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体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班主任要把握教育契机,将教育的功能发挥到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上来。
关键词:主体性发展;启发;引导;实践与研究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学生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其中教育有着它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培养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角度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在班级教育中,班主任完全可以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将教育时机推向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来。
一、多让学生出谋划策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班主任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学会成长,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自主管理。
因此,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新学期伊始,学生们满怀期待迎来新学年。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他们渴望生活在一个宽松、和睦、融洽的集体中。利用学生美好期待,让他们给新学年画上蓝图。学生的一份份设想是那么富有新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利用班会时间,我和他们会针对这些设想进行讨论。第一关就是讨论设想是否具有可行性。那些不切实际,操作困难的设想自然会被淘汰出局。剩下来的设想要在小组中确定操作流程。在下一个班会,我们又会讨论其操作流程的可行性。大家在畅所欲言中完善活动计划。这样既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主人公责任感,同时,这一学年学生的档期安排的满满的,他们哪还有时间滋生事端呢。这正应了魏书生说的“学生破坏纪律多是无事生非,要是有事做,他哪里有闲工夫生事端?……让他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多在活动中做好思想教育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每项活动,无论是全校性的、班级的,学生都特别在乎自己的表现,别人的评价和活动的结果。班主任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特别是像运动会类的竞赛性活动。学生信心满满地参与了比赛,比赛之后,又是几人欢喜几人悲!欢喜的人不用多说,钦佩的目光会照耀他今后的在校生活。悲伤的人则是教师急需安抚的对象。小学生在自我意识上更多的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渴望得到权威人物——教师的肯定评价。作为权威人士的班主任在这时就是给他们自信的阳光。
一次运动会,小磊在我面前发下“200米跑力争第一”的誓言,没曾想赛场上出现一匹“黑马”,使得他的“誓言”成为了一次失言。他哭得很伤心。我知道,处理不好就会使他在同学面前失掉颜面,从此就会一蹶不振。会后,我让学生们谈到运动会的感受。当然,学生谈到最多的还是那些出尽风头的“英雄人物”。我看到,小磊深深地低着头。他在这里的每一秒一定感到是煎熬。这时,我话锋一转,对全班学生说道:“你们谈到的‘英雄’确实令人钦佩。”那是汗水加上运动天赋的成果。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同学,他没有感受到鲜花和掌声,无缘站在领奖台上。然而,今天我要说,他比冠军收获还要多,因为比享受成功更难做到的是面对失败。一个人只有敢于面对失败,才会有可能成功啊。如果一次失败就把他打击得溃败不堪,那么他一定会在今后的路上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迎接挑战。那样的话,他虽然不再失败了,但事实上,他也永远失去了成功的机会。我知道,此时此刻小磊也需要一份面对失败的勇气!”随之,全班一阵热烈的掌声送给了小磊。
三、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
小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发展的限制,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自我中心,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往往不会从自身角度分析,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有看法,牢骚满腹烦恼重重。如果能帮助孩子从改变自身做起,端正交往态度,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学生间发生口角,摩擦是免不了的。这些小矛盾一旦恶化,学生间也就没有了道理可言。这时,班主任如果只是批评一方,那当然会使这一方认为自己的还击有理;如果都支持,另一方则会感到班主任偏袒。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以后他也不会再信服教师了,所以班主任要巧妙解决。
1.多倾听
其实,学生间的不愉快只是他们一气之下之所为。气不消,班主任的话再好听他们也听不进去的。因此,当学生站在自己面前时,让双方多倾诉。这时的学生会像黄河决口一样说得滔滔不绝。学生在班主任面前理直气壮的把话说出来了,气也便消了一半。每当这时,我一定听得非常认真,不时的还会感同身受地点点头。这时,班主任一定要有极大的耐心听取,让他们感到老师是理解他们的。等到双方情绪稳定了再来处理矛盾。
2.多提问
这种提问是班主任在探求学生发生矛盾时学生的心理活动。行为是外显性的,而心理活动是支配行为的内因。每当这时,我会向双方不时的提问。让双方都明了对方在当时的感受,努力实现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同时意识到自己这样的举动会给对方带来怎样的感受。
在一次雪碧事件中,一对好朋友大打出手,原因很简单。小魏的雪碧被小淼碰洒在地上,雪碧流了出来。等到小淼拾起时已剩下半罐雪碧了。“哦,听了这么多,我有些问题想问问你们俩。”“小魏,你认为小淼碰洒你的雪碧是故意的,你当时为什么这么想?”“小淼,在上学的路上,小魏对你一直捅捅逗逗的,他自认为是在和你玩耍,而你是这么想的吗?”当我将整个事件加上双方的心理活动讲述一遍之后,我从他们脸上看到了理解。
3.多假设
事件解决到这里还不算圆满。为了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到理解他人,和谐与他人交往。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将整个事件假设一遍,这样他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小魏,你是将小淼看作自己的好朋友才和他捅捅逗逗的,假如你将当时的想法说出来,你认为事情还会是这样的吗?也许会是怎样的?”“小淼,你当时很反感小魏的行为,如果当时就将感受说给他,你认为好朋友还会这样对你吗?事情又会怎样?”
學生间的事没有小事,每一件事都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像这类事件,教师还是本着说和的方向化解双方矛盾,这样学生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对待他人。
四、多发挥集体的正确舆论
在班集体中,我们常常见到"随生附和","人云亦云"的现象,这些是从众的表现。从众是指在一定形式的集体压力下,孩子放弃个人的立场,在观念上,行动上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因为孩子的年龄小,依赖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从众。所以,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考虑这种从众心理,在参与学生的讨论时,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并巧妙地利用这种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促进集体的团结,树立良好的班风。
同时,集体的正确舆论可以约束学生不良行为,帮助学生改掉自私自利的毛病,很好地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我会经常将身边发生的小事放到班会中讨论,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发现问题,从而端正了思想。同时也吓退了那些一己私利的想法。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认识到,班级教育中要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情感体验,才有思想感悟;有心理认同,才有品德内化。提高班级管理实效,就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主体性教育很好的促进班集体建设。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赵淑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张道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主体性教育》.张天宝.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主体性发展;启发;引导;实践与研究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学生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其中教育有着它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培养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角度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在班级教育中,班主任完全可以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将教育时机推向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来。
一、多让学生出谋划策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班主任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学会成长,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自主管理。
因此,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新学期伊始,学生们满怀期待迎来新学年。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他们渴望生活在一个宽松、和睦、融洽的集体中。利用学生美好期待,让他们给新学年画上蓝图。学生的一份份设想是那么富有新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利用班会时间,我和他们会针对这些设想进行讨论。第一关就是讨论设想是否具有可行性。那些不切实际,操作困难的设想自然会被淘汰出局。剩下来的设想要在小组中确定操作流程。在下一个班会,我们又会讨论其操作流程的可行性。大家在畅所欲言中完善活动计划。这样既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主人公责任感,同时,这一学年学生的档期安排的满满的,他们哪还有时间滋生事端呢。这正应了魏书生说的“学生破坏纪律多是无事生非,要是有事做,他哪里有闲工夫生事端?……让他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多在活动中做好思想教育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每项活动,无论是全校性的、班级的,学生都特别在乎自己的表现,别人的评价和活动的结果。班主任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特别是像运动会类的竞赛性活动。学生信心满满地参与了比赛,比赛之后,又是几人欢喜几人悲!欢喜的人不用多说,钦佩的目光会照耀他今后的在校生活。悲伤的人则是教师急需安抚的对象。小学生在自我意识上更多的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渴望得到权威人物——教师的肯定评价。作为权威人士的班主任在这时就是给他们自信的阳光。
一次运动会,小磊在我面前发下“200米跑力争第一”的誓言,没曾想赛场上出现一匹“黑马”,使得他的“誓言”成为了一次失言。他哭得很伤心。我知道,处理不好就会使他在同学面前失掉颜面,从此就会一蹶不振。会后,我让学生们谈到运动会的感受。当然,学生谈到最多的还是那些出尽风头的“英雄人物”。我看到,小磊深深地低着头。他在这里的每一秒一定感到是煎熬。这时,我话锋一转,对全班学生说道:“你们谈到的‘英雄’确实令人钦佩。”那是汗水加上运动天赋的成果。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同学,他没有感受到鲜花和掌声,无缘站在领奖台上。然而,今天我要说,他比冠军收获还要多,因为比享受成功更难做到的是面对失败。一个人只有敢于面对失败,才会有可能成功啊。如果一次失败就把他打击得溃败不堪,那么他一定会在今后的路上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迎接挑战。那样的话,他虽然不再失败了,但事实上,他也永远失去了成功的机会。我知道,此时此刻小磊也需要一份面对失败的勇气!”随之,全班一阵热烈的掌声送给了小磊。
三、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
小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发展的限制,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自我中心,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往往不会从自身角度分析,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有看法,牢骚满腹烦恼重重。如果能帮助孩子从改变自身做起,端正交往态度,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学生间发生口角,摩擦是免不了的。这些小矛盾一旦恶化,学生间也就没有了道理可言。这时,班主任如果只是批评一方,那当然会使这一方认为自己的还击有理;如果都支持,另一方则会感到班主任偏袒。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以后他也不会再信服教师了,所以班主任要巧妙解决。
1.多倾听
其实,学生间的不愉快只是他们一气之下之所为。气不消,班主任的话再好听他们也听不进去的。因此,当学生站在自己面前时,让双方多倾诉。这时的学生会像黄河决口一样说得滔滔不绝。学生在班主任面前理直气壮的把话说出来了,气也便消了一半。每当这时,我一定听得非常认真,不时的还会感同身受地点点头。这时,班主任一定要有极大的耐心听取,让他们感到老师是理解他们的。等到双方情绪稳定了再来处理矛盾。
2.多提问
这种提问是班主任在探求学生发生矛盾时学生的心理活动。行为是外显性的,而心理活动是支配行为的内因。每当这时,我会向双方不时的提问。让双方都明了对方在当时的感受,努力实现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同时意识到自己这样的举动会给对方带来怎样的感受。
在一次雪碧事件中,一对好朋友大打出手,原因很简单。小魏的雪碧被小淼碰洒在地上,雪碧流了出来。等到小淼拾起时已剩下半罐雪碧了。“哦,听了这么多,我有些问题想问问你们俩。”“小魏,你认为小淼碰洒你的雪碧是故意的,你当时为什么这么想?”“小淼,在上学的路上,小魏对你一直捅捅逗逗的,他自认为是在和你玩耍,而你是这么想的吗?”当我将整个事件加上双方的心理活动讲述一遍之后,我从他们脸上看到了理解。
3.多假设
事件解决到这里还不算圆满。为了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到理解他人,和谐与他人交往。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将整个事件假设一遍,这样他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小魏,你是将小淼看作自己的好朋友才和他捅捅逗逗的,假如你将当时的想法说出来,你认为事情还会是这样的吗?也许会是怎样的?”“小淼,你当时很反感小魏的行为,如果当时就将感受说给他,你认为好朋友还会这样对你吗?事情又会怎样?”
學生间的事没有小事,每一件事都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像这类事件,教师还是本着说和的方向化解双方矛盾,这样学生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对待他人。
四、多发挥集体的正确舆论
在班集体中,我们常常见到"随生附和","人云亦云"的现象,这些是从众的表现。从众是指在一定形式的集体压力下,孩子放弃个人的立场,在观念上,行动上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因为孩子的年龄小,依赖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从众。所以,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考虑这种从众心理,在参与学生的讨论时,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并巧妙地利用这种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促进集体的团结,树立良好的班风。
同时,集体的正确舆论可以约束学生不良行为,帮助学生改掉自私自利的毛病,很好地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我会经常将身边发生的小事放到班会中讨论,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发现问题,从而端正了思想。同时也吓退了那些一己私利的想法。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认识到,班级教育中要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情感体验,才有思想感悟;有心理认同,才有品德内化。提高班级管理实效,就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主体性教育很好的促进班集体建设。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赵淑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张道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主体性教育》.张天宝.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