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劣势,优化课堂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il_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挞黑暗、落后……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去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情感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是教学过程的灵魂,要想学生主动体验美感,教师就需要浸透感情、用心激情、以情感人。
  可惜,作为语文老师,笔者既没有澎湃的激情,更没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口才。只有对文学的爱好、对语言的领悟感知,自认为是一个文学功底相当不错的人。据我所知,像笔者这样空有一腔热血,一肚子内才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老师还真不少,那么怎样克服自身缺陷,让学生领略语文世界的奇幻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也深受学生喜爱呢?
  一、利用自身优势,写点美文感染学生
  热爱文学才学中文,所以文学素养和功底还是深厚的,只是这种素养是内在的,或许是由于天生不敢张扬,所以拘谨,不敢表现。所有激情与渴望只存于心底,有涌于笔底的功力,却没有脱口而出,豪情满怀的表演才能,所以,笔者就经常写点美文,导语设计,问题衔接,片断与片断之间的连接语段都由我自己执笔,从不借鉴教案。这些片断美文或富含哲理,或融情于景,或忧肠愁绪流于笔端,或憧憬与希望融入字里行间,朗读时,或流露出淡淡的喜悦,或表现出淡淡的哀愁,读完后,学生们都受到意境的感染,都觉得美的语言,有时也能与豪情满怀相媲美。
  二、以生动的故事激趣学生
  如果我们能运用幽默的语言,矛盾的表象,生动的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愤”悱状态。如探讨《行路难》一文的主题前,笔者就插入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李白应召进宫时,满以为可以为国为民大展宏图了,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是,他到了宫中却只做了一个陪皇上,权贵玩乐的“文学侍臣”,只能忍看权贵玩弄权术,于是终日赋诗饮酒。有一次唐玄宗要他草拟答蛮书,他竟借着酒意要高力士脱靴,杨国舅磨墨,杨贵妃拂纸,痛痛快快地戏弄了权贵们一番。不久,他便遭受谗言,以至连唐太宗也对他不满了,一年后,李白就被“赐金放还”了。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兴味盎然,而且还使学生理解了作者本人,为进一步讲解课文做好了准备,使学生能更迅速的理解本文蔑视权贵,渴望自由的主题。
  三、借生之长,填师之短
  生之长,是指学生朗读水平,师之短,是指老师缺乏激情之短,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作品文质兼美,老师朗读水平差,无法让学生领略其中的意蕴,但在学生中却不乏朗诵的佼佼者,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深得要领后,会有意料不到的效果,声情并茂的朗读,犹如澎湃的潮水一般,能引发学生的遐思,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在教学抒情色彩浓郁的散文、诗词时,我们就能借学生的朗读水平,导出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笔者执教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时,笔者就让朗读水平高的男声朗诵:其他同学积极思维,闭目遐想,展开想象。这样,学生眼前便浮出一幅北国雪景图:辽阔的北疆旷野迷茫,玉龙狂舞;天寒地冻,粉妆玉砌,滔滔黄河,偃声息威;逶迤群山,游若银蛇,雪霁日出,红白交映,这是何等绚丽而又壮观的画面,学生完全沉浸在祖国山河壮美的意境之中。此外,笔者还采用了模仿朗读、配乐朗读、小组互读、美读等方式进一步加强“读”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填补老师的缺陷,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美感感悟。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美感,是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不能,那么不妨借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么一个客观规律。
  四、巧用智慧,让学生乐于研究探究,主动培养美感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从本质上讲是智慧,是“禅机”这就需要教师有对作品,对人生的真知灼见,有创新之见,更要引导学生乐于思考,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笔者教《论语十则》一文时,有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这样提问:最后一个“知”应该怎样读,如何翻译?为什么?这几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经过思考辩论,学生们纷纷指出这里的“知”应读“智”,而不是“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讲解“通假字”的来由及识别方法,这样就水到渠成,多提怪问题、难题,或故意出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好奇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究、去辩论。另外,还可以把表演引入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一个不善言辞的老师而言,把说话权交给了学生,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美感体验,当然,还可以自己多学本领,多做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使学生得到美感的体验。
  总之,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处处迸溅着美的火花,处处浸润着美的甘霖,如果我们缺少传递美的能力,那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创造美,创造美是教师的天职,让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用勤劳的双手,让学生建立起美感意识,在课本中发现美,在阅读中感受美,在大自然探寻美,在活动中实践美,这就是时代对我们语文教师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下面就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 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这是上好课的第—步。1.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探
期刊
宽容,是一个人的美德。特别是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年少无知的学生,他们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他们,感化他们,不应该太与他们较真。  上周一,我们学校统一组织了阶段检测,试卷发下来之后,我要求全体同学将自己的试卷改成满分卷,然后上交。试卷交上来之后,我怎么点数,也是少一份,让课代表到班里查找也一无所获。没办法,我只好亲自出马,将有可能不交的同学挨着问了一遍,但仍没有结果。这时
期刊
一位哲人说:“一句妙语不但能激励人、照亮他每天的生活,有时候甚至能改变他的一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妙语”魅力无穷。所以语文老师在为学生的作文下评语时要注意让评语变“情”语。   一、肯定——假戏真做  有这么一篇作文,该生誉写的非常马虎,字迹不清,错别字也很多,看后的确让人生气。可细想,这可是他本学期的第一篇“拿手作”,且不可随便应付,一棍子打死。于是我写了如下评语:“你写作的潜力之在,超过了一
期刊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如何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语文教材于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选出的,因而亦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渗透德育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就能轻松而有成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一个好的导语,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迅速安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 “心向往之”,从而在精神愉悦之中来学习,从而上好成功的一课。以问题、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调动起学生兴趣,这样的导入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   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期刊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将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有机的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呢?  一、语文课堂呼唤情感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的结构,往往还需要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  (一)时代呼唤课堂情感回归   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作为教学管理者,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必须注重对课堂情感的优化调控管理,将教师的情感
期刊
过去的语文课,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被称为“满堂讲”。后来提倡启发式,教师在课赏上一问到底,变成了“满堂问”。不让学生读书,无端地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其结果是该让学生做的事没有做,该让学生掌握的没有掌握,大量的时间是在做那些无效又无益的无用功。有一位老师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几口!无怪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应该说,这个三维目标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从学情切入”,要考虑制订的教学目标能否得到实现,教学过程是否有实效性,是否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从学
期刊
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思想感情与生活中物象的结合,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某种特定意蕴,而某些意象的意蕴又是十分丰富的。  例如:“柳”这一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便有不同的意蕴。  1、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