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竞争,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革命 。也使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日渐严重。在人们大力提倡师生做人格平等朋友的今天,还有许多教育者运用与现代文明极不协调的原始不理智的教育方法,师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容忽视。学会在竞争机制下的心理调适势在必行。
关键词:紧张;受挫;冷漠;固执;调节;评价;融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这就是说,德性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等的发展必须以个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并且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不言而喻,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其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这一作用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据WHO估计,世界上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在美国至少有6~8%的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一项心理测验调查显示,约有5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障碍,远远高于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的水平。据有关报道,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2000年一个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组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采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检测后发布的结果显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被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也偏高。
由此可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已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只有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师心理不健康,受害最大的是学生。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患有其他症状。
一、教师体罚学生心理成因分析及表现
(一)教师体罚学生心理成因
报上屡见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对学生“恨之入骨”?大多数后果严重恶劣的体罚事件,主要原因和老师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不少老师由于各种压力和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找不到发泄的办法,一旦发现有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平时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股脑儿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同时教师的职业症状使之在教育中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在实际工作中显得焦虑和烦躁,遇到事情往往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打骂学生。还有一些年轻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很快会向现实妥协,在焦躁、烦闷之时,对待不顺眼的学生,训斥、责骂毕竟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源于工作和生活中遭受挫折,以及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官本位主义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二是成就需要受挫,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较重,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受限制,难以实现自我价值。有些人对教师的劳动缺乏认同感甚至采取排斥态度,教师劳动成果显示的周期较长。
三是由于中国传统的“人制”体制的影响,尊重需要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远远得不到满足。
四是公平需要受挫,目前我国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合理现象,老师的收入在社会同层次的人员中偏低。
五是人际交往受挫,教师的社交范围较为狭窄,社交能力与社交活动需要不相适应,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定势。
六是生存需要受挫,有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比较严重,维持生计的报酬难以得到保证。
(二)具体表现为以下两对关系
1、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进取心强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心理状态的主流。但是,对于多数青年教师来说,虽然普遍修过教育心理学课程,但由于对教师工作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认识不深,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一时难以适应教师角色,因而较容易产生挫折心理,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较大。再加上教师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诱惑,更增强了他们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强度,进而阻碍了他们迅速进入教师角色。
2、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冲突,勇于竞争是当代青年教师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参与平等竞争,施展才華学识。但是,由于他们一方面刚步入社会,人生阅历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弱,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初始阶段既想尽快胜任教育工作,争取尽快晋升职称,又必须认真考虑处好上下级和同事间的关系,加之客观上职称评聘、奖金分配等“论资排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使他们既渴望参与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又苦于为成家立业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扰,时常发生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往往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的心理失衡状态,个别的导致神经官能症或心理病态的发生。
(三)、教师工作和生活中受挫,会引发不良心理反应,产生心理障碍,会通过某些具体外在的行为显现出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攻击性反应。有些教师遭受挫折后,内心忿懑不满,往往通过非理性方式发泄,如直接对使其受挫的目标发动攻击、迁怒于学生,对他们采取责骂甚至是体罚;
二是回应反应。在遇挫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采取简单粗暴或者幼稚可笑的处置方式,表现与其年龄、职业、地位极不相称;
三是固执反应。以其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待挫折,固执己见,一切以自己的行为准则行事,他人不能轻易改变; 四是冷漠反应。受挫后不是发泄内心的愤怒与不满,而是将其压抑于心中,表面上无动于衷,反应漠然;
五是畏缩反应。受挫后不是积极调整心态,愈挫愈勇,而是患得患失,畏缩不前,乃至放弃原有的追求目标。
二、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有效措施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进行努力。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去工作与生活,要正视自己心理方面的变化,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有心理障碍,出现心理疾患,不要讳疾忌医,要主动求助,及时医治。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加强科学管理,为教师提供公平、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的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定期心理辅导工作。再次,社会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创造思想和物质基础。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要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
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优势,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和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要把自己看成是命运的主人,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当教育工作遇到挫折时,一方面能进行反思及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客观地分析学生、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不至于产生明显的挫折感。
(三)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并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但如果走出课堂,则尽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如与亲朋好友交谈,到户外运动,听听音乐等进行渲泄或转移情绪。还可以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情绪发生迁移。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爱好是心理保健的维生素,通过它可以解除心理疲劳,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四)乐于交往,融洽人际关系
优秀的教师往往是乐于交往的,他们不仅善于与校园之外的社会交往,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而且还善于与同事、家长,特别是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成功的教师往往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这又使得他们有了宽松、愉快的工作氛围,这也大大降低了繁重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处理学生过错行为几点建议
第一、早迟艺术
学生的过错行为因性质、冬季的不同,处理是采用的方法也应不同。
就时间而言,小的、激将发生的事态严重的过错行为,应尽早及时的处理。这样,小错才不会酿成大错,即将发生的就能消灭在萌芽期,事态严重的大错,也能悬崖勒马。除此之外,只要是把处理的时间向后挪不影响正常发展,就应把时间近两朝后挪。这样,既能让学生内画,达到认识、自悟、忏悔、改过的目的,也能让老师又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分析研究学生的过错心理,一边抓准事态的症结和选择恰当的处理办法。同时,更能让教师在心理上进行“冷处理”,避免感情冲动和罔加论断。因此,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必须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管理理论,机制的进行抉择,需要早时时且莫迟,需要迟时不能早,迟早的选择应恰当合理,符合科学。
第二、缓急艺术
在处理学生过错行为过程中,还要讲究缓急技巧,即以缓克缓,以急克急,缓急交错,同时并用。从客观上讲,处理学生问题过错行为,实际上是师生在进行心理比照。通过比照,教师用自己的认识、观点去征服、感化和熏陶学生。其间,心里的缓急较量就是一个突出的特征。有时要缓时,你心里再着急也要装做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需要急时,你又得风驰电掣。总之,要比照学生的过错心里选择急缓措施。比如,有的学生敏感,自制力强,你就可以旁敲侧击。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你就只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又学生却反应迟缓,自制力差,身而成了“老油条”,累教不改,这样就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适应急的就用疾风骤雨、火爆刚烈的办法处理,需要缓的就用绵里藏针、水滴石穿的办法去对待。因此,不管是缓兵之计,还是快刀斩乱麻,乃至刚柔相济,都要针对学生的各自特点,对症下药,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折服你,从而达到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目的。
第三、善恶艺术
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中小学生,我们在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前提下,有时也采用必要的善恶手段,去处理他们。所谓善,固然九四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真心的帮助和关怀;而恶,则是假恶,是对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痛斥和严厉的批评,甚至采用适度的恐吓,让学生管道如果再那样,后果将无比严重,下次再出现,老师会怎样怎样。当然要做到需善则善,需恶则恶,宽严适度,善恶兼备。总之,要以善中有爱,恶中必善为原则。因而,我们对犯过错行为的学生一定要认真研究,探寻对策。有时遇到了特别调皮的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绞尽脑汁也毫无办法时,也不得不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情况下,采用必要的假恶诱骗技巧。但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恶”一定要杜绝辱骂体罚,一切措施都要适合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褒贬艺术
对学生过错行为的处理,按常理应是加以贬斥,以达扼制的目的。然而,这种压制、强迫、贬黜,一般只能起到抑制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清除过错的潜在。如果我們一反常情,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采用褒扬技巧,给学生以出其不意的心理震动,就会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只要学会全面辨证地看问题,从过错的另一面去挖掘优点,从过错的动机去审视长处,在指明过错危害的前提下,尽量多地抚恤安慰悔悟和知过而感到自惭形秽的心理,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就会悔过自新,彻底与自己过错绝裂。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认贬,也不能一味地使用褒。只褒不贬,不着痛痒,学生难以认识过错的危害,只贬不褒,学生将会意志消沉,失去希望。因此,我们要辨证地使用褒贬艺术,使我们的学生全面健康的向前发展。
第五、攻守艺术
对常规过错行为,我们的老师应有预见性,要利用班会等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对个别偶发现象,我们的老师也应多做思想工作,力求引导学生守住自己的一方静土。而对出现的过错行为,我们的老师更应该主动出击,力争过错行为在哪出现就将其在哪清除。不让劣习滋生,不让病毒蔓延。这样,对过错“攻”以排山倒海之势,“守”如万夫莫开之坚,使其没有丝毫可乘之机。当然,如果我们过错行为只攻不守,或只守不攻,哪怕是一时疏忽,它也将趁虚而入。因此,作为教育者,应不厌其烦地嘱咐警告学生,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到对学生的举止言行明察秋毫。
总之,心理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这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在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教师心理素质必然会发生可喜的变化,杜绝体罚学生的想象发生。
关键词:紧张;受挫;冷漠;固执;调节;评价;融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这就是说,德性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等的发展必须以个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并且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不言而喻,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其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这一作用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据WHO估计,世界上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在美国至少有6~8%的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一项心理测验调查显示,约有50%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障碍,远远高于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的水平。据有关报道,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2000年一个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组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采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检测后发布的结果显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被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也偏高。
由此可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已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只有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师心理不健康,受害最大的是学生。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患有其他症状。
一、教师体罚学生心理成因分析及表现
(一)教师体罚学生心理成因
报上屡见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对学生“恨之入骨”?大多数后果严重恶劣的体罚事件,主要原因和老师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不少老师由于各种压力和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找不到发泄的办法,一旦发现有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平时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股脑儿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同时教师的职业症状使之在教育中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在实际工作中显得焦虑和烦躁,遇到事情往往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打骂学生。还有一些年轻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很快会向现实妥协,在焦躁、烦闷之时,对待不顺眼的学生,训斥、责骂毕竟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源于工作和生活中遭受挫折,以及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官本位主义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二是成就需要受挫,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荷较重,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受限制,难以实现自我价值。有些人对教师的劳动缺乏认同感甚至采取排斥态度,教师劳动成果显示的周期较长。
三是由于中国传统的“人制”体制的影响,尊重需要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远远得不到满足。
四是公平需要受挫,目前我国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合理现象,老师的收入在社会同层次的人员中偏低。
五是人际交往受挫,教师的社交范围较为狭窄,社交能力与社交活动需要不相适应,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定势。
六是生存需要受挫,有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比较严重,维持生计的报酬难以得到保证。
(二)具体表现为以下两对关系
1、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进取心强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心理状态的主流。但是,对于多数青年教师来说,虽然普遍修过教育心理学课程,但由于对教师工作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认识不深,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一时难以适应教师角色,因而较容易产生挫折心理,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较大。再加上教师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诱惑,更增强了他们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强度,进而阻碍了他们迅速进入教师角色。
2、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冲突,勇于竞争是当代青年教师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参与平等竞争,施展才華学识。但是,由于他们一方面刚步入社会,人生阅历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弱,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初始阶段既想尽快胜任教育工作,争取尽快晋升职称,又必须认真考虑处好上下级和同事间的关系,加之客观上职称评聘、奖金分配等“论资排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使他们既渴望参与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又苦于为成家立业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扰,时常发生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往往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的心理失衡状态,个别的导致神经官能症或心理病态的发生。
(三)、教师工作和生活中受挫,会引发不良心理反应,产生心理障碍,会通过某些具体外在的行为显现出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攻击性反应。有些教师遭受挫折后,内心忿懑不满,往往通过非理性方式发泄,如直接对使其受挫的目标发动攻击、迁怒于学生,对他们采取责骂甚至是体罚;
二是回应反应。在遇挫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采取简单粗暴或者幼稚可笑的处置方式,表现与其年龄、职业、地位极不相称;
三是固执反应。以其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待挫折,固执己见,一切以自己的行为准则行事,他人不能轻易改变; 四是冷漠反应。受挫后不是发泄内心的愤怒与不满,而是将其压抑于心中,表面上无动于衷,反应漠然;
五是畏缩反应。受挫后不是积极调整心态,愈挫愈勇,而是患得患失,畏缩不前,乃至放弃原有的追求目标。
二、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有效措施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进行努力。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去工作与生活,要正视自己心理方面的变化,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有心理障碍,出现心理疾患,不要讳疾忌医,要主动求助,及时医治。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加强科学管理,为教师提供公平、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的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定期心理辅导工作。再次,社会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创造思想和物质基础。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要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
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优势,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和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要把自己看成是命运的主人,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当教育工作遇到挫折时,一方面能进行反思及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客观地分析学生、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不至于产生明显的挫折感。
(三)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并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但如果走出课堂,则尽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如与亲朋好友交谈,到户外运动,听听音乐等进行渲泄或转移情绪。还可以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情绪发生迁移。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爱好是心理保健的维生素,通过它可以解除心理疲劳,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四)乐于交往,融洽人际关系
优秀的教师往往是乐于交往的,他们不仅善于与校园之外的社会交往,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而且还善于与同事、家长,特别是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成功的教师往往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这又使得他们有了宽松、愉快的工作氛围,这也大大降低了繁重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处理学生过错行为几点建议
第一、早迟艺术
学生的过错行为因性质、冬季的不同,处理是采用的方法也应不同。
就时间而言,小的、激将发生的事态严重的过错行为,应尽早及时的处理。这样,小错才不会酿成大错,即将发生的就能消灭在萌芽期,事态严重的大错,也能悬崖勒马。除此之外,只要是把处理的时间向后挪不影响正常发展,就应把时间近两朝后挪。这样,既能让学生内画,达到认识、自悟、忏悔、改过的目的,也能让老师又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分析研究学生的过错心理,一边抓准事态的症结和选择恰当的处理办法。同时,更能让教师在心理上进行“冷处理”,避免感情冲动和罔加论断。因此,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必须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管理理论,机制的进行抉择,需要早时时且莫迟,需要迟时不能早,迟早的选择应恰当合理,符合科学。
第二、缓急艺术
在处理学生过错行为过程中,还要讲究缓急技巧,即以缓克缓,以急克急,缓急交错,同时并用。从客观上讲,处理学生问题过错行为,实际上是师生在进行心理比照。通过比照,教师用自己的认识、观点去征服、感化和熏陶学生。其间,心里的缓急较量就是一个突出的特征。有时要缓时,你心里再着急也要装做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需要急时,你又得风驰电掣。总之,要比照学生的过错心里选择急缓措施。比如,有的学生敏感,自制力强,你就可以旁敲侧击。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你就只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又学生却反应迟缓,自制力差,身而成了“老油条”,累教不改,这样就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适应急的就用疾风骤雨、火爆刚烈的办法处理,需要缓的就用绵里藏针、水滴石穿的办法去对待。因此,不管是缓兵之计,还是快刀斩乱麻,乃至刚柔相济,都要针对学生的各自特点,对症下药,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折服你,从而达到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目的。
第三、善恶艺术
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中小学生,我们在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前提下,有时也采用必要的善恶手段,去处理他们。所谓善,固然九四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真心的帮助和关怀;而恶,则是假恶,是对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痛斥和严厉的批评,甚至采用适度的恐吓,让学生管道如果再那样,后果将无比严重,下次再出现,老师会怎样怎样。当然要做到需善则善,需恶则恶,宽严适度,善恶兼备。总之,要以善中有爱,恶中必善为原则。因而,我们对犯过错行为的学生一定要认真研究,探寻对策。有时遇到了特别调皮的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绞尽脑汁也毫无办法时,也不得不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情况下,采用必要的假恶诱骗技巧。但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恶”一定要杜绝辱骂体罚,一切措施都要适合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褒贬艺术
对学生过错行为的处理,按常理应是加以贬斥,以达扼制的目的。然而,这种压制、强迫、贬黜,一般只能起到抑制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清除过错的潜在。如果我們一反常情,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采用褒扬技巧,给学生以出其不意的心理震动,就会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只要学会全面辨证地看问题,从过错的另一面去挖掘优点,从过错的动机去审视长处,在指明过错危害的前提下,尽量多地抚恤安慰悔悟和知过而感到自惭形秽的心理,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就会悔过自新,彻底与自己过错绝裂。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认贬,也不能一味地使用褒。只褒不贬,不着痛痒,学生难以认识过错的危害,只贬不褒,学生将会意志消沉,失去希望。因此,我们要辨证地使用褒贬艺术,使我们的学生全面健康的向前发展。
第五、攻守艺术
对常规过错行为,我们的老师应有预见性,要利用班会等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对个别偶发现象,我们的老师也应多做思想工作,力求引导学生守住自己的一方静土。而对出现的过错行为,我们的老师更应该主动出击,力争过错行为在哪出现就将其在哪清除。不让劣习滋生,不让病毒蔓延。这样,对过错“攻”以排山倒海之势,“守”如万夫莫开之坚,使其没有丝毫可乘之机。当然,如果我们过错行为只攻不守,或只守不攻,哪怕是一时疏忽,它也将趁虚而入。因此,作为教育者,应不厌其烦地嘱咐警告学生,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到对学生的举止言行明察秋毫。
总之,心理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这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在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教师心理素质必然会发生可喜的变化,杜绝体罚学生的想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