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师资水平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来源 :科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师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仍然没有摆脱教师素质整体偏低与提高缓慢的怪圈,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文章分析了导致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素质低位徘徊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教师队伍的稳定、师资补充机制的创新、加强在职培训、教育专业化能力的提高等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师资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农村教师 师资水平 问题 对策
  
  近年来,虽然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从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总体现状仍不容乐观,表现在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自我发展空间狭小;新教师补充途径受阻;经济发达地区教师资源相对过剩,但向民族地区农村辐射与交流的机制脆弱等方面。以上问题,主要集中体现为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偏低与提高缓慢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当前民族地区巩固“普九”成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瓶颈。
  一、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加之现代教育起步晚、欠账多等因素,合格教师短缺,教师整体水平偏低。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的教育设施、硬件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水平却长期低位徘徊,严重制约着当地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前,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非所教
  经过近几年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大部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学历达到、甚至超過了国家规定标准。但尽管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特别是专业不对口所占比例较大,因为文科专业获得学历证书比理科专业容易些,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在学历进修中选择文科专业的非常多,甚至数学专任教师也选择读中文,诸如“一所初中30多名教师中竟然有20多人拿的是中文专业文凭”的现象相当普遍。这种学历进修中“重层次、轻专业”的倾向,使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学非所教的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许多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为非师范毕业,且职前学历较低,这给整体素质提高带来了很大困难。因为这些教师在学历提高过程中一般没有进行系统的师范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因而缺乏相应的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
  (二)结构失衡
  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不仅整体素质不高,而且普遍存在着结构性缺陷。一是年龄断层。学校中五十岁以上的老教师和刚任教的年轻教师占大多数,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教师比重却很小。其原因主要是民族地区农村条件相对艰苦,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都想方设法调入城镇工作,或者自动离职从事其他职业。留下的就是“走不了”的老教师或“还不能走”的年轻教师。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在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中,语文、数学、政治、历史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音、体、美、英语、计算机、心理辅导等学科教师却很少,很多学校要么不开这些学科,要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三是职称结构不合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职称结构普遍以初级和中级为主,基本各占八成多,而高级教师比例却偏低,特级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三)优秀骨干教师的严重流失
  由于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各地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骨干教师,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乡镇向县城、县城向省城、民族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导致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流失非常严重,而且流失的基本上是30至40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除了教师的主动流失外,教师“层层拔高”使用的做法,也直接影响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民族地区高中办学规模扩大,造成高中教师严重短缺,不得不从初中选拔年轻优秀的教师进高中任教,而初中再从小学高年级教师中选拔,这种“层层掐青苗”的做法,把原来的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直接导致了民族地区基层教育质量偏低,拉大了民族地区城乡教学质量的差距,于是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农村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城里上学。生源增加导致城镇学校不断扩大教学,又继续从农村基层学校选拔教师进城任教。由此,民族地区教育的优质人力资源出现了向高中、城镇倾斜的“头重脚轻”现象,农村教师队伍也陷入了低质徘徊的怪圈。
  (四)教师培训制度亟待完善
  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民族地区教师培训制度已经逐渐建立,通过各种层次的培训,农村各级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但目前,在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效果不佳,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表现为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教师主动参与培训意识不强;二是一些地方教师培训组织管理混乱;三是培训内容设计不当,重理论轻实践,脱离教学工作实际,针对性不强等。
  二、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水平的对策
  (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稳定民族地区教师队伍
  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师资水平提高发展的前提,而这又取决于我们能否了解并满足教师们的基本需要。调查了解得知,当前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需要主要在生活条件、经济收入、自我发展三个方面。因此,首先,应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并提高学校的办学和师生生活条件。其次,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级政府应继续增加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工资,提高生活补助等。其三,制定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授奖、学历提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条件。
  (二)创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1.设立专门的“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到2008年,共招聘6万多名特岗教师,覆盖西部地区400多个县的数千所农村学校,对改善这些学校的师资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建议设立专门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这样不仅能吸引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从事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缓解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同时,还能改善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师资来源——过去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师主要来自本县,常常是本校学生师范院校毕业后再回本校任教,上学时的老师又成了自己的同事,客观上造成师资的“近亲繁殖”。来自“五湖四海”的特岗教师将对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师资结构的优化与学校的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2.设立专门的“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
  自2004年始,国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4400多名“硕师计划”研究生赴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学任教。建议国家在此基础上设立专门针对民族地区的“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部分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经推荐免试到指定高校取得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学生先到指定的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任教3年,取得教学实践经验,再到高校学习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之后回到原任教学校边学习、边工作,并完成硕士论文答辩;获得教育硕士学位证书后,在原任农村学校至少继续工作满5年的服务期。这样不仅为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本科毕业生,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中小学教师缺乏的矛盾;而且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又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同时创新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提高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学历层次。
  (三)加强教师在职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针对民族地区农村现有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不对口、高级职称少的情况,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并开展了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然而,由于前文中提到的教师培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受培训的教师回到原单位后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建议教育主管和培训部门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各种制度,采取脱产、业余、函授、送教下乡、周末流动培训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农村师资水准和教学水平。尤其要加强培训过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严把培训质量关,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考核,持证上岗。考核形式可以为撰写研究报告、课件制作、考察报告、论文答辩等,考核不通过不予结业,不能上岗。通过以上措施,应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培训的质量。
  (四)通过专业引领,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教育专业化能力
  当前,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具备教育专业化的能力。而教师们教育专业化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引领。专业引领,实质上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专业引领的形式主要包括:理论学习辅导讲座,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听课、评课)、教学专业咨询等。在具体方法上,可选派教师参加相关的高层次学术会议、培训班等,也可请专家教授上门服务等方式,使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五)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项技能
  现代信息技术远程传送、海量及时、双向互动、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等特点为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搭建起了一座金桥和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是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的一条有效途径。当前,民族地区农村通信条件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也为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通过互联网学习与提高创造了可能。因此,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帮助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各项技能,包括各种媒体的操作技能(尤其是计算机的硬、软件操作技能),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运用的技能,使用Internet等通讯媒体进行交流的技能等,有效提高其教师专业化水平。
  (六)深化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摇篮。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范院校改革已远远滞后,严重制约了新课改的进程。师范院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师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结构改革力度,实现普通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尤其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适当调整专业课程中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才能培养出适应民族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同时要加快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师范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新一代教师。
  注:
  本文承蒙贺新宇教授悉心指导,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王传三.新世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创新型教师的培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军.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發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赵世超,司晓宏.关于在西部地区建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研究,2002(5).
  作者简介:
  杨瑞勋:(1975—),男,四川西昌人,讲师,教育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民族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凉山州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号:08SB020)的阶段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现实需要,对于培养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最终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对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某下属学院五年来的感恩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提出构建和谐校园应建立大学生感恩教育长效机制,并就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 长效机制    一、引言  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
[摘要] 如今,“低碳”概念已逐渐深入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包括本人长期工作的高校考务工作领域。本文将以我高校考务本职工作为出发点,重点对“低碳”概念如何在考务过程中实现、及“低碳”教务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文中还着重对“低碳”考务现行手段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考务工作 低碳 环境保护    一、高等学校“考务”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现行高校考试制度简单概括为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考试体
[摘要] 教育变革中的教师都应接受新的理念,职业教育要求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何而教?如何教?”值得思考。笔者从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变”中求发展、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三方面谈谈体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师定位    教育变革中的教师都在接受新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改中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们努力地将其转化成实际行动并深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
[摘要] 主要通过研究职业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及干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心理学 班主任管理 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预防及干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解
[摘要]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学生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疆高校所处的地缘、民族、多元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探索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新疆高校 辅导员队伍 问题 强化措施    在新疆高校中,辅导员作为一个教育群体,发展较为缓慢。同时,由于新疆高校所处
[摘要]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员教育工作的意义重大,本课题重点探讨高校党员的教育及管理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提出相关思考,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教师及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创新教育形式,以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调整充实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队伍。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教育 管理    面对着越来越趋近的90后大学生大潮,人们有太多评价,但是,作为一名党建工作者
[摘要] 精彩的开头,可以达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奇效。传统的开课模式,它带给人们的感觉是繁琐深奥,枯燥无味。而我们的义务教育不是以培养数学家和工程师为主要目的,而是提倡大众数学。素质教育对数学的改革已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要做到这些,还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来实施。而要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就
[摘要] 我国高职院校的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问题也愈发地突出。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将目标管理理论与学生学习管理相结合,通过与学生共同制定分目标、监控目标执行的过程、考核目标执行的结果等,激励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更好地实现学业成长。  [关键词] 目标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 学习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
[摘要] 在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项基本职能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主要任务。高校辅导员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着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 影响着高校的育人质量。本文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新特点,根据自己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实践, 拟从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内容和素质提高的角度来对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浅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 辅导员 职责 素质要求    为适应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教育改
[摘要] 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其工作成效与社会的进步有着较为直接的相关性。探索高校教师合理的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人格化管理的角度对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人格化 管理 工作热情    人格化管理,亦指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了解满足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