一得
传统的语文教学,上课之前教师通常会参照《教师教学用书》来设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但不难发现,这些教学目标都十分繁杂、不集中,如果教师不对这些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取舍,只是在一堂课或两堂课的时间内逐一实现,很可能顾此失彼,最终课堂只是流于形式。
“语文主题学习”倡导的是“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以改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简简单单教语文,其实就是让语文教学简约化,让教师放下烦琐分析,抛弃面面俱到的讲解,根据教材所呈现的语文要素和思想情感,一堂课只选择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整堂课只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与此目标无关的少学或者不学,以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啊,教材必有可取之处,但我们不可能在一堂课上将这可取之处一一呈现,必须有所取舍,恰如古人所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师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基于学情,可以提取教材中的“抓典型场景描写”“找细节描写”“品读人物形象”等某一点,实施一课一得。记得在教学《草船借箭》时,笔者将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体会诸葛亮的人物特点”,整堂课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揣摩人物内心。笔者相机介绍三国形势,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让诸葛亮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具体化、立体化。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抓住人物言行,揣摩人物内心”这样的方法体会人物特点,品悟人物形象,在有了这“一得”之后,学生可以运用相同的方式品悟更多的人物形象,如教材中的鲁肃、周瑜、曹操,如教材外的关羽、张飞、刘备。如此一来,这“一得”比传统课堂上的泛泛而谈的“多得”更有意义。
二、丛书引领,阅读落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对于这一说法,笔者是深以为然的。在笔者看来,语言学习的规律就是大量阅读,就是以量的累积达到质的突破。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只是围着几本教材转,那不仅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也无趣。除了教材之外,学生应该阅读什么呢?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呢?曾经笔者也很苦恼,不知该如何将教材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在“语文主题学习”实践中,笔者惊喜地发现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语文主题学习”打破了教材的局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解决了学生阅读什么的问题;同时,丛书中所选阅读篇目与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同步,教师可以从作者、体裁、内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单元重难点等多方面来确定主题联系点,使语文课堂由“单篇精读”导向“群文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主张海量阅读、课内大量阅读、课堂上自主阅读,其潜在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仅依靠一本教材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行不通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級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在阅读导语中都提示了阅读策略,如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借助关键词句读、带着问题读。但试想一下,如果一堂课40分钟,学生仅读一篇文章,即使教师教再多的阅读策略,学生的阅读速度能上去吗?新课标要求小学高段学生的阅读速度应该达到每分钟300字,在一堂课的时间内,一篇文章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量吗?答案显然是不能。语文课程的学习不是举一反三,而是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学生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不会有视野的拓展、多角度的思辨,也就不会有阅读能力的提升。丛书进课堂很好地解决了“量”的问题,教材的每个单元搭配一本丛书读本,读本内容可能和教材单元主题相关、相近、相连续,甚至相反,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一言以蔽之,“语文主题学习”其实就是以丛书为抓手,推动学生的阅读,让阅读落地、生根、发芽,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妙整合,“双性”统一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不难理解,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所以语文课程中要有知识的传授、策略的指导;人文性,广义上指的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素质,所以语文课程中也要有性情的陶冶、心灵的塑造。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还是生活的积累、文化的熏陶、生命的体验。“语文主题学习”中所提倡的“1+X”教学策略便很好地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是对教材和丛书的巧妙整合,“一课一得”恰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大量的有效阅读中,学生感悟语言的艺术美,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其人格也得到了一定的塑造,这是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一种诠释。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整合下,语文课堂是简约而不失丰盈的。
“语文主题学习”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高效课堂、主题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主要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主旨的学习方式。虽然在这条路上,笔者所走的时间并不长,但从最初的只会简单模仿到后来的能够比较选择、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笔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也感受到了课堂上学生的变化。未来,笔者将更加坚定地走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让阅读在一课一得中落地,以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行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三店小学)
一、取舍有度,一课一得
传统的语文教学,上课之前教师通常会参照《教师教学用书》来设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但不难发现,这些教学目标都十分繁杂、不集中,如果教师不对这些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取舍,只是在一堂课或两堂课的时间内逐一实现,很可能顾此失彼,最终课堂只是流于形式。
“语文主题学习”倡导的是“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以改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简简单单教语文,其实就是让语文教学简约化,让教师放下烦琐分析,抛弃面面俱到的讲解,根据教材所呈现的语文要素和思想情感,一堂课只选择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整堂课只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与此目标无关的少学或者不学,以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啊,教材必有可取之处,但我们不可能在一堂课上将这可取之处一一呈现,必须有所取舍,恰如古人所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师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基于学情,可以提取教材中的“抓典型场景描写”“找细节描写”“品读人物形象”等某一点,实施一课一得。记得在教学《草船借箭》时,笔者将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体会诸葛亮的人物特点”,整堂课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揣摩人物内心。笔者相机介绍三国形势,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让诸葛亮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具体化、立体化。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抓住人物言行,揣摩人物内心”这样的方法体会人物特点,品悟人物形象,在有了这“一得”之后,学生可以运用相同的方式品悟更多的人物形象,如教材中的鲁肃、周瑜、曹操,如教材外的关羽、张飞、刘备。如此一来,这“一得”比传统课堂上的泛泛而谈的“多得”更有意义。
二、丛书引领,阅读落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对于这一说法,笔者是深以为然的。在笔者看来,语言学习的规律就是大量阅读,就是以量的累积达到质的突破。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只是围着几本教材转,那不仅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也无趣。除了教材之外,学生应该阅读什么呢?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呢?曾经笔者也很苦恼,不知该如何将教材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在“语文主题学习”实践中,笔者惊喜地发现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语文主题学习”打破了教材的局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解决了学生阅读什么的问题;同时,丛书中所选阅读篇目与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同步,教师可以从作者、体裁、内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单元重难点等多方面来确定主题联系点,使语文课堂由“单篇精读”导向“群文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主张海量阅读、课内大量阅读、课堂上自主阅读,其潜在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仅依靠一本教材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行不通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級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在阅读导语中都提示了阅读策略,如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借助关键词句读、带着问题读。但试想一下,如果一堂课40分钟,学生仅读一篇文章,即使教师教再多的阅读策略,学生的阅读速度能上去吗?新课标要求小学高段学生的阅读速度应该达到每分钟300字,在一堂课的时间内,一篇文章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量吗?答案显然是不能。语文课程的学习不是举一反三,而是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学生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不会有视野的拓展、多角度的思辨,也就不会有阅读能力的提升。丛书进课堂很好地解决了“量”的问题,教材的每个单元搭配一本丛书读本,读本内容可能和教材单元主题相关、相近、相连续,甚至相反,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一言以蔽之,“语文主题学习”其实就是以丛书为抓手,推动学生的阅读,让阅读落地、生根、发芽,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妙整合,“双性”统一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不难理解,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所以语文课程中要有知识的传授、策略的指导;人文性,广义上指的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素质,所以语文课程中也要有性情的陶冶、心灵的塑造。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还是生活的积累、文化的熏陶、生命的体验。“语文主题学习”中所提倡的“1+X”教学策略便很好地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是对教材和丛书的巧妙整合,“一课一得”恰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大量的有效阅读中,学生感悟语言的艺术美,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其人格也得到了一定的塑造,这是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一种诠释。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整合下,语文课堂是简约而不失丰盈的。
“语文主题学习”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高效课堂、主题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主要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主旨的学习方式。虽然在这条路上,笔者所走的时间并不长,但从最初的只会简单模仿到后来的能够比较选择、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笔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也感受到了课堂上学生的变化。未来,笔者将更加坚定地走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让阅读在一课一得中落地,以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行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三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