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工匠精神,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作用,通过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可以为职业院校学生顺利转换为职业人做好准备。职业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工匠精神”进校园,将有利于学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制造、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也将有助于培育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并以实际行动弘扬“工匠精神”,练就工匠技艺。因此,职业院校如何基于“工匠精神”的内核进行人才培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针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进行分析,希望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对策分析
一、引言
2021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总理之所以对“工匠精神”如此看重,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旨在推动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背后是要推动“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确保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德国工业4.0计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计划既预示意新的产品革命的到来,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工业水平大而不强的现实问题。一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水平缺乏高质量、高层次的产品与服务;二是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程度不深,不够全面。在信息化时代,需要个性定制、有效生产和精准生产。基于这样现实需求,职业院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培养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学生为己任。高技能的职业学生是我国未来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保证。但是,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促使我们改变一成不变的办学思路。在“互聯网+”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这必定要求我们把握社会和经济的脉搏,调整思路,改革专业课程,使“工匠精神”通过新旧迭代的蜕变,赶上“时代精神”的步伐。
工匠精神不仅涉及到中国制造及其产品质量,更是人们普遍的职业和工作伦理的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不仅是工作者的优良品质,而且是一个民族成员对待工作的优良品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的要求,“工匠精神”进校园有助于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
二、对策分析
具体来说,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职业院校要深刻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其渗透到实践育人体系当中。职业院校要深刻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社会实践各整个环节,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在顶岗实习环节中加强技术理性培育和引导,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
2、职业院校实践基地要秉持工匠精神,以“现代学徒制”为手段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最终目的是让企业长久树立高质量的品牌形象,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在市场动荡中永远保持核心竞争力。企业作为高职社会实践的主阵地,要秉持“工匠精神”,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企业员工的职业追求。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企业要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师傅要帮助学生克服急躁、毛糙、马虎等毛病;师傅要让学生严格遵循行业专业标准,以创造最优质的产品和卓越的效果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用专业立身、用敬业做人的工作精神。
3、针对学生的不同学科特点和心理特点,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引入“互联网+”培训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定期在班级之间、不同专业职业院校学生之间组织互动训练,利用企业网络平台、微信群等多种载体,为职业院校学生加强更多的理论和技能。开展“导师带徒”等活动,充分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导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思想作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岗位操作技能,使“大国工匠”的绝技绝活有传人。
三、总结
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大国工匠、培育新时期的工匠精神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只有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涌现出来,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职工队伍的素质和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全面跨越。
倡导工匠精神,社会上既要弘扬劳动光荣,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倡导工匠精神,一方面,社会要重塑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制度和机制,要提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特别是一线技能工人的收入,让蓝领工人逐渐成为中产阶级的主体。唯其如此,才能在社会上真正营造出劳动者光荣的舆论氛围,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意义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
[1]亚力克·福奇,陈劲.《工匠精神》[J].首席财务官.2014(16)
[2]韩福东.中国人的工匠精神[J].商周刊.2014(25)
[3]董奇.“互联网+”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6
[4]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
[5]刘晓.技皮,术骨,匠心一—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
(菏泽技师学院 274026)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对策分析
一、引言
2021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总理之所以对“工匠精神”如此看重,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旨在推动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背后是要推动“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确保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德国工业4.0计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计划既预示意新的产品革命的到来,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工业水平大而不强的现实问题。一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水平缺乏高质量、高层次的产品与服务;二是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程度不深,不够全面。在信息化时代,需要个性定制、有效生产和精准生产。基于这样现实需求,职业院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培养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学生为己任。高技能的职业学生是我国未来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保证。但是,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促使我们改变一成不变的办学思路。在“互聯网+”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这必定要求我们把握社会和经济的脉搏,调整思路,改革专业课程,使“工匠精神”通过新旧迭代的蜕变,赶上“时代精神”的步伐。
工匠精神不仅涉及到中国制造及其产品质量,更是人们普遍的职业和工作伦理的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不仅是工作者的优良品质,而且是一个民族成员对待工作的优良品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的要求,“工匠精神”进校园有助于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
二、对策分析
具体来说,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职业院校要深刻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其渗透到实践育人体系当中。职业院校要深刻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社会实践各整个环节,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在顶岗实习环节中加强技术理性培育和引导,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
2、职业院校实践基地要秉持工匠精神,以“现代学徒制”为手段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最终目的是让企业长久树立高质量的品牌形象,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在市场动荡中永远保持核心竞争力。企业作为高职社会实践的主阵地,要秉持“工匠精神”,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企业员工的职业追求。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企业要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师傅要帮助学生克服急躁、毛糙、马虎等毛病;师傅要让学生严格遵循行业专业标准,以创造最优质的产品和卓越的效果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用专业立身、用敬业做人的工作精神。
3、针对学生的不同学科特点和心理特点,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引入“互联网+”培训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定期在班级之间、不同专业职业院校学生之间组织互动训练,利用企业网络平台、微信群等多种载体,为职业院校学生加强更多的理论和技能。开展“导师带徒”等活动,充分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导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思想作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岗位操作技能,使“大国工匠”的绝技绝活有传人。
三、总结
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大国工匠、培育新时期的工匠精神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只有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涌现出来,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职工队伍的素质和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全面跨越。
倡导工匠精神,社会上既要弘扬劳动光荣,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倡导工匠精神,一方面,社会要重塑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制度和机制,要提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特别是一线技能工人的收入,让蓝领工人逐渐成为中产阶级的主体。唯其如此,才能在社会上真正营造出劳动者光荣的舆论氛围,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意义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
[1]亚力克·福奇,陈劲.《工匠精神》[J].首席财务官.2014(16)
[2]韩福东.中国人的工匠精神[J].商周刊.2014(25)
[3]董奇.“互联网+”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6
[4]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
[5]刘晓.技皮,术骨,匠心一—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
(菏泽技师学院 27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