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的书法观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l5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兴盛了两千多年,前有“孔孟之道”,后有“程朱理学”,在此过程中朱熹是继孔子以后又一位集大成者,开创了理学体系。朱熹推崇周敦颐、张载等人,将他们的学说兼容并包,提出了“理气”、“心性”等哲学范畴,他的理学体系是对前人进行批判、修改、扬弃后的精密而有创造性的总结。朱熹对于书法的见解,与他在思想文化上的博大精深是有密切关联的,虽然他的书艺不像他在理学上如此影响巨大,但亦有一定地位。
  关键词:朱熹;理;书法观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58-2
  一、书法之理
  朱熹将理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有此一理,便有气生。理为一,气为多,理常而不变,气则据理衍生,且多而变。朱熹《书字铭》曰:
  “明道先生曰:‘某书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握管濡毫,伸纸行墨。一在其中,点点画画。放意则荒,取妍则惑。必有事焉,神明阙德。”
  程颢先生认为:书字时甚敬,并非为把字写好,他将写字上升为一种求“理”达“道”的学问,为了求得此学问而书字甚敬。朱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书字时要遵循书法之理,这“理”便是那“一”,“点点画画”指书法之“理”的各种具体表现。懂得书法之理后,一点一画由此而生,即由“一”生“多”。如果书写时“放意”,或一味“取妍”,则与理相悖了。可见朱熹在谈论书法时,亦不忘“理”的存在。他又说:
  古人篆籀,笔墨虽多,然无一笔可减。今字如此简约,然亦不可多增一笔。便是世变自然如此。
  在朱熹看来,虽然宇宙间的万物总在变化之中,然而必有理蕴含于其中。古之篆籀无一笔可减,今字又无一笔可增,这便是一道理,是自然而然的东西。朱熹觉得仓颉造字并非自撰,只是“有此理自当流出”,是“理”当如此,若理会得,则天下之字可通矣。仓颉据理造字,而字的产生又体现出“天理”,这里的“字”亦属于“气”的层面,它是一种以理为本体的经验现象。朱熹说:
  “夫字者,所以传经、载道、述史、记事、治百官、察万民、贯通三才,其为用大矣。”
  在此朱熹表明了字的用途,当然这“字”亦包括书法,“字”是用来传经、载道、述史、记事、治理百官、体察万民的,它贯通天、地、人三才,从书法文化角度来看,这是极其重要的。朱熹觉得:“才如何全做不好?人有刚明果决之才,此自是好。德,亦有所谓‘昏德’。若块然无能为,亦何取于德!”若要不出现“昏德”,关键在于保持纯明的心境,在此状态下才能明理。道夫问朱熹:“何谓书穷八法?”朱熹曰:“只一点一画,皆有法度。人言‘永’字,体具八法。”朱熹以“永”字为例,来说明每一点画皆有法度,以字为教。学书是“为己之学”,“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它关乎心性,朱熹主张:“入道之门,是将自家身己入到那道理中去。”朱熹在《晦庵论书》中论十七帖云:
  “此本马庄甫所摹刻也。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这是朱熹较为辩证的书学思想,同时他在论邵雍先生书时说:
  “康节先生自言大笔快意,而其书迹谨严如此。岂所谓从心所欲而自不逾矩者耶?”
  这些都是强调在通晓事理的情况下,随意发挥而始终不逾越规矩。在宋儒眼中“规矩为方圆之至,圣人为人伦之至”,决不能偏离这个标准。朱熹始终强调作书先“明理”,朱熹在教育自己学生时,十分注重明辨事理,充广德性,不光是在学书时要注意此,在其他方面都要明理,通悟圣人之心,以达“圣道”。而在学书过程中,不仅要明书法本体之理,还要明如何作书之道理。
  朱熹年少时便对金石文字情有独钟,他在《家藏石刻序》中说:“予少好古金石文字,家贫,不能有其书,独时时取欧阳子所集录,观其序跋辩证之词以为乐。遇适意时,恍然若手摩挲其金石而目了其文字也。既又怅然自恨身贫贱,居处屏远,弗能尽致所欲,得如公之为者,或寝食不怡竟日。”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其父亲朱松有关,朱松喜好金石并有一定的收藏,这对早年朱熹的书法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小的作用,以致于朱熹极为重视传统法度,推崇古体。他在大力推扬蔡襄、朱鸿胪、喻工部的同时,对苏黄之字有所贬斥。其曰:
  “字被苏、黄胡乱写坏了。近见蔡君谟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
  可见“法度”在朱熹看来极为重要,他所谓的“写坏”就是没有法度,太放肆而有无法度为是否理会得“书理”所致,朱熹说:
  “山谷不甚理会得字,故所论皆虚。米老理会得,故所论皆实。”
  山谷以禅论书,佛道皆收并重,所以对于书法的评论多趋于抽象,所以“虚”,米芾“不为溢辞,要在入人”,敢于评论批评,所以“实”。在理会得书法本体之理的基础上,要注意对古法的吸收,朱熹对法书尤为喜好,并强调它的意义:
  “岩壑老人多见法书,笔法高妙,独称此为劲健奇作,当非虚语。”
  朱熹在《跋朱希真所书道德经》中称赞岩壑老人(朱敦儒)的小楷,《道德经》二篇,精妙醇古,这都归功于岩壑老人“多见法书”。朱熹好法书,因为学不像而“懒废”,他认为今人不及古人的不光光是书法这一件事。
  二、端楷之说
  朱熹的端楷之说,是讲求写字时讲究法度,反对字的欹侧放纵,并将做人之诚实端正体现到字中,将写字看成品行的体现。他对宋四家中蔡襄的书法表示肯定,而对米、苏、黄之书均有过不同程度的批评。朱熹曰:
  “邹德久楷书《大学》,今人写得如此,亦是难得。只如黄鲁直书,自谓人所莫及。自今观之,亦是有好处。但自家既是写得如此好,何不教他方正?须要得恁欹侧则甚。又他也非不知端楷为是,但自要如此写。亦非不知做人诚实端悫为是,但自要恁地放纵。”
  朱熹认为:“在蔡襄之前,皆有书法之典则,但到米芾、黄庭坚等人出现,便不按法写字,将字写得随意放纵。”他在《答杨宋卿书》中云:“古之君子,德足以求其志,必出于高明纯一之地。”君子之内心修养达到“高明纯一”之境,内心自会心平气和,所书之字也会“方正”“端庄厚重”,以正气示人,无须欹侧放纵。此处便出现“文”、“道”难统的现象。米芾、黄庭坚“非不知做人诚实端悫为是”,但在自己“文”中却表现出与“诚实端悫”相悖之势。而朱熹对米芾有过这样的评价:“米老理会得(字),故所论皆实。”他亦觉得黄庭坚之字“亦是有好处”。可见朱熹光从“文”的角度来评价此二人,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朱熹终究是理学家,又岂会将“文”脱离于“道”来加以评判,“道”始终是“文之根本”,因此“端楷”为朱熹心中所向,为“道”之显现。   朱熹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文须从道中流出”,虽说“文”“道”不离,实际是“文”屈从于“道”(仁义之道)。朱熹又曰:
  “张敬夫尝言:‘平生所见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不知公安得有如许忙事?’此虽戏言,然实切中其病。今观此卷,因省平日得见韩公书迹,虽与亲戚卑幼,亦皆端严谨重,略与此同,未尝一笔作草势,盖其胸中安静详密,雍容和豫,故无顷刻忙时,亦无纤芥忙意,与荆公之躁扰急迫正相反也。书札细事,而于人之德性,其相关有如此者。熹于是窃有警焉。”
  朱熹将韩琦的“端严谨重”与王安石的“躁扰急迫”作了对比,将书写的状态紧密关联于人的心性。宋儒主静,所谓“安静详密,雍容和豫”是他们的追求,所以对书写时的“端严谨重”尤为称赞。
  三、书为心画
  汉代杨雄提出“书为心画”,但真正作为书法美学命题来提出,并将其付诸于书法评论当中则是在宋代。在朱熹书论中,直接应用“心画”一词的有两条,在此“心画”可以理解为书法,使用了借代的手法,朱熹在《跋杜祁公与欧阳文忠帖》中讲道:
  “杜公以草书名家,而其楷法清劲,亦自可爱。谛玩心画,如见其人。”
  这里说杜公楷法清劲,显得可爱,实质是朱熹认为他心中淡雅挺拔之气显现于书法,故说“谛玩心画,如见其人”,见字如见人。朱熹又在《答王枢使》中云:
  “湘西扁牓,饶宰寄示,得以仰观。非惟健笔纵横,势若飞动,而心画之正,结体之全,足使观者魄动神竦,甚大惠也。”
  这里评论王蔺所书扁牓,气势飞动,心正故书正。除此两条之外,朱熹在多条书论中涉及到“心画”,只是没有直指,但读者能从其中意会出其用意。据朱熹所言,书法与书写者胸次中的道德、学问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宋魏了翁《魏鹤山集》云:
  “石才翁才气豪赡,范德孺资禀端重,文与可操韵清逸。世之品藻人物者,固有是论矣,今观其心画,各如其人也。昔人所谓‘心正则笔正’,渠不信矣夫!”
  魏了翁认为石才翁、范德孺、文与可三人秉性、品行不同,这种精神气度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风格,故他们的“心画”便“各如其人”。宋人好用“心画”来借代书法。朱熹、魏了翁评论“心画”———书法,不是看他人写得如何,而是往往与此人的“心”———胸次联系起来,由一个人的书法审视其道德人品、学问胸襟。朱熹说:
  “同父才高气粗,故文字不明莹。要之,自是心地不清和也。”
  同父所写的字不够明亮莹洁,是由于心地不够清和,也就是其心没有获致清和的“性”“理”。朱熹又在《题曹操帖》中说:
  “余少时曾学此表。时刘共父方学颜书《鹿脯帖》。余以字画古今诮之。共甫谓予:‘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时予默然亡以应。”
  刘共父说朱熹所学之人是“汉之篡贼耳”,就是从人的道德来评定书作好坏的,朱熹立刻体会到取法须端。宋人对书作能反映人的道德品行深信不疑,并且执著于对书家道德情操的评定,朱熹是倡导这种观念的代表人物。朱熹对于“心画”不光有道德方面的要求,对人的学问修养也有进一步的要求。他在《奉题李彦中所藏俞侯墨戏》中云:
  “不是胸中饱丘壑,谁能笔下吐云烟?”
  人无修养,胸中无学问,笔下怎能出得来极品。朱熹又说:
  “安国天资敏妙。文章政事,皆过人远甚。其作字多得古人用笔意。使其老寿,更加学力,当益奇伟。”
  张孝祥在文章政事方面远比他人好,他的书法也符合朱熹所倡导的以古为法,然而,有这些还不够,朱熹认为唯有增加学历,才能使书法更奇伟。综上所述,在朱熹看来书字要达理:一为取法须古;二为心地纯明、清和,即学书要看所学书家的人品如何;三为,学历之多寡。朱熹对“心画”的提倡,促使书家对自身道德情操的不断修炼,对学问的无止追求,使心之德表现于书法之中。他将艺术创作的形式美与创作者的道德情操、学问修养融合为一,强调了道德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他文化门类所共有的特性。
  朱熹的“心画”说,对书家有这样一个导向作用:字外的道德、学问、修养重于书法本身。朱熹对道德学问的重视,使得他在评论书法时有意突出这一点。书家在掌握一定的笔墨意趣之后,确实需要强有力的学问修养作为后盾。但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成就一位书家的重要因素,而绝非充分条件。我们只能说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培养一位书法家,而不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一定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学书者既要将笔墨功夫掌握好,要熟知书法艺术本身的来龙去脉,又要看到道德学问对书法所提供的支撑。不能简单地评定笔墨情趣与道德修养孰高孰低,孰是本孰是末,道德的高与低无法完全决定书法艺术的精湛或拙劣。
  参考文献:
  [1]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朱熹.河南程氏遗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作者简介:
  张怡芳,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其他文献
以中心刚体带挠性附件的航天器为对象,研究了姿态控制时中心体与附件振动衰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模糊规则的趋近律控制,即用模糊规则来选择趋近律的参数,以达到改善品质
江苏瑞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委托江苏省科技查新咨询中心对其研发的"瑞源电网谐波在线监测与分析系统
摘要: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用航空产业迎来了大发展契机。在民航类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分析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院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改革,还能够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可以与民航类企业更好地完成对接。本文通过介绍目前我国民航业空乘人才人文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针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方案,并对空中乘务专业进行了必要的战略定位。  关
提出一种新转子球表面测量技术,用光强调制式的单光纤传感器作为测量元件,相应的灵敏度为2.5mv/μm,对该系统进行测试(在0~100μm之内)结果为精度等级优于1%,重复性优于0.5%,设计一种适用于转子表面测量的系统其测量精度达到0.005μm,以直径为38mm的实心转子球为例介绍了整个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过程,给出两种有用转子表面图形绘制法—墨克脱投影法和三维表面重现法,并给出了本转子的测量三维
研究基于水声定位系统(A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的潜艇水下定位误差修正方法。在建立 APS 模型和 INS 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 INS/APS 内差修正数据的卡尔曼滤波方
设计了一种 PCI 总线接口通讯卡实现了 PC 机与 ARINC429等多种形式的机载总线的信息交互。从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该通讯卡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
摘要:对于一个专业音乐学习者而言,他靠的不是某一方面一枝独秀的专业技能,而是整个音乐素质的互补融合。而在所有这些基本的音乐素质当中,何为第一性,何为最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首当其冲应该是音乐的识谱能力与视唱能力。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有这样一句话,“耳朵比嗓音更重要。”这句话对于音乐学习者而言并非言过其实,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历经检验的基本原则,虽亦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在某一时间段用作圭臬也亦无不可。  关
突如其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电子产品出口受阻。原来以生产电子元器件为主的泰州市惠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遭受巨大冲击,在此情况下,惠利电子与山东大学合作,投资3000万元,
在电子对抗领域中,电子干扰的关键技术是数字射频存储器 DRFM,文中给出了一种比较可行有效的 1bit 数字射频存储器 DRFM 的设计原理和它采用的处理方法,并给出了该方法设计下
介绍了一种基于预标定原理的不可见区轰炸原理,在简要叙述对地轰炸过程和光环显示工作式后,搭建了仿真模型,利用计算机对该原理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瞄准原理正确,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