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衡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这节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节课李老师以学生“玩套圈”的游戏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整节课结构清晰,目标明确。以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这节课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对数学史的灵活应用,她用《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贯穿整节课,用数学史来突破难点,将数学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伊始,李老师创设了学生排成一排“玩套圈”的游戏比赛情境,利用课件出示比赛场景,让学生观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师:这样比赛你觉得怎么样?
生:不公平,大家应该站在距离中心杆同样的位置才公平。
师:那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怎样才公平呢?
生:可以围成一个圆圈。
(教师将课件改成围成一圈,但是中心杆不在圆心)
生:还不公平,每个人都离中心杆的距离一样远才公平。
师:也就是要站成什么样的圆形才公平?
生:离中心杆一样远的圆形。
师(出示一个圆):这些同学应该站在哪里?可以有多少种站法?
生:有无数种,要站在圆圈的线上,因为上面有无数个点。
师:中心杆在哪里?
生:在圆的中心。
师:现在大家都站在圆上,每个人离中心杆的距离都相等,就很公平了。
【片段二】引导探究,认识特征
师:给你们一个纸圆片,大家能找到它的圆心吗?
生:能!
师:大家拿出纸圆片,动手找出圆心。
(学生展示找到的圆心)
师:你怎么证明所找到的点刚好就是这个圆的圆心?
生:圆心到圆上的任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师:请大家为自己手头上的圆标上圆心O,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个点的线段我们把它叫作半径,半径通常用字母r来表示。请大家在圆上画一条半径,并标上字母r。
师:那么,圆的半径有什么特点呢?
生:无数条,同一个圆中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师:《墨子》中的“圆,一中同长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师: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一千多年。
师:圆中除了半径以外还有一条重要的线段,它是什么?
生:直径。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8页第一自然段“直径”部分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线段是圆的直径)
师:现在请你描述一下,什么才是圆的直径?请大家在圆上画一条直径,并标上字母d。
师:认真观察圆中的直径,你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写在学习单上。你能为你的发现讲明道理吗?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讲道理)
①圆有无数条直径;
②同一个圆中,直径都一样长;
③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④所有圆中的线段,直径最长。
……
【片段三】自由画圆,强化认识
(教师让学生先独立画圆,再指名学生进行展示。筛选几个画得不够圆的作品进行展示,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师:他们画不圆的原因是什么?
生:铁脚没有按住,移动了。
生:两脚之间距离变了,所以画不圆。
师:对,铁脚固定点是不能动的,两脚之间距离是不能变的。那么,铁脚固定的这个点是圆的什么?
生:圆心。
师:圆心决定了圆的什么?
生:圆的位置。
师:两脚之间距离是圆什么?
生:圆的半径。
师:圆的半径决定圆的什么?
生:圆的大小。
师:大家再画半径为2厘米与直经为3厘米的圆。
(教师让学生独立画圆,然后同桌交流)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圆形,这个圆半径是2厘米吗?这个圆直经是3厘米吗?
师:大家有什么建议?
师:我们知道了圆的样子都是一样的,不圆的样子就各有各的不同。所以,画圆时,大家先确定圆心,再确定半径,然后绕着铁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认同这一观点。李老师能够注意发掘教材中关于数学史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智特点,将数学史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利用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史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关于数学的历史知识,而是指导我们如何创设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它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如李老师在教学“圆的特征”时,引用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用古人的话激发了学生探索圆的特征的欲望,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圆的特征”之后,李老师不是将数学史扔在一边,而是组织学生模仿古人的样子,读一读这句话。学生摇头晃脑的样子和学古人读书的腔调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欢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被激发出来,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利用数学史,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可以让学生领略数学家的创造与探究过程,领略数学家的思考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领会教材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画圆”这个环节,李老师展示了学生“不圆”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并说道:“圆的样子都是一样的,不圆的样子就各有各的不同。”她幽默的评价引发学生欢笑之余,用一句古人的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激起了学生对“没有规矩”和“有规矩”的思维碰撞,学生都陷入了深入思考。当学生对画圆有了深刻的领悟之后,李老师的追问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又回归到“圆,一中同长也”中来,利用数学史让学生对圆的本质属性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更深入地领悟了数学的本质。
三、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我国数学的发展有着辉煌的历史,很多数学成就都走在世界前列。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数学史,有效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李老师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她在讲述“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一千多年”时,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更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在教学中,李老师不用说任何一句爱国的话语,却能渗透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正是数学史的魅力之一。因此,教师一定要挖掘数学史的价值,在教学中运用好数学史,让它为课堂点睛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数学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数学史中有许多培养数学素养的素材,教师应深入挖掘可用素材,将其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李老师就充分挖掘了数学史的文化功能,并将其合理地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在画圆这个环节,李老师引用古人的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对“规矩”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学生确立了圆的“规矩”。李老师的评价——“这样画遵照了画圆的规矩”,看来“圆有圆的规矩,方有方的规矩,做人有做人的规矩,研究问题有研究问题的规矩”。一句话不仅彰显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深层次的含义,更渗透了数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学时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运用数学史,让学生学到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这节课李老师将数学史真正融入数学课堂,这正是数学教师需要学习的。数学史在数学课堂中的恰当运用,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数学发展史,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激发爱国热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挖掘数学史,分析数学史,提炼数学史,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
【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伊始,李老师创设了学生排成一排“玩套圈”的游戏比赛情境,利用课件出示比赛场景,让学生观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师:这样比赛你觉得怎么样?
生:不公平,大家应该站在距离中心杆同样的位置才公平。
师:那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怎样才公平呢?
生:可以围成一个圆圈。
(教师将课件改成围成一圈,但是中心杆不在圆心)
生:还不公平,每个人都离中心杆的距离一样远才公平。
师:也就是要站成什么样的圆形才公平?
生:离中心杆一样远的圆形。
师(出示一个圆):这些同学应该站在哪里?可以有多少种站法?
生:有无数种,要站在圆圈的线上,因为上面有无数个点。
师:中心杆在哪里?
生:在圆的中心。
师:现在大家都站在圆上,每个人离中心杆的距离都相等,就很公平了。
【片段二】引导探究,认识特征
师:给你们一个纸圆片,大家能找到它的圆心吗?
生:能!
师:大家拿出纸圆片,动手找出圆心。
(学生展示找到的圆心)
师:你怎么证明所找到的点刚好就是这个圆的圆心?
生:圆心到圆上的任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师:请大家为自己手头上的圆标上圆心O,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个点的线段我们把它叫作半径,半径通常用字母r来表示。请大家在圆上画一条半径,并标上字母r。
师:那么,圆的半径有什么特点呢?
生:无数条,同一个圆中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师:《墨子》中的“圆,一中同长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师: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一千多年。
师:圆中除了半径以外还有一条重要的线段,它是什么?
生:直径。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8页第一自然段“直径”部分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线段是圆的直径)
师:现在请你描述一下,什么才是圆的直径?请大家在圆上画一条直径,并标上字母d。
师:认真观察圆中的直径,你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写在学习单上。你能为你的发现讲明道理吗?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讲道理)
①圆有无数条直径;
②同一个圆中,直径都一样长;
③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④所有圆中的线段,直径最长。
……
【片段三】自由画圆,强化认识
(教师让学生先独立画圆,再指名学生进行展示。筛选几个画得不够圆的作品进行展示,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师:他们画不圆的原因是什么?
生:铁脚没有按住,移动了。
生:两脚之间距离变了,所以画不圆。
师:对,铁脚固定点是不能动的,两脚之间距离是不能变的。那么,铁脚固定的这个点是圆的什么?
生:圆心。
师:圆心决定了圆的什么?
生:圆的位置。
师:两脚之间距离是圆什么?
生:圆的半径。
师:圆的半径决定圆的什么?
生:圆的大小。
师:大家再画半径为2厘米与直经为3厘米的圆。
(教师让学生独立画圆,然后同桌交流)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圆形,这个圆半径是2厘米吗?这个圆直经是3厘米吗?
师:大家有什么建议?
师:我们知道了圆的样子都是一样的,不圆的样子就各有各的不同。所以,画圆时,大家先确定圆心,再确定半径,然后绕着铁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认同这一观点。李老师能够注意发掘教材中关于数学史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智特点,将数学史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利用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史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关于数学的历史知识,而是指导我们如何创设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它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如李老师在教学“圆的特征”时,引用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用古人的话激发了学生探索圆的特征的欲望,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圆的特征”之后,李老师不是将数学史扔在一边,而是组织学生模仿古人的样子,读一读这句话。学生摇头晃脑的样子和学古人读书的腔调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欢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被激发出来,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利用数学史,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可以让学生领略数学家的创造与探究过程,领略数学家的思考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领会教材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画圆”这个环节,李老师展示了学生“不圆”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并说道:“圆的样子都是一样的,不圆的样子就各有各的不同。”她幽默的评价引发学生欢笑之余,用一句古人的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激起了学生对“没有规矩”和“有规矩”的思维碰撞,学生都陷入了深入思考。当学生对画圆有了深刻的领悟之后,李老师的追问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又回归到“圆,一中同长也”中来,利用数学史让学生对圆的本质属性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更深入地领悟了数学的本质。
三、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我国数学的发展有着辉煌的历史,很多数学成就都走在世界前列。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数学史,有效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李老师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她在讲述“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一千多年”时,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更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在教学中,李老师不用说任何一句爱国的话语,却能渗透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正是数学史的魅力之一。因此,教师一定要挖掘数学史的价值,在教学中运用好数学史,让它为课堂点睛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数学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数学史中有许多培养数学素养的素材,教师应深入挖掘可用素材,将其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李老师就充分挖掘了数学史的文化功能,并将其合理地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在画圆这个环节,李老师引用古人的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对“规矩”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学生确立了圆的“规矩”。李老师的评价——“这样画遵照了画圆的规矩”,看来“圆有圆的规矩,方有方的规矩,做人有做人的规矩,研究问题有研究问题的规矩”。一句话不仅彰显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深层次的含义,更渗透了数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学时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运用数学史,让学生学到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这节课李老师将数学史真正融入数学课堂,这正是数学教师需要学习的。数学史在数学课堂中的恰当运用,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数学发展史,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激发爱国热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挖掘数学史,分析数学史,提炼数学史,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