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可以因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而变满堂灌为启发式,在求精求深上下功夫。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能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能为教师的课堂讲授打下基础。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步不备,就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我曾对学校542位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情况作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抽听语文课中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上边老师分析得自以为头头是道,阐述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下面听的学生则不少是大眼瞪小眼,或一脸茫然,或无动于衷,而几个“听话点”的学生则“嗯、哈”地算是和老师合拍着,但对一些要求“言之有据”、“言之在理”、“言之据本”的问题,往往讨论起来不知所云,或“言之无据”或“言之弃本”。对此问了不少同学,乃是课堂上老师只作讲解,没时间再看课文,课前又没读过课文,或者没仔细看过,故对教材及相关问题一抹黑,因而如此。查查其书本,圈圈点点的标识绝对没有,教材绝对“面目全新”。再深入调查,发现老师也埋怨学生事先不熟悉课文、不看相关书籍,学生则说事先没啥看头,或说不出名堂,或不知该如何看。由此可见,师生对语文课前预习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 预习存在的问题
“预习”这一环节如果抓得好,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了。总结现在教学中的“预习”,自己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预习内容单一。老师布置学生预习时只要求学生看教材,而不要求看其他的有关书籍,更不用谈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与文本有关的其他资料。预习没有针对重点、难点,没有来自教材外围的全方位包抄,更没有来自作家背后的知人论世式的背景材料的准备。因为预习内容单一,导致预习范围过窄,使预习既没有针对性,又缺少深度与广度。
1.2 预习形式单一。有些老师布置学生预习,每次内容都千篇一律。既不涉及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一般都只停留在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解释新词上。这种预习既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又没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学生当然没有兴趣。这种预习,老师是例行程式,学生是应付了事,收效不大。
1.3 预习目的不明确。有的老师嘴上喊预习课文,而事实上对学生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为什么要预习,并没有仔细琢磨,当然也谈不上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所以只好让学生看书,看书,再看书。看什么?当然是教材。可是,要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没人管。甚至学生是否预习,老师也没有办法落实,更无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反馈。到最后,学生的预习质量如何,无从知晓。
1.4 预习之前无指导。预习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既是如此就得有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涉及不同的文体、语体、时代和作家,但是每一类型的作品都有特定的预习规律,这就需要老师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以后碰到同类作品就可以自主独立预习。
1.5 预习时老师游离在外。预习作为一个学习过程,与其他学习过程一样也具有双边性,教师要参与其中才能对学生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方法、预习的方向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否则,就很容易走向形式。
2 有效预习自读的方法
2.1 要有明确具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不同目标提出不同要求,对中学生主要是: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文章写法,领会关键词句,提出自己见解;对不同文体的课文应从不同方面提出要求。预习还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熟悉课文上,不能千篇一律地只求扫除学习障碍、理清文章内容等,还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既要有认知性活动的直接理解,又要有探索性活动的间接理解,对中学生的课前预习自读要求,应当更多地放在间接理解这个层次上。
2.2 要有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让学生按部就班。尽管预习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但这必须掌握好其方法,特别是那些中等生和差生,由于没有学会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因此特别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样使用工具书,如何使用资料,怎样阅读课堂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如何编写提纲与归纳整理有关知识,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做读书笔记等。我设计了一套对大多数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这些方法是按照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设计的,大体可分三个步骤:
2.2.1 点划法。学生边阅读边在书上作记号,遇到生字或重要词句,就用多种符号划出。如生字用“⊙”,形近字用“△”,多音字用“○”,生词用“﹦﹦”,成语用“~~”,佳句用“∽∽”,名言格言用“∞∞”,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用“≈≈”等,便于及时查找。
2.2.2 摘录法。每个学生备有正规的预习本,在点划完成的基础上,让学生分门别类地摘录课文内容,总结到下面表格里,表格视文体及单元要求常作改动,这里举两种一般形式。
2.2.3 心得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把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写下来,学习心得可因教材,因人而定,少则三五句,多则可写成读书笔记、读后感。
现代(文言)文预习表
2.3 要有精心设置的预习题目,让学生对号入座。根据多年经验,我认为设置好预习题具体又有以下要求:①预习题要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②预习题要紧扣课文重点难点,体现单元教学的要领。③预习题要着眼于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设置。④预习题设置要有系统性、层次性。⑤预习题要有对比启发性。⑥预习题要注意教材中学生易忽视的地方。⑦预习题要学生既陌生又不全生疏,有新颖性。⑧预习题要难度适中,是学生跳起来可摘取的果实。
2.4 要有检查落实的预习检测,让学生养成习惯。预习检测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形成基本的能力。那么怎样进行检测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检测:以自然段为顺序,两个小组依次进行。②自学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结合具体的词语理解字义。检测:抽测个别学生说自己记住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的方法以及书写应注意的事项,全班学生补充。③查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词语表中所列列词语并积累相关的近义词与反义词。检测:分小组交流,然后,分小组进行竞赛,进行展示。④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内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检测:第一步,快速浏览课文,抓出主要内容。(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第二步,如果第一步归纳不出主要内容或归纳不完整,就要求学生先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再来归纳出主要内容。⑤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检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物、关键的事件,关键的内容进行体会。⑥欣赏质疑。检测:根据预习要求质疑,老师则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高度的评价,并把问题进行分类,一些简单的问题马上解决,一些必须在当堂解决而又有难度的问题则师生共同解决。
总之,通过以上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了预习及学习语文的习惯,掌握了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阅读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就是磨刀的过程,我相信如果我们的课前预习能得真正的落实,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了。
我曾对学校542位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情况作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抽听语文课中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上边老师分析得自以为头头是道,阐述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下面听的学生则不少是大眼瞪小眼,或一脸茫然,或无动于衷,而几个“听话点”的学生则“嗯、哈”地算是和老师合拍着,但对一些要求“言之有据”、“言之在理”、“言之据本”的问题,往往讨论起来不知所云,或“言之无据”或“言之弃本”。对此问了不少同学,乃是课堂上老师只作讲解,没时间再看课文,课前又没读过课文,或者没仔细看过,故对教材及相关问题一抹黑,因而如此。查查其书本,圈圈点点的标识绝对没有,教材绝对“面目全新”。再深入调查,发现老师也埋怨学生事先不熟悉课文、不看相关书籍,学生则说事先没啥看头,或说不出名堂,或不知该如何看。由此可见,师生对语文课前预习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 预习存在的问题
“预习”这一环节如果抓得好,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了。总结现在教学中的“预习”,自己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预习内容单一。老师布置学生预习时只要求学生看教材,而不要求看其他的有关书籍,更不用谈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与文本有关的其他资料。预习没有针对重点、难点,没有来自教材外围的全方位包抄,更没有来自作家背后的知人论世式的背景材料的准备。因为预习内容单一,导致预习范围过窄,使预习既没有针对性,又缺少深度与广度。
1.2 预习形式单一。有些老师布置学生预习,每次内容都千篇一律。既不涉及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一般都只停留在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解释新词上。这种预习既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又没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学生当然没有兴趣。这种预习,老师是例行程式,学生是应付了事,收效不大。
1.3 预习目的不明确。有的老师嘴上喊预习课文,而事实上对学生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为什么要预习,并没有仔细琢磨,当然也谈不上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所以只好让学生看书,看书,再看书。看什么?当然是教材。可是,要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没人管。甚至学生是否预习,老师也没有办法落实,更无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反馈。到最后,学生的预习质量如何,无从知晓。
1.4 预习之前无指导。预习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既是如此就得有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涉及不同的文体、语体、时代和作家,但是每一类型的作品都有特定的预习规律,这就需要老师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以后碰到同类作品就可以自主独立预习。
1.5 预习时老师游离在外。预习作为一个学习过程,与其他学习过程一样也具有双边性,教师要参与其中才能对学生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方法、预习的方向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否则,就很容易走向形式。
2 有效预习自读的方法
2.1 要有明确具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不同目标提出不同要求,对中学生主要是: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文章写法,领会关键词句,提出自己见解;对不同文体的课文应从不同方面提出要求。预习还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熟悉课文上,不能千篇一律地只求扫除学习障碍、理清文章内容等,还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既要有认知性活动的直接理解,又要有探索性活动的间接理解,对中学生的课前预习自读要求,应当更多地放在间接理解这个层次上。
2.2 要有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让学生按部就班。尽管预习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但这必须掌握好其方法,特别是那些中等生和差生,由于没有学会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因此特别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样使用工具书,如何使用资料,怎样阅读课堂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如何编写提纲与归纳整理有关知识,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做读书笔记等。我设计了一套对大多数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这些方法是按照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设计的,大体可分三个步骤:
2.2.1 点划法。学生边阅读边在书上作记号,遇到生字或重要词句,就用多种符号划出。如生字用“⊙”,形近字用“△”,多音字用“○”,生词用“﹦﹦”,成语用“~~”,佳句用“∽∽”,名言格言用“∞∞”,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用“≈≈”等,便于及时查找。
2.2.2 摘录法。每个学生备有正规的预习本,在点划完成的基础上,让学生分门别类地摘录课文内容,总结到下面表格里,表格视文体及单元要求常作改动,这里举两种一般形式。
2.2.3 心得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把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写下来,学习心得可因教材,因人而定,少则三五句,多则可写成读书笔记、读后感。
现代(文言)文预习表
2.3 要有精心设置的预习题目,让学生对号入座。根据多年经验,我认为设置好预习题具体又有以下要求:①预习题要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②预习题要紧扣课文重点难点,体现单元教学的要领。③预习题要着眼于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设置。④预习题设置要有系统性、层次性。⑤预习题要有对比启发性。⑥预习题要注意教材中学生易忽视的地方。⑦预习题要学生既陌生又不全生疏,有新颖性。⑧预习题要难度适中,是学生跳起来可摘取的果实。
2.4 要有检查落实的预习检测,让学生养成习惯。预习检测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形成基本的能力。那么怎样进行检测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检测:以自然段为顺序,两个小组依次进行。②自学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结合具体的词语理解字义。检测:抽测个别学生说自己记住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的方法以及书写应注意的事项,全班学生补充。③查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词语表中所列列词语并积累相关的近义词与反义词。检测:分小组交流,然后,分小组进行竞赛,进行展示。④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内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检测:第一步,快速浏览课文,抓出主要内容。(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第二步,如果第一步归纳不出主要内容或归纳不完整,就要求学生先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再来归纳出主要内容。⑤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检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物、关键的事件,关键的内容进行体会。⑥欣赏质疑。检测:根据预习要求质疑,老师则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高度的评价,并把问题进行分类,一些简单的问题马上解决,一些必须在当堂解决而又有难度的问题则师生共同解决。
总之,通过以上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了预习及学习语文的习惯,掌握了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阅读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就是磨刀的过程,我相信如果我们的课前预习能得真正的落实,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