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让央企头疼的事情不少,负面报道一条接一条。为什么有些媒体似乎总是在与央企“作对”?事实上,如今的央企早已不是人们思维定式中的那个老国企了,但新央企却忽视了身边的环境在改变。“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细小的风吹草动,经过舆论的推波助澜,也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接踵而至的“门事件”
2010年中秋节前,天涯社区网上出现了不少晒中秋国庆福利的帖子,众多单位的福利政策纷纷“亮相”。其中,所谓中石油的“豪华”福利高得让人咋舌,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而不少中石油员工在面对亲朋好友关于此豪华福利的询问时,心里也在纳闷,怎么没有听说啊?经查实后发现,这不过是一名外国留学生冒充石油人发的帖子。但几经转载和演绎,竟演变为“天价福利门”事件。
事实上,2009年起,接踵而至的“门事件”就让石油巨头陷入舆论危机。仅中石化半年内就遭遇了裸油价门、吊灯门等事件,而随后又爆发了CCI贿赂门、中石油购房门等。针对央企的各种“负面新闻”和敏感议题纷至沓来。
2009年7月8 日,有媒体报道国内油价已高于美国。对此,中石化一位权威人士提供了一份详尽的中美两国成品油价对比数据清单。清单列明,当日,美国汽油零售价中,税占价格比例为15.36%,不含税的汽油价格是每升3.99元。而国内汽油零售价中税占价格比例达36%,不含税的国内汽油价格为3.47元/升,比美国低13.03%。
中石化的专家给公众传达的不含税的油价概念,迅速被演绎为“裸油价”。网上顿时一片哗然。点击率颇高的《中石化谈裸油价,全世界都笑了”》一文称,我国国民收入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让中国去与美国比较裸油价的高低,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显然,中石化这位专家的观点被曲解了,但公众处于义愤填膺的情绪中,哪能理性地讨论这个问题。一段时间后,发改委和很多专家对“裸油价”一词进行了“正名”:美国由于国情特殊,油价在全球都是低的;中国油价主要高在税收上,中国成品油的税负约是全美平均水平的两倍。此外,中国炼油厂的原油成本相对美国炼油厂的原油成本要高。在中国,成品油价格一直采用政府指导价,终端零售价不完全反映生产销售各环节的成本和收益情况,事实上国内油价曾长期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9年7月,一名网友爆料中石化购置了价值1200万元的天价吊灯。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网友将油价上涨与“天价吊灯”传言自动对接,认为“中石化一边哭穷,一边却大兴土木”。中石化后来辟谣“天价吊灯1200万元”的说法与事实不符,全部成本是156万元,但此时公众已不在意具体数字,石油、石化企业阔气的印象已经在他们脑海里打下烙印了。
深陷舆论泥潭的不止是中石化。2009年8月25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了“中石油20亿团购房令人羡慕”的新闻。由此开始,“购房门”的新闻延续了近三个月。购房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很多中石油员工蜗居在北京十年都未分房,2004年开始,组织团购了一把,房子到了2008年才建好。2009年8月,中石油职工购房被曝光时,正赶上了房价的新高点。媒体的曝光,使正在为买房发愁的老百姓心里不爽,购房门事件成为社会情绪的宣泄口。至于这是什么时候买的,则谁也不去关心了。
聚光灯下的“垄断收入”
在人们的印象中,垄断行业的工资福利与其他行业相比,似乎是有着天地之间的差别。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灰色收入未能规范,甚至有很多非法收入,这些都扰乱了分配秩序。有一位政协委员更厉言道:“垄断行业高薪扰乱分配秩序。目前,中低收入人群的钱袋子还不够充实,如收入不能有效增加,消费需求就很难刺激,消费市场很难搞活。”另一位委员批评国企高管收入过高,影响社会公平,认为国有控股集团及其所管理的大规模国有企业高管与企业职工收入差距日益拉大,需引起高度重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金融、电力、电信等行业与制造加工业工资水平差不多,最近这些年才快速地超过了其他行业的工资。很多人看到了这几年石油、电力、电信行业收入的增长,却未注意到这些行业对职工长期的历史欠账和石油行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而且这种投入和风险仍在不断递增。
事实上,社会上很多人指责央企高管的收入问题,有些是因为了解得不全面。央企是和全世界的公司竞争,但是在人才吸引和稳定上,根本与人家不在一个层级,这也是央企面临的一个困扰。试想一下,一个难得的人才,凭什么不去有着百万年薪的企业,非得来到只挣几万十几万年薪的地方呢?
现在一些人指责央企的高管拿上百万甚至千万的年薪,实际上这是财务报表当中的数据,大多数人拿的是名义工资,实际拿到手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为外国投资者认为高管不拿这么多的钱,不可能对公司真正负责任。可能有少数央企高管的工资不菲,但对大多数央企来说,员工工资并没有外界认为的那样丰厚。但这其中的缘由和苦涩又怎能说得清?
可以说,媒体关注的央企事件,有些是确有其事,但被夸大了;有些却是被捕风捉影、跟风炒作出来的,其间充斥着被公众误读的无奈。
擦去雕像上的“颜料”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认为,央企大多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是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与老百姓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此外,很多央企涉及的领域是非竞争性的领域,因此,社会关注度更高,热点问题更多,社会对于其信息发布的要求也更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央企不单纯是企业,更是社会公众性角色,所以需要面对更高标准、更严格甚至是挑剔的要求。央企也必须适应这种状况,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重视社会的关注,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因为有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实际上,企业就如同一座雕像,媒体的批评报道和公众舆论可以看做是“颜料”。不管是有意泼上去的,还是无意洒上的,报道过了,企业往往习惯性地沉默,再也不做回应了。但事情结束了吗?并没有。因为只有把事实澄清,把误解消除,主动擦掉“被泼的颜料”,真相才会被大家所了解。
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央企来说,目前仍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首要问题是要重视和改变“新央企还没有新形象”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央企无论从经营管理机制还是市场竞争力方面,都朝着现代企业迈进。但一些公众对央企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机构臃肿、管理落后、机制僵化的老央企上。发生新闻危机时,公众往往容易被媒体负面报道引导,激化抵触情绪。因此,央企有必要改进相关工作,进一步将舆论、民意评价引入到生产经营管理中来,央企应该重视媒体的批评,主动清理“被泼的颜料”。毕竟,现代的传播舆论环境已经变了,一个小事件有可能就衍生为大的舆论旋涡。
接踵而至的“门事件”
2010年中秋节前,天涯社区网上出现了不少晒中秋国庆福利的帖子,众多单位的福利政策纷纷“亮相”。其中,所谓中石油的“豪华”福利高得让人咋舌,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而不少中石油员工在面对亲朋好友关于此豪华福利的询问时,心里也在纳闷,怎么没有听说啊?经查实后发现,这不过是一名外国留学生冒充石油人发的帖子。但几经转载和演绎,竟演变为“天价福利门”事件。
事实上,2009年起,接踵而至的“门事件”就让石油巨头陷入舆论危机。仅中石化半年内就遭遇了裸油价门、吊灯门等事件,而随后又爆发了CCI贿赂门、中石油购房门等。针对央企的各种“负面新闻”和敏感议题纷至沓来。
2009年7月8 日,有媒体报道国内油价已高于美国。对此,中石化一位权威人士提供了一份详尽的中美两国成品油价对比数据清单。清单列明,当日,美国汽油零售价中,税占价格比例为15.36%,不含税的汽油价格是每升3.99元。而国内汽油零售价中税占价格比例达36%,不含税的国内汽油价格为3.47元/升,比美国低13.03%。
中石化的专家给公众传达的不含税的油价概念,迅速被演绎为“裸油价”。网上顿时一片哗然。点击率颇高的《中石化谈裸油价,全世界都笑了”》一文称,我国国民收入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让中国去与美国比较裸油价的高低,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显然,中石化这位专家的观点被曲解了,但公众处于义愤填膺的情绪中,哪能理性地讨论这个问题。一段时间后,发改委和很多专家对“裸油价”一词进行了“正名”:美国由于国情特殊,油价在全球都是低的;中国油价主要高在税收上,中国成品油的税负约是全美平均水平的两倍。此外,中国炼油厂的原油成本相对美国炼油厂的原油成本要高。在中国,成品油价格一直采用政府指导价,终端零售价不完全反映生产销售各环节的成本和收益情况,事实上国内油价曾长期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9年7月,一名网友爆料中石化购置了价值1200万元的天价吊灯。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网友将油价上涨与“天价吊灯”传言自动对接,认为“中石化一边哭穷,一边却大兴土木”。中石化后来辟谣“天价吊灯1200万元”的说法与事实不符,全部成本是156万元,但此时公众已不在意具体数字,石油、石化企业阔气的印象已经在他们脑海里打下烙印了。
深陷舆论泥潭的不止是中石化。2009年8月25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了“中石油20亿团购房令人羡慕”的新闻。由此开始,“购房门”的新闻延续了近三个月。购房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很多中石油员工蜗居在北京十年都未分房,2004年开始,组织团购了一把,房子到了2008年才建好。2009年8月,中石油职工购房被曝光时,正赶上了房价的新高点。媒体的曝光,使正在为买房发愁的老百姓心里不爽,购房门事件成为社会情绪的宣泄口。至于这是什么时候买的,则谁也不去关心了。
聚光灯下的“垄断收入”
在人们的印象中,垄断行业的工资福利与其他行业相比,似乎是有着天地之间的差别。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灰色收入未能规范,甚至有很多非法收入,这些都扰乱了分配秩序。有一位政协委员更厉言道:“垄断行业高薪扰乱分配秩序。目前,中低收入人群的钱袋子还不够充实,如收入不能有效增加,消费需求就很难刺激,消费市场很难搞活。”另一位委员批评国企高管收入过高,影响社会公平,认为国有控股集团及其所管理的大规模国有企业高管与企业职工收入差距日益拉大,需引起高度重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金融、电力、电信等行业与制造加工业工资水平差不多,最近这些年才快速地超过了其他行业的工资。很多人看到了这几年石油、电力、电信行业收入的增长,却未注意到这些行业对职工长期的历史欠账和石油行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而且这种投入和风险仍在不断递增。
事实上,社会上很多人指责央企高管的收入问题,有些是因为了解得不全面。央企是和全世界的公司竞争,但是在人才吸引和稳定上,根本与人家不在一个层级,这也是央企面临的一个困扰。试想一下,一个难得的人才,凭什么不去有着百万年薪的企业,非得来到只挣几万十几万年薪的地方呢?
现在一些人指责央企的高管拿上百万甚至千万的年薪,实际上这是财务报表当中的数据,大多数人拿的是名义工资,实际拿到手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为外国投资者认为高管不拿这么多的钱,不可能对公司真正负责任。可能有少数央企高管的工资不菲,但对大多数央企来说,员工工资并没有外界认为的那样丰厚。但这其中的缘由和苦涩又怎能说得清?
可以说,媒体关注的央企事件,有些是确有其事,但被夸大了;有些却是被捕风捉影、跟风炒作出来的,其间充斥着被公众误读的无奈。
擦去雕像上的“颜料”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认为,央企大多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是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与老百姓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此外,很多央企涉及的领域是非竞争性的领域,因此,社会关注度更高,热点问题更多,社会对于其信息发布的要求也更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央企不单纯是企业,更是社会公众性角色,所以需要面对更高标准、更严格甚至是挑剔的要求。央企也必须适应这种状况,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重视社会的关注,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因为有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实际上,企业就如同一座雕像,媒体的批评报道和公众舆论可以看做是“颜料”。不管是有意泼上去的,还是无意洒上的,报道过了,企业往往习惯性地沉默,再也不做回应了。但事情结束了吗?并没有。因为只有把事实澄清,把误解消除,主动擦掉“被泼的颜料”,真相才会被大家所了解。
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央企来说,目前仍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首要问题是要重视和改变“新央企还没有新形象”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央企无论从经营管理机制还是市场竞争力方面,都朝着现代企业迈进。但一些公众对央企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机构臃肿、管理落后、机制僵化的老央企上。发生新闻危机时,公众往往容易被媒体负面报道引导,激化抵触情绪。因此,央企有必要改进相关工作,进一步将舆论、民意评价引入到生产经营管理中来,央企应该重视媒体的批评,主动清理“被泼的颜料”。毕竟,现代的传播舆论环境已经变了,一个小事件有可能就衍生为大的舆论旋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