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台湾出版事件回顾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oit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出版长夜漫漫的一年,却也是温暖的一年。长夜漫漫来自冷咻咻的市场,年底博客来网络书店推出城邦、时报、远流、联经、三采、圆神等十大出版社“连手庆年终”活动,49折起跳,景气越冷,折扣越低。而温暖,来自官方与民间为推动阅读所做的各种努力,包括由编辑出马带领阅读活动;新出版社不畏景气进场;日月出版集团捐赠五万五千册图书给屏东偏远地区;爱智图书雇用四名身心障碍者已十年之久;台北市立图书馆在台北车站成立了自助借书站;台中市宣布“阅读元年”开跑;台南府城有阅读嘉年华;还有苗栗爱阅书展;彰化阅读季;诚品书店开办深夜讲堂,还办了上千人抢破头的旧书拍卖会……
  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工会理事长李锡敏则对“文化部”喊话,希望主管部门视文化出版为核心产业,勿令其自由竞争,自生自灭。星云大师也投书媒体“抢救文化出版业”,阅读风气之低迷,出版产业之严峻,可见一斑。这2102年的出版风景,就让我们再回头看一遍。
  台北书展:台湾书业面临三大挑战&让文学变电影
  每一年出版界总是以台北书展承先启后。2012年的书展以“绿色阅读”为主题,六天之中有海内外作家五、六百人举行座谈,七百多场活动,参展人数60万,动漫馆一整天呈现缺氧状态。
  台北书展基本会董事长王荣文在书展开幕式上致词,指出台湾书业面临三大挑战:一、纸本书需求不再增加,编辑选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二、数字出版方兴未艾,但各项收费机制尚未健全,电子书虽是全球趋势,投入的开发成本却无法预估与回收;三、单一华文市场的成形有助于华文出版的国际吸引力,只是两岸在这方面的谈判还未有共识。
  受到“本土电影复兴”的鼓舞与启发,台北书展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尝试,即为华文文学书与电影做媒人,先开放出版社投稿,再从中选出16部作品,于书展期间安排与大陆、香港、台湾电影人对谈,一对一座台就办了一百多场。
  一人出版社与大集团同台,小杂志逆袭
  以12家微小型出版共构的“读字车站”,在“台北书展”的729个参展单位中获得最大掌声,出版集团与一人出版社同台共舞,呈显出版社趋向两极化的现实。
  4月起到10月,詹伟雄发行的《Soul》运动生活志、《Gigs》摇滚生活志、文学杂志《短篇小说》、黄威融担任总编的《小日子》、自转星球黄俊隆担任总编的《练习》、加上定居马其顿11年的资深新闻记者张桂越创办的《巴尔干周刊》,至少有六本风格化的分众小杂志陆续登场。诚品书店以“小杂志的逆袭:你不可不知的杂志新趋势”为题,办了两场座谈。小杂志,表征一个实现自己,回到小我的时代,与文青之成立“一个人的出版社”相互呼应。
  “全集”之年
  《蒋中正“总统”五记》、《杨云萍全集》、《殷海光全集》、《木心全集》……这是“全集”之年。年头到年尾,“全集”不断,“国史馆”发表《困勉记》、《游记》、《学记》、《省克记》、《爱记》之《蒋中正“总统”五记》。台湾文学馆与“中研院”共同策划的《杨云萍全集》历十年完成。杨云萍(1906~2000年)为台湾第一位开设台湾史课程的诗人、小说家、学者,曾创办台湾第一本白话文学杂志《人人》。台大出版中心则为纪念已逝世四十年的自由主义学者殷海光出版21册《殷海光全集》,全集反应台湾政治社会的变迁,殷海光写给妻子的两百多封情书,与雷震往来的信件亦首度曝光。印刻为2011 年辞世的木心,出版13部《多情的隐士——木心全集》,完整呈显木心跨各种文类创作。
  龙应台入阁,打地基
  龙应台入阁担任“文建会”主委,以及文建会升格为“文化部”(5月21日)后成为第一任“文化部部长”。这是台湾第一次任命了解出版生态兼具国际视野,并且是华文世界畅销作家的文化人出任“部长”,惟“文化部”业务极广,包括文化资产、文化政策、文化设施、文学、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文化创意产业、电影电视广播、出版业、流行歌曲、文化交流,龙应台以“做功课”、“打地基”展开“部长”生涯,个人出版计划无限期延宕。
  到11月7日,龙应台在思考九个月后,于第十届远见杂志企业领袖高峰会闭幕会上针对出版发言指出,以人口密度看出版数字,台湾出版密度全世界第三高,每年出版四到五万种书,但输出外销化比率仅止2%,因此传统出版业必须国际化、数字化,并且“一元多用”,一个文本,可以拍成电视剧、电影,制作成漫画、动画,不只中文版,也可以同时进行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
  终于看见独立书店
  7月12 日,“文化部”第二场“文化国是”论坛在“小小书房”登场,讨论独立书店经营困境与未来发展,“文化部”新修订的“补助办理文学阅读推广作业要点”首度把独立书店纳入补助范围,独立书店首度成为文化议题。相对于连锁的诚品、金石堂,以及一指通天下的网络书店,它象征小众、独特、个性,以及不随波逐流的理想,与小杂志、一个人的出版社乃是同一趋势下的产物。
  每一家独立书店的每一天其实都在为生存搏斗,在与大型连锁书店的低价折扣拔河,有人称这一群文化人为“贴在现实水平上飞行的理想者”,却是一场疲累而没有安全网的飞行。
  “文化部”为独立书店做的第一件事,是一张独立书店地图。《独立书店地图》由“文化部”和独立书店业者合作,汇整全台六十家特色书店信息,委由台湾小小生活文化创意推广协会出版,首批印制十万份供民众于文创博览会、各独立书店和县市文化中心索取。
  10月27日起“光华文化中心”在香港办的“台湾月”活动,亦把“独立书店”列为营销重点,建议香港文青把“有河book”、“女书店”、“小小书房”等独立书店列为台湾行必游文化景点。
  吴明益《复眼人》售出
  英美版权
  台湾文学或非文学作品能够独立打进入欧美市场者几稀,所以1月14日那天,版权经纪人谭光磊才会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在部落格发表《全世界,我们来了》一文——他卖出了《复眼人》英美版权。
  《复眼人》创下的纪录包括:台湾史上第一本由专业版权经纪人透过国际版权交易管道售出版权的小说,也是第一本美国大出版社签下的台湾小说。   这世代,火文学
  六月,以“这世代,火文学”之名,两岸文学接轨,中生代作家大规模地进行穿透与交换,共同策划者为重庆出版集团与台湾宝瓶文化,中国大陆引进台湾小说家纪大伟、甘耀明、钟文音、郝誉翔作品,台湾则输入毕飞宇、盛可以、魏微、徐则臣、李洱五位中国大陆当代知名作家作品,于莫言、余华和王安忆之外,衔接两岸在当代文学认知上的断层。
  重庆南路书街凋零,
  诚品香港店开幕
  “书香不敌咖啡香,重庆南路书店倒八成”,8月29日一则新闻是为重庆路书店街写的一首挽歌。重庆南路书街有六十多年历史,包括老字号的台湾书店、三民书店、台湾商务印书馆、东方出版社、幼狮文艺,全盛时期一条街上聚集书店、出版社一百多家,至今则仅余二十家左右。重庆南路与武昌街口,书街凋零,书味稀淡,时代浪潮吞没了一条书街,但书店仍在,只是全面转向复合经营的连锁书店(诚品)和折扣很大的网络书店(博客来),或者努力经营出特色的独立书店如“有河book”。
  书街一步一步走向黄昏日落,23岁的诚品则走出台湾,把书店文化输出到了香港。那历史性的一天是8月10日,香港铜锣湾开出了台湾诚品的第一家香港店,三层楼共一千六百多坪,书店占八成,两成为商场,是为香港的文化大事。2013年诚品更将在松山烟厂经营跨书店、商场、电影院、音乐厅和旅馆的“诚品园区”,因为诚品,书店再也回不去书店了。
  天下文化三十周年
  天下文化在9月31日举办了30周年感恩茶会。三十年来,商业、科普、文学、健康,天下文化出版书籍2680种,凡知识青年,无一人无法于天下文化书单中找到一本影响他一生的书,但创办人高希均最引以为傲的,是“(天下文化)书中找不到一个句子是暴力、色情、不健康的”。
  贺!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得奖人不是村上春树,是莫言。
  对台湾读者来说,过去几届桂冠加身的作家皆遥远乃至完全陌生的名字,但莫言不然,莫言在台湾出版的作品至少有30部,在台湾作品出版最多的中国大陆文学作家,应该也就是莫言了。
  质疑和反质疑的言论立时在网络上漫天开花,其中最具杀伤力的,莫过于指说莫言为“官方作家”,他的抄写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瑞典之“仰中国鼻息”;各家对莫言小说的评论也纷纷被端上来查验,局面变成“公审莫言”,致从没读过莫言小说者亦可据四方评论再加以评论,闹哄哄一片莫言热从文化界无边蔓延,套句张大春的话“似乎没有人愿意从作品里去寻索体会”,而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荷塔慕勒则在一个月后发言,认为莫言的得奖是“一场灾难”。
  诚品信义店成立“莫言专区”,博客来推出“莫言专页”,出版莫言小说的麦田出版则因莫言得奖而有机会再版《生死疲劳》、《蛙》、《檀香刑》。
其他文献
这一年台湾出版的不景气更甚往年。从博客来年度销售破万书种大幅下滑,显现书市没有够强的小说;书店退货率提高并加速,新书首刷量开始减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电子阅读瓜分了原本人数就不多的阅读者的阅读时间,这是一个出版环境大改变的年代。不过出版始终是奇妙的行业。年底时,出版人齐聚一堂听通路商的年度报告,大家一起抱怨,“市场不景气、状况不好”,可是来年,你还是在老地方见到老面孔。不一样的,可能是资深编辑人离
期刊
2012年的中国出版业仍然沿着改革的铁轨向前奔跑,虽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动,但仍可清晰地看到其背后种种力量的推动或博弈,更加精细化的行政管理、更加商业化的资本运作、更加市场化的优胜劣汰……这些或者为我们的出版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或者左右着出版业未来的方向。  总署“一号文件”力推出版走出去  2012年1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出台这一年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对
期刊
这一年没有超级畅销书;实体书店不断萎缩;电商之间的折扣战愈打愈猛烈,“双11”当天,亚马逊针对京东直接推出“买300减150”(现金)的限时优惠活动;新书首印量越来越少;出版工作者的流动更加频繁;这一年,或大或小的出版社,都开始尝试电子出版,或与电子平台商合作内容,因为电子出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些都是图书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以读者平台为基础的豆瓣阅读、IT出身的多看,出版社自
期刊
柳斌杰署长接受专访畅谈新闻出版大势  新年伊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回望2011年新闻出版亮点,畅谈2012年工作的具体打算,“新闻出版全系统、全行业要用六中全会精神武装思想、振奋精神,继续巩固先进思想文化的主阵地,继续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继续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继续做好文化厚土的坚守者,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两岸合作海峡
期刊
人生有时会因某次看似忽然做出的决定而发生巨大的改变。在广告公司工作八年之后的出走,开启了纪玉君人生的一段奇妙之旅。  那是十年前的深秋,在薪水与位阶都要往上走时,纪玉君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生活中除了广告之外什么都没有,连朋友都是广告圈的,她决定辞职,带上四十几万台币的积蓄进行一趟环球之旅。旅行的起点是在新买的世界地图上划定的,选的是纬度和台北差不多,对其了解仅限于1992
期刊
今年2月1日受邀参加“国家图书馆”举办的论坛,发现原来“文化部”打算推动图书的“公共出借权”制度,让图书馆里面的书,每借出一次,就补贴某个金额给作家或出版社(如果以英国为例的话,每借出一次,就补贴作家约二点八元新台币)。 这实在是个很棒的政策方向,值得在此大敲边鼓。  公共出借权(Public Lending Right)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现在全世界大约有三十几个国家推行。制度的好处,是对作者更
期刊
施宏俊 北京世纪文景总经理  力争成为“阅读推广者”  2012年的图书市场确实没有大的起色,没有超级畅销书,实体书店不断萎缩,很多大众类的出版社依靠政府补贴、合作出书、馆配团购求得生存。而世纪文景2012年的新书品种也减少到了100种之内,但是出书规模和销售规模比去年增长20%,主要是重印的比例提高了,新书的平均销量也在提高。我们减少品种的原因,一方面是看到图书市场的大环境低迷,实体书店式微;另
期刊
抱歉是这样的私人时刻  我却擦身过你的日常  像个匆忙的观光客  原谅我好吗,我忙着爱人  忙着吸吮世界的蜜  在“将要”和“意志”难分的瞬间  能使不消失的方法太少  唯有继续相信  直到相信将我吞噬  “爱就是生着一样的病”  我又忙着从热度中退却  像一块迷路的冰  摘了一首诗,想当作孙梓评第四本诗集的封底文案,诗名叫《使景迁》,一如他热爱谐音的写诗习惯,给旧的惯用的词新生命。他的诗有一种透
期刊
出版《最后的手稿》,就和出版《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的故事一样——没有故事。恕我揣摩,严搏非先生(上海季风书园董事长,三辉图书总策划人)从版权书讯的海洋里拾捡起的小说,都有些许这样的气质:在文学价值以外,它们都有更多历史和现实的指向。  于是,《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在喜剧爱好者眼里是昏庸老头和波霸少妇的老少婚姻引发的家庭闹剧,在知识人读者那里则看出了东欧巨变和苦难的家国历史。《最后的手稿》亦如是。这部小
期刊
“若我不能遗忘/这纤小躯体/又怎载得起如许沉重忧伤?”这首钟梅音作词、黄友棣作曲的老歌《遗忘》,唱出面对伤感的过去,无计可消除,只求遗忘的渴望。然而若无法遗忘,只能设法疗伤,让伤口结痂。对写作者来讲,或许“伤痛书写”是最好的模式。  都说写作如同宗教的告解,自有疗效,但赖香吟在挚友邱妙津自杀后,身为幸存者兼其遗稿的托孤者,事件之后,她陷入不能写作的失语状态,形同缴械,将近二十年来,在心灵炼狱里轮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