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教学求索 铸就今日教育专家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sk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教育研究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教育实践和教育调研的沉淀。张玉彬老师从业以来,不断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从未停止思考和研究,始终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攻克教育难题,倡導以发展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玉彬老师如今已成广东省教育科研的领跑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
  张玉彬,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课程与教学部部长,西南大学教育管理学硕士,美国布朗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全国化学新课程实施优秀个人,陕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深圳大学、深圳城市学院教师培训特聘专家,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广东省化学会理事,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新课程远程培训核心团队专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广东省考试院特聘专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库专家,深圳市第六届党代表,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深圳市化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首届、第二届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优秀教师,深圳市福田区首届首席教师,深圳市福田区首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在《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新课程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百余篇,编著或参与编著了《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中小学课堂“学”与“教”》《中小学课堂教学百问百答》等10余部学术著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玉彬老师1986年开始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至2019年,他从事教学研究与教学探索已是跨越世纪,是坚持了数十年的教育科研人。
  一、理论与实践的沉淀和生香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86年7月,张玉彬老师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九江市第八中学(现更名九江市实验中学)任教。至1992年7月,张玉彬老师在九江八中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化学大循环教学,中途还担任了高中班主任、进修了江西师大的本科学习。但在九江八中工作之前,张玉彬老师所有的教育理论体系均来自书本和高校老师的课堂,并未真正站在讲台上进行过完整的、长时间的教学实战,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多为“纸上谈兵”。被分配到九江八中参与教学工作之后,张玉彬老师像海绵吸水一般,不断吸收实战教学的养分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完成了由“纸上谈兵”型教师到实战型教师的蜕变。当然,想要不断精进自己的教学水平,单纯扎根于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张玉彬老师曾在九江市教研室听了北京一个专家的高考化学备考讲座后,立下“未来我也要站在化学教学的学术讲台上”的远大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玉彬老师仍然不忘积极学习教学理论,坚持做教学研究,此间曾在《九江师专学报》等多家刊物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1992年8月底,恰逢百年名校九江一中选调教师。张玉彬老师通过试教和面试,调入九江一中。最初三年,张玉彬老师担任初三3~4个班的化学教学,课时最多的一年每周有18节课。期间,张玉彬老师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新尝试,启动以化学用语为基础的章节整体教学,力争后进学生化学用语基本过关;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辅导化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化学奥妙的热情,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初中化学竞赛。皇天不负有心人,张玉彬老师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其学生在初中化学竞赛取得全市最好的成绩,九江一中化学中考成绩连续几年蝉联全市第一。1994年5月,28岁的张玉彬老师被授予“九江市首届十佳青年教师”光荣称号,这也是当时九江市区唯一入选的老师。
  1998年6月,张玉彬老师竞聘为九江一中总务主任。虽然担任琐事缠身的总务主任,但他并不愿放弃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在负责行政工作的同时还兼顾10~12节课的教学工作。四年下来,杂事缠身,公务繁忙,张玉彬老师愈发感到教学力不从心,花在教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投入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活动的精力越来越少,为了继续追寻自己的教育梦想,张玉彬老师决定放弃总务主任工作。此后,张玉彬老师被调至学校科研处,负责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新教师培养等工作。这也是张玉彬老师迈出教学研究的关键一步。
  在科研处的工作给张玉彬老师的教学之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到科研处后,张玉彬老师仍然承担2~3个高中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但工作的重心与实践型教师或行政型教师相比,有了巨大的改变。他的教育理论学习更加系统。张老师每天坚持阅读大量的教育教学报刊,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课程·教材·教法》等,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资讯,加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与理解。他的教育实践在坚持每节课后撰写教学反思的行为支撑下,逐步系统化。他的教学反思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多样,内容繁多,如记录学生在上课时所提问题引发的思考、教材处理的亮点和不足、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等,这对张玉彬老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其对某些教育问题的思考在反思中慢慢形成一个问题体系。此外,张玉彬老师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工作。他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个全新而有意义的工作。为了让研究成果与现实紧密结合,张玉彬老师与同事探索出一整套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策略和方法,这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上课期间开展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暑假开展学科外研究性学习;集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方法和结题培训;每个班有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学校层面主要抓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只需要在学校备案,由各班老师分别负责;重点课题开题、结题、展示由学校科研处统一组织进行。
  前期的理论与实践为张玉彬老师获得更广阔的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4月,张玉彬老师经过深圳面向全国的选拔考试,以笔试、面试第一名的成绩调入深圳市福田区担任化学教研员。他走进学校听课、调研、上课,与一线老师研讨、碰撞交流,对新课程课堂教学和高考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教育厅、教育部专家进行探讨和对话,逐渐在深圳市、广东省乃至全国化学教育界绽放光彩。
  (二)明德笃学、践履惟新
  张玉彬老师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化学老师,到走上全国化学教育界的舞台,这与他明德笃学、践履惟新的行事风格密切相关。   张玉彬老师曾在文学刊物《莲花山》发表长篇叙事诗《永恒的记忆》,直言母亲对自己一生的深刻影响。在张玉彬老师的印象中,母亲是一个固执而自信、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做任何事情都很專注的人。比如从小学教师转行当铣床技术工人,再做工厂副厂长,这个大跨度对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技能的考验难度可想而知。但她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做事的专注度,使她顺利完成职业的转变。张玉彬自小就在母亲身边,这种精神的感染力是强大的。无论做教师,还是做教研员,张玉彬老师往往也如母亲一般专注和锲而不舍——专注于教育教学实践、专注于教育教学研究。
  正是家庭的影响,尤其是母亲的影响,张玉彬老师让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时时保持一颗向上、向学的心。一方面,他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从九江师范专科学校,到江西师大本科学习、西南大学攻读教育管理硕士,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纸上得来终觉浅,张玉彬老师不仅从学历上提升自己,进行比较广泛而系统的教育学学习,逐渐积累完善自己的教育学认知系统,从“学科”走向“课程”,还向身边的人学习,从自己的研究领域之外的书籍中汲取精神养分。
  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职业选择的道路上,张玉彬老师经历了九江八中、九江一中、深圳市福田区教研员三个重要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不一样的优秀同行。《论语·公冶长》中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张玉彬老师正是这样一位善学、好学者。他认为,自己虽然原来在九江八中走过初中、高中的大循环,已积攒了不少教学经验,但到了重点中学九江一中,是一个新的开始。身边的同事都是优秀的人,自己仍然需要保持虚心学习的心态,“择其善者而从之”。他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向周围人学习:听同事的课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项目,与同事交流教学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学后反思过程。比如,九江八中的化学组老组长黄翠鹃老师是引导张玉彬老师入化学教学之门的重要老师。在黄老师的引导下,张玉彬老师通过化学教研会议、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教学建议、教学设想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迅速摆脱“纸上谈兵”的习惯,以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又如,九江八中的陈美玉老师是张玉彬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上的领路人。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张玉彬老师深刻理解真诚的爱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化学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化学教育名师廖可珍先生任教于九江一中,张玉彬老师到九江一中任职时廖先生已退休,但他仍然坚持在化学实验室进行一些实验研究。张玉彬老师慕名而去,向廖老先生请教问题。廖老先生不愧为教师中的翘楚,给张玉彬老师的建议皆堪称教育箴言,比如:“要成为一个好的化学老师,一定要热爱化学实验,一定要浸在化学实验室。”“要成为一个优秀老师,一定能够集众家所长,吸收大家的优点,最终才能跳出自己的习惯思维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廖老先生的教导可谓字字珠玑。从后来张玉彬老师的研究来看,他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甚至事业发展都受到了廖老先生的深刻影响。
  张玉彬老师自认为自己并非“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的天赋异禀之人,故而他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仅仅阅读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是一种专业能力的提升,但是,时间长了便会禁锢自己的眼界。所以,张玉彬老师也从其他领域的书籍中寻找人生启发、教育启发,从而滋养生活,引导自己解决生活中、事业上遇到的困惑。
  少时的张玉彬曾遍览《唐诗三百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青春之歌》《狂人日记》等书籍。成年后,张玉彬老师仍然保持阅读的习惯。他虽为化学教师,却不仅仅读专业书籍,更读与专业无关的人文社会科学书籍,可谓是博览群书。张玉彬老师曾说,他所阅读的两本人物传记——《丘吉尔传》《李斯列传》给了他至关重要的思考和启示,甚至影响了他的人生发展的轨迹。
  22岁时,张玉彬老师读《丘吉尔传》,得到的是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思考。丘吉尔从一个战地记者到逐步被英国人民知道和认可的政治家,是从他的文章和演讲开始的。写作使人的思考更加深刻和精准,演讲使人的语言更加精炼和缜密。张玉彬老师认为,写作和演讲是人得到更高平台发展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他决定抓住写作和演讲这两个基本东西,让其成为事业发展的基石。
  30岁时,张玉彬老师读《李斯列传》,得到的是职业平台的启示。李斯为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他年轻时,曾是一名郡县小吏。一次,李斯发现官衙厕所中的老鼠,吃得差,每有人或狗经过都担惊受怕地躲藏起来,生存环境非常差;而粮仓里的老鼠,有吃不完的粮食,因住屋中,所以不担心人与狗的侵扰。于是李斯感慨地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耳。”于是他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谋求更好的发展平台,学成后根据自己对时局的预估,选择了跟随秦始皇,最终成为帝国之丞相。张玉彬老师认为,人的发展和平台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因而生出了寻找更高平台的心。因此,张玉彬老师在2004年8月调入深圳市福田区担任化学教研员,在更广阔的平台从事自己喜爱的教学研究。
  二、由点及面的教育研究
  从事教育研究仿若一种情愫,一直伴随着张玉彬老师的教学工作。从教以来,他从未停止过对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为的是实现自我的成长和作为教师的价值。至今,他已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尤其是从2005年至2017年,期间正式出版了学术著作12本,总字数高达300多万字,甚至2014年腰椎间盘突出到严重影响行走的情况下仍不停止研究和写作。由点到面的教育研究让张玉彬老师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不断走向纵深,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一)教学研究的专业化发展:化学考试命题研究
  到深圳后,张玉彬老师以教研员的身份从事教育事业,工作虽有所变动,但他的方向一直很明确。他认为:教研员最基础的工作是“教学研究”,离开“研究”谈“指导”和“服务”都是无根无基的空中楼阁;撇开考试谈教育,至少在中国是一个不可能的话题。基于这个基本认识,张玉彬老师在深圳工作的第一个切入点是对考试学的研究,尤其是对化学中、高考命题的研究。   张玉彬老师明确目标后马上着手广东省化学考试命题的研究。他对广东省高考化学命题进行质疑,并提出改进建议,对不同的考点和模块进行了精细化研究和分析,编制了若干有关三聚氰胺和与载人航天相关的中学化学原创试题,撰写了大量的试题分析和应试策略方面的文章,并发表在《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学生数理化》《广东教育》《考试报》等刊物上。张玉彬老师的一系列研究在广东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也因而成为广东省高考化学复习的“金牌讲师”,并常为深圳市全体高三化学教师开设高三备考讲座。
  此外,张玉彬老师还对百余份深圳市各高中学校化学新课程模块考试试卷进行研究,形成两万余字的研究报告《高中化学新课程纸笔测验研究报告》。该报告成为深圳市高中化学教师培训的重要材料,张玉彬老师将它浓缩为6000余字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测试试题质量评析》,发表在化学教学核心期刊《化学教育》上,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转载。以此为基础,张玉彬老师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命题提出建议,近两万字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验收纸笔测试命题建议》在2007年全国化学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全国实验区高中化学新课程成果评比”评价类一等奖。
  2007年8月,张玉彬老师作为广东实验区唯一的基层化学老师受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邀请,参加教育部新课程远程培训化学核心专家团队,为即将进入新课程的省份的化学教师进行远程培训。在化学专家团队,张玉彬老师与全国化学课标组组长王磊教授、北师大刘克文教授和胡久华教授等老师朝夕相处,共同谋划化学新课程改革,和湖南、新疆、江西等省份的一线化学教师在线交流。这个经历让他思维更加开阔,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受益匪浅,也为他接下来的化学课堂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考试的研究促进了张玉彬老师的职业发展,也扩大了他的学术影响,提升了他的学术地位,并在后来走向更有深度的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研究走向纵深领域: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考试问题自然是中小学教育的难点问题,张玉彬老师多年来都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2006年5月,张玉彬老师应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邀请,为中学教师讲授《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由此引发张玉彬老师对化学课堂教学的重新思考:眼里只有考试的教学研究并不是真正的教学研究,这样的研究会让教育走向功利,丧失了教育的本质——“人的发展”。为此,张玉彬老师的深刻反省促使他开始寻找新的研究增长点和发展契机,开始回归教育的本源……为了回归教育本真,张玉彬老師的研究重心开始发生转移,从化学考试试题的研究转向化学课堂的研究。张玉彬老师从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化学实验两个方面几乎同时开展研究:
  一方面是回归教育根本,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
  张玉彬老师开始由关注知识和考试过渡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由关注教师精细分析讲授逐渐过渡到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和积极参与,由关注考点的教学和试题训练到更加关注化学在生活中的回归和应用。由此,他提倡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化学学习,在公开课教学时提出化学课堂教学的学生“三动”,即“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倡导个体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推行“化学课堂导学式教学”的教学模式,传播“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下,张玉彬老师凝结出多篇论文成果,如《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重建》发表在《中小学教材教学》上,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化学优质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高中化学校本培训指导手册》等专著相继出版。与此同时,张玉彬老师经常在各种研讨会和学术讲座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教学研究是一线教师最有价值、最接地气的研究;抓好课堂教学,才是抓到了教育的根本;课堂要开放,领导和教研人员要走进课堂,如果每节课都是高质量的课,高考中考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另一方面是回归化学学科本身,进行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张玉彬老师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发现化学教学与学生的化学学习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化学试题越做越多,化学实验越做越少;教师讲授越来越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越来越少。化学教学急功近利,缺乏对化学教学真正的认识,缺乏化学课程观,缺乏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缺乏对学生思维深广度和创新能力的关注,缺乏对学生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为此,张玉彬老师做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撰写了探究性化学实验的实施策略、绿色化学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准则等主题的学术论文,在全国化学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中呼吁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2013年1月,张玉彬老师的化学实验教学专著《中学化学实验的实践研究》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分析研究所所长梁勇教授在这本书前言中评价道:“这部专著内容丰富,应用面宽,实用性强,提供给读者的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也不是无边的‘题海’,而是启发心智,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实验规律总结与阐释,是化学实验方法、技巧、改进、设计的实践智慧。”
  (三)教学研究的横向扩展:跨出化学学科,着眼教育改革
  教育,是一份与时俱进的长远事业,既要顾眼前,更要顾长远。所以,教育改革需要动态向前,教师必须在教育改革中不停止学习的脚步。
  近年来,张玉彬老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广东省教育厅教科院等多家单位邀请,在全国各地做了《化学教学疑难问题研讨及教学建议》《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等数百场学术讲座,积极推进化学课程改革。
  张玉彬老师在推行化学课程改革中,不断对基础教育观察与思考,对中外学校文化比较、中外经典教育思想、教师的职业发展、课程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方式等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从张玉彬老师的研究范围看,他不再局限于化学学科的发展,也涉及教育思想、教育文化的研究,也跨出国界,着眼世界教育哲学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张玉彬老师逐步跳出化学学科研究的苑囿,学术的领域走向更广泛的天地,跳出化学学科看教育。但张玉彬老师身为化学教师,始终不忘推荐化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他的终极目的还是希望自己能够“从化学中来,到化学中去”——从化学教育研究走向综合的教育研究,又回归化学教育研究,即在广度上把握化学教育的研究现状后,在宏观的教育背景现状下,寻求化学教育的新发展。   三、教育科研的领跑人
  在广泛而系统的学习、深入的教育调研之后,张玉彬老师以一线教师的需要为研究的基点,准确把握一线教师的需求,从而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课堂理论体系,组建自己的教育研究团队,开始自己的学术辐射。
  201 1年9月,张玉彬老师成为深圳市首届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2015年,深圳市教育局又成立了深圳市张玉彬第二届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2016年9月,顺德北滘镇教育局成立了深圳市张玉彬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顺德北滘工作坊。张玉彬工作室秉承“追求卓越、提升自我、区域辐射”的工作理念,以“研究、成长、辐射,做有历史责任感的教育领跑者”为建设目标,以“主动、严谨、创新”为工作要求,以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为抓手,促进工作室成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提供引领。深圳市张玉彬工作室是以深圳市一线骨干教师为主体,跨学科、跨学段研培一体的教育科研团队。首届工作室研究成果“深圳市中心城區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与学方式现状与对策研究”荣获深圳市第三届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届工作室“中小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荣获广东省“十三五”科研规划课题优秀成果。
  张玉彬老师的首届工作室在三年周期内培养出4名市、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5名全国、省、市级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科研成果推广、工作室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深圳市教育科研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的多项第一,成绩斐然,为教师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提供了教育科研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成功范式,探索出了教育科研团队成员专业快速发展的有效路径,实现了教育科研成果立足深圳、辐射全国的教育科研愿景。《新课程研究》《教育教学论坛》《深圳特区报》《南方教育时报》等报刊和深圳市教育局官网都曾对张玉彬老师的工作室团队及研究成果进行过介绍和报道。工作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丰硕的教研成果。
  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提升没有捷径,只有秉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时时以教育的本真鞭策和警醒自己勿忘教育初心,方可获得成功。从张玉彬老师的经历可以看到,他从入教师行业开始,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未停止过探索前进的脚步,他一直兢兢业业,永远怀揣教育激情,从未懈怠。著名演讲家、教育家、书法家李燕杰教授曾赠予张玉彬老师一幅墨宝,上写“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雪辱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这正是对张玉彬老师“生命不止,奋斗不止”的精神写照。
其他文献
摘要:2016年,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热潮,是一种基于真实环境的主动式学习获得直接经验,以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面向生活、扎根文化、实践探索的活动。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中心小学发掘乡土文化内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爱上沙湾”研学实践活动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感到愉悦。  关键词:乡土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是地处珠三角的全国历史文化古镇、中
期刊
摘要:润心教育是教育者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生命热烈的爱赋予被教育者心灵力量的教育过程。文章以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草河小学为例,从“润心教育”的特色内涵、“润心教育”的理念体系、基于“润心教育”构建体系完整的特色课程、特色课堂以及“润心教育”特色主题活动等方面,论述“润心教育”特色办学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润心教育;特色办学;特色内涵;理念体系;特色课程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草河小学始建于1948年。学
期刊
摘要:思维是学习的灵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积极主动地自我加工、自我分类,才能提升自我思维,将知识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真实的学习语境,在这个宽松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思维空间,同时通过真实的语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交流与沟通中达到实际运用语言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案例;思维  
期刊
摘要: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下热门的领域,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势在必行。笔者结合《动物园探秘一“曲线”工具》这一课的教学案例,对如何将人工智能带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进行相关探讨,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人工智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如破竹,对教育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到“实施全民智能教
期刊
摘要:高三的专题复习,不是简单地对高一、高二新课的知识性重复,而是在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是把知识作为一种解决具体情境问题的一种工具。虽然高三的学生对对比研究的解题模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只局限于两种同类物质的对比研究,对比主体非常有限,难以达到有效解题的目的。因此,笔者以实验专题复习教学为例,就如何在高三化学无机综合题解题中应用对比研究法进行了相关探究,以期提出一种比较科
期刊
桃花开了又谢了,燕子去了又来了,学生来了又走了!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踏上讲台足有21个春夏秋冬了。我依然坚守在这儿,守着我们的乐土,守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我再一次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因为……  小仁妈妈(26天打卡)日记:坚持早读,加油,奋斗!百校联考,努力再创奇迹!考出理想的成绩!  班主任评论:你的努力赢得了你的未来,真的!你的孩子很争气,一直努力着,奋斗着,也就一直进步中!  小仁妈妈:谢
期刊
摘要:儿童诗具有情感饱满、想象丰富、语言童趣、意境优美的特点,以“诵读一赏析一仿写一创作”渐进的四种教学模式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并将儿童诗校本课程教学与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学有机地融合,能使各学科达到优势互补、动静结合、和谐共生。以儿童诗为基点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感受语言的魅力,丰富自身的想象力,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达到以美辅德
期刊
摘要:经典话剧《雷雨》有永恒的生命力,总是动态的,常读常新。《雷雨》直面现实、人生的问题和困境,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反思,鼓励年轻人基于自己的热情、欲望、追求、冲动和执着去创作时代经典。笔者从对《雷雨》的情感与认知的变化入手,论述学习经典话剧《雷雨》的意义。  关键词:经典话剧;《雷雨》;经典阅读  笔者执教《雷雨》多次,教学形式也发生过多次变化,由最初主导解读剧本,到一边讲剧本一边找学生分
期刊
摘要:家校共育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家长与教师搭建起“沟通、交流、协作”的平台。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大力倡导家校共育,在学校的指导下,我们尚学班在一年级从以下方面对本班的家校共育策略进行探究:组建家委,共育基础;多维沟通、共育共乐;班级舆论、共育营造;班本课程、共育共享,为学生
期刊
摘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只有牢牢扎根于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加以落实。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家校共育,我校探索出以“兴和文化”引领的文化德育发展方向,打造“家校一家亲,你我一生和”的学校文化。  关键词:家庭教育;“兴和家长学堂”;德育教育  一、“兴和家长学堂”的实施背景及意义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