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现代以降,推动阅读成为众多国家力图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书籍被证明事关个人的修养、城市的文明、国家的凝聚力以及民族的创造力。然而,现代社会太多闪烁在屏幕上的文字、影像让我们的视网膜无比忙碌,对于个人,一盏清茶、一卷书香构成的幽静时光再次变得“奢侈”;对于国家,尤其是青少年阅读数量的减少、阅读习惯的改变、阅读内容的碎片与浅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许多国家为此开始重新呼唤阅读、推动阅读——
2012年,俄国政府制定了《民族阅读大纲》,并在俄罗斯联邦83个联邦主体同时举行面向6年级学生的“阅读经典”竞赛;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爱尔兰几乎每个孩子都获得了1.5欧元的购书券,可以去书店购买专为今日而制作的等值图书;英国当日则举办了第三届“世界读书之夜”,2万名志愿者四处免费送出近50万本图书;10月27日,日本迎来了自1947年开始的第66个“读书周”,但媒体批评其“日渐式微,流于形式化”,期待“能够找到令读书周越办越火的方法,以此催生新一波的读书热”;泰国曼谷成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评选出来的下一年“世界图书之都”,市政府正着手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利用这个契机将该市市民平均每人每年读书量从现在的2~5册增加到每人每年15册;美国国会图书馆今年展览了“塑造美国的88本书”,其后举办的第12届美国国家图书节与之呼应,将主题定为“塑造美国的书籍”;蒙古国今年则举办了首个图书节,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出席活动并致辞希望国内青少年放下酒杯拿起书,长辈们应把买酒的钱用来给孩子们买书;……
2012年,中国阅读又有怎样的色彩、律动、印记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政府的阅读推进工程
对于国家而言,推动阅读是其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责任之一。7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国首部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国家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等权益,并提出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逐步扩大基本免费或低收费阅读服务范围、加强农家书屋和城乡阅报栏(屏)建设以及推进公益性数字出版产品免费下载、阅读和使用等与国民阅读密切相关的要求。
在阅读设施建设方面,有两项重大文化工程值得关注。一是农家书屋工程提前三年收官。这项事业始于2005年,至今年共建成农家书屋600,449家,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1.2亿张、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60多万套。这些遍及平原、丘陵、牧区、雪域的书屋,为全国各地的农民和留守儿童提供了近在咫尺的阅读空间与阅读内容,也为未来阅读活动的基层开展提供了舞台。另一项工程则是文化部在所推进的全国“三馆一站”(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免费开放,各级政府已普遍将其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发展规划、民生工程等予以保障。“全民阅读工程”早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该工程如何规划、如何实施,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值得每一个关注阅读的人期待。
2012年,更多的部委开始发挥自身系统优势,开展面向少年儿童、残障人士、农民工等群体的阅读活动,如新闻出版总署的多种图书评选推荐活动,包括“大众最喜爱的50种书”、“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优秀廉政文化出版物推荐活动”等;中国残联的盲人“听书工程”;中央文明办的“文明中国”系列全民阅读活动,包括“送你一本书”和“爱上阅读、书写梦想”创作征集活动等;铁道部在春节期间在各地火车站举办的“好书刊进基层”;等等。这些活动大多已经或正在形成长期机制。
2012年,地方各级政府举办的阅读活动较往年数量大大增加,最为普遍的是嘉年华式的“读书月”、“书香节”,有些已举办多年,向城市名片、品牌文化活动方向打造。最资深的莫过始于2000年迄今已举办13届的“深圳读书月”,今年主题为“阅读提升正能量”,11月1日正式开幕;后起之秀则有广州“南国书香节”、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湖南“三湘读书月”、“重庆读书月”、厦门“书香鹭岛活动月”、“北京阅读季”等,尤其是武汉市,在2012年展开了起建设“读书之城”的宏大构想,举办了包括读书节在内的多项阅读活动,并开始在全市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地铁移动图书馆、图书漂流点位,武汉三镇还将各建一个中心书城。
据4月23日发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有62.6%的18~70周岁国民希望当地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然而,这种嘉年华式的阅读盛会所带来的繁荣与影响往往是“短暂”的,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已度过66年的日本“读书周”日渐式微、流于形式,如何能够真正提升居民的阅读习惯,需要更为科学和长期的规划。
在以上“宏大叙事”之后,将是一些相对细微的阅读事件。出版业、图书馆、公益组织,他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更直接密切,他们对阅读的推动往往限于一定范围、专于某一方面,因此更加鲜明、活跃、个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这一年阅读的特征和走势。
莫言带来的阅读风
对于出版行业来说,阅读是安身立命的基石,处于最“前线”的实体书店的兴衰往往被人们视为阅读的“晴雨表”——充满了阳光和理想的“光合作用”2011年所遭遇的停业危机、风入松书店的停业似乎仍残留着驱不散的寒意,今年成都四川弘文书局与汕头三联书店的停业,又让这寒意更深一层;然而,十月份,有关书店和微博的“两件小事”却让人感觉到阅读的温暖和有趣。一是北京地标书店万圣书园的搬家,店主的一条微博,引来读者们的纷纷义务帮忙搬书,有大学生、90后、速递员、出版社员工,以及北大社会学系女教授郭于华和她的十几个弟子,只是新店面积小了不少,很是委屈万圣的猫;宁波则发起了一场特别的“占领书店”活动,网友@何镇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在微博上写道,“在十月七日国庆长假最后一天,走进你身边的实体书店,拍下照片上传微博,特别是那些民营的、特色的小书店,至少让我们知道身边还有哪些书店,还有哪些爱书店的人。十月七日,占领书店。”这条微博被迅速转载、扩散,得到了许多爱书人的响应。这一家家又小又美的实体书店带给读书人太多的纠结、牵挂和喜悦,谁又忍心看着它们消逝,对此,新闻出版总署8月在上海召开了扶持实体书店的座谈会,杭州、上海先后出台扶持民营书店的办法,分别拨款300万和500万元给予定向支持,翰香、枫林晚等16家民营书店已先后领到了3万元到30万元不等的专项扶持资金。未来如何,拭目以待。 推动阅读,大而言之,是承担社会文化责任,小而言之,是为自己培养读者、开辟未来,为此,出版机构一直在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捐赠图书、援建书屋、研制青少年阅读书目、开展分级阅读等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十月的一件大事则让整个出版行业为之鼓舞欢愉——那就是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极大地激起了国民的阅读欲望——或许说是购买欲望更为确切,其作品各地实体书店与各大电商图书频道中迅速脱销,需要预定。淘宝数据显示,从10月12日晚8点至13日早8点,网友12小时下单2600笔,长篇小说《蛙》、《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分列前三位。当当网推出的《莫言文集》(全14册)“商品评价”中显示,97.5%的读者“强烈推荐购买”。10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莫言目前所有作品的正式版权交给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套文集起印数高达600万本(30万套),至10月底网络预订已达3万套。
图书馆界也迅速展开“阅读莫言”行动。10月19日,国家图书馆开始举办“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展”,展出莫言共创作的11部长篇小说、20多篇中篇小说和80多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的首发刊物、大陆出版物、台港版本和外文译本,以及大量国内外学者、媒体的评价,并在北区设立莫言作品专架以飨读者。莫言正是中国阅读期待已久的一颗“巨星”。假如每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能阅读一部20本装的《莫言文集》,那2012年国民人均读书量将会出现一个多么令人激越的数字!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希望这套定价700元的《莫言文集》不会只是大多数书架上最时髦的装饰,而真正成为2012中国阅读的重要营养成分。莫言对于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图书的数量,而是为我们带来了中国原创的魅力,这将是中国阅读之轮磔磔前进的根本动力。
图书馆为推动阅读所作的努力
真正的阅读、有意义的阅读并非局限于纸张之上,网络阅读往往因其娱乐化、碎片化及浅薄化而饱受诟病,但毕竟它已占据了阅读的半壁江山,并且应该给予它凝练、沉淀、优化的时间,从而发挥其带动阅读的积极特性。图书馆是阅读的栖息之地,它可以拒绝那些已经印上纸张的不体面的文字,诸如美国图书馆正在驱逐的《格雷的五十道阴影》(Fifty Shades of Grey),但也可以尝试接纳一些原生于网络的有特色的“书籍”,例如上海图书馆主动与盛大文学合作,首次将网络文学引入公共图书馆,读者使用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登录图书馆官方网站,即可到盛大文学的云中书城“免费借阅”网络小说,而不用支付5分/千字的“VIP章节”阅读费用。盛大文学为之开放借阅的书籍共有1.1万余部,启用4个月左右,借阅量就已超过73,000次。2012年,图书馆界在推动阅读方面发挥了更为多样性、更为细致的功能与服务。
促进阅读日渐成为公益组织为公众的利益和福祉服务的方式之一,阅读与公益的碰撞,往往会诞生出一些极具创意的点子,以吸引公众的关注,例如中国青基会联合新京报共同发起主办的“挑战8小时”2012慈善徒步越野赛,吸引了2000名爱心人士会聚延庆玉渡山,以“捐钱才能参赛”的方式进行越野,参赛个人最低募捐额度为600元,企业/机构最低则为5万元,企业家黄怒波、“童话大王”郑渊洁及青年演员佟大为担任活动的“爱心大使”。北京新燕莎商业有限公司、诺安基金、新浪乐居、百威英博啤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三菱商事(株)北京事务所等8家企业捐款并组队参赛。9月8日,该越野赛官网显示共收到捐款623,735.33元人民币,这些款项将全部用于在宁夏海原县、云南保山市隆阳区等贫困地区小学建设阅读基地。当然,还有“立人乡村图书馆”、“多背一公斤”等更多的公益组织和活动,志愿者们正在尽着绵薄之力,为农村的、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做着基础性的、艰苦的阅读促进工作,如同“打点滴”式的灌溉方法,让阅读的能量缓慢但深入地渗透到最缺乏知识、最需要阅读的地方。
2012年,俄国政府制定了《民族阅读大纲》,并在俄罗斯联邦83个联邦主体同时举行面向6年级学生的“阅读经典”竞赛;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爱尔兰几乎每个孩子都获得了1.5欧元的购书券,可以去书店购买专为今日而制作的等值图书;英国当日则举办了第三届“世界读书之夜”,2万名志愿者四处免费送出近50万本图书;10月27日,日本迎来了自1947年开始的第66个“读书周”,但媒体批评其“日渐式微,流于形式化”,期待“能够找到令读书周越办越火的方法,以此催生新一波的读书热”;泰国曼谷成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评选出来的下一年“世界图书之都”,市政府正着手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利用这个契机将该市市民平均每人每年读书量从现在的2~5册增加到每人每年15册;美国国会图书馆今年展览了“塑造美国的88本书”,其后举办的第12届美国国家图书节与之呼应,将主题定为“塑造美国的书籍”;蒙古国今年则举办了首个图书节,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出席活动并致辞希望国内青少年放下酒杯拿起书,长辈们应把买酒的钱用来给孩子们买书;……
2012年,中国阅读又有怎样的色彩、律动、印记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政府的阅读推进工程
对于国家而言,推动阅读是其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责任之一。7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国首部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国家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等权益,并提出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逐步扩大基本免费或低收费阅读服务范围、加强农家书屋和城乡阅报栏(屏)建设以及推进公益性数字出版产品免费下载、阅读和使用等与国民阅读密切相关的要求。
在阅读设施建设方面,有两项重大文化工程值得关注。一是农家书屋工程提前三年收官。这项事业始于2005年,至今年共建成农家书屋600,449家,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1.2亿张、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60多万套。这些遍及平原、丘陵、牧区、雪域的书屋,为全国各地的农民和留守儿童提供了近在咫尺的阅读空间与阅读内容,也为未来阅读活动的基层开展提供了舞台。另一项工程则是文化部在所推进的全国“三馆一站”(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免费开放,各级政府已普遍将其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发展规划、民生工程等予以保障。“全民阅读工程”早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该工程如何规划、如何实施,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值得每一个关注阅读的人期待。
2012年,更多的部委开始发挥自身系统优势,开展面向少年儿童、残障人士、农民工等群体的阅读活动,如新闻出版总署的多种图书评选推荐活动,包括“大众最喜爱的50种书”、“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优秀廉政文化出版物推荐活动”等;中国残联的盲人“听书工程”;中央文明办的“文明中国”系列全民阅读活动,包括“送你一本书”和“爱上阅读、书写梦想”创作征集活动等;铁道部在春节期间在各地火车站举办的“好书刊进基层”;等等。这些活动大多已经或正在形成长期机制。
2012年,地方各级政府举办的阅读活动较往年数量大大增加,最为普遍的是嘉年华式的“读书月”、“书香节”,有些已举办多年,向城市名片、品牌文化活动方向打造。最资深的莫过始于2000年迄今已举办13届的“深圳读书月”,今年主题为“阅读提升正能量”,11月1日正式开幕;后起之秀则有广州“南国书香节”、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湖南“三湘读书月”、“重庆读书月”、厦门“书香鹭岛活动月”、“北京阅读季”等,尤其是武汉市,在2012年展开了起建设“读书之城”的宏大构想,举办了包括读书节在内的多项阅读活动,并开始在全市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地铁移动图书馆、图书漂流点位,武汉三镇还将各建一个中心书城。
据4月23日发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有62.6%的18~70周岁国民希望当地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然而,这种嘉年华式的阅读盛会所带来的繁荣与影响往往是“短暂”的,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已度过66年的日本“读书周”日渐式微、流于形式,如何能够真正提升居民的阅读习惯,需要更为科学和长期的规划。
在以上“宏大叙事”之后,将是一些相对细微的阅读事件。出版业、图书馆、公益组织,他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更直接密切,他们对阅读的推动往往限于一定范围、专于某一方面,因此更加鲜明、活跃、个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这一年阅读的特征和走势。
莫言带来的阅读风
对于出版行业来说,阅读是安身立命的基石,处于最“前线”的实体书店的兴衰往往被人们视为阅读的“晴雨表”——充满了阳光和理想的“光合作用”2011年所遭遇的停业危机、风入松书店的停业似乎仍残留着驱不散的寒意,今年成都四川弘文书局与汕头三联书店的停业,又让这寒意更深一层;然而,十月份,有关书店和微博的“两件小事”却让人感觉到阅读的温暖和有趣。一是北京地标书店万圣书园的搬家,店主的一条微博,引来读者们的纷纷义务帮忙搬书,有大学生、90后、速递员、出版社员工,以及北大社会学系女教授郭于华和她的十几个弟子,只是新店面积小了不少,很是委屈万圣的猫;宁波则发起了一场特别的“占领书店”活动,网友@何镇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在微博上写道,“在十月七日国庆长假最后一天,走进你身边的实体书店,拍下照片上传微博,特别是那些民营的、特色的小书店,至少让我们知道身边还有哪些书店,还有哪些爱书店的人。十月七日,占领书店。”这条微博被迅速转载、扩散,得到了许多爱书人的响应。这一家家又小又美的实体书店带给读书人太多的纠结、牵挂和喜悦,谁又忍心看着它们消逝,对此,新闻出版总署8月在上海召开了扶持实体书店的座谈会,杭州、上海先后出台扶持民营书店的办法,分别拨款300万和500万元给予定向支持,翰香、枫林晚等16家民营书店已先后领到了3万元到30万元不等的专项扶持资金。未来如何,拭目以待。 推动阅读,大而言之,是承担社会文化责任,小而言之,是为自己培养读者、开辟未来,为此,出版机构一直在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捐赠图书、援建书屋、研制青少年阅读书目、开展分级阅读等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十月的一件大事则让整个出版行业为之鼓舞欢愉——那就是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极大地激起了国民的阅读欲望——或许说是购买欲望更为确切,其作品各地实体书店与各大电商图书频道中迅速脱销,需要预定。淘宝数据显示,从10月12日晚8点至13日早8点,网友12小时下单2600笔,长篇小说《蛙》、《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分列前三位。当当网推出的《莫言文集》(全14册)“商品评价”中显示,97.5%的读者“强烈推荐购买”。10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莫言目前所有作品的正式版权交给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套文集起印数高达600万本(30万套),至10月底网络预订已达3万套。
图书馆界也迅速展开“阅读莫言”行动。10月19日,国家图书馆开始举办“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展”,展出莫言共创作的11部长篇小说、20多篇中篇小说和80多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的首发刊物、大陆出版物、台港版本和外文译本,以及大量国内外学者、媒体的评价,并在北区设立莫言作品专架以飨读者。莫言正是中国阅读期待已久的一颗“巨星”。假如每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能阅读一部20本装的《莫言文集》,那2012年国民人均读书量将会出现一个多么令人激越的数字!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希望这套定价700元的《莫言文集》不会只是大多数书架上最时髦的装饰,而真正成为2012中国阅读的重要营养成分。莫言对于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图书的数量,而是为我们带来了中国原创的魅力,这将是中国阅读之轮磔磔前进的根本动力。
图书馆为推动阅读所作的努力
真正的阅读、有意义的阅读并非局限于纸张之上,网络阅读往往因其娱乐化、碎片化及浅薄化而饱受诟病,但毕竟它已占据了阅读的半壁江山,并且应该给予它凝练、沉淀、优化的时间,从而发挥其带动阅读的积极特性。图书馆是阅读的栖息之地,它可以拒绝那些已经印上纸张的不体面的文字,诸如美国图书馆正在驱逐的《格雷的五十道阴影》(Fifty Shades of Grey),但也可以尝试接纳一些原生于网络的有特色的“书籍”,例如上海图书馆主动与盛大文学合作,首次将网络文学引入公共图书馆,读者使用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登录图书馆官方网站,即可到盛大文学的云中书城“免费借阅”网络小说,而不用支付5分/千字的“VIP章节”阅读费用。盛大文学为之开放借阅的书籍共有1.1万余部,启用4个月左右,借阅量就已超过73,000次。2012年,图书馆界在推动阅读方面发挥了更为多样性、更为细致的功能与服务。
促进阅读日渐成为公益组织为公众的利益和福祉服务的方式之一,阅读与公益的碰撞,往往会诞生出一些极具创意的点子,以吸引公众的关注,例如中国青基会联合新京报共同发起主办的“挑战8小时”2012慈善徒步越野赛,吸引了2000名爱心人士会聚延庆玉渡山,以“捐钱才能参赛”的方式进行越野,参赛个人最低募捐额度为600元,企业/机构最低则为5万元,企业家黄怒波、“童话大王”郑渊洁及青年演员佟大为担任活动的“爱心大使”。北京新燕莎商业有限公司、诺安基金、新浪乐居、百威英博啤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三菱商事(株)北京事务所等8家企业捐款并组队参赛。9月8日,该越野赛官网显示共收到捐款623,735.33元人民币,这些款项将全部用于在宁夏海原县、云南保山市隆阳区等贫困地区小学建设阅读基地。当然,还有“立人乡村图书馆”、“多背一公斤”等更多的公益组织和活动,志愿者们正在尽着绵薄之力,为农村的、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做着基础性的、艰苦的阅读促进工作,如同“打点滴”式的灌溉方法,让阅读的能量缓慢但深入地渗透到最缺乏知识、最需要阅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