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美术课标标准》在前言中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就指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技术意识。在基本理念中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目标中又谈到: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论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一、关于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的运用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基本上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使不少老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通过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只用键盘点一点,动口说一说,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就比较肤浅,长期下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没法保证,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就受到影响。示范,是老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对应,是真真切切的艺术上的对话。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徒手直观为学生演示,不仅让学生羡慕老师的绘画本领,也体现老师的亲和力,更让听课老师钦佩做课人的扎实功力。这绝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操作,而是对多种文化现象的阐释,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凡技术就要展示,没有展示的技术就是空口无凭,就不能使人信服。技术上的东西可谓“不看不知道”,如果不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技术要领与感受,学生很可能或根本走不上正确的路子。让学生知道绘画不单纯是技能的表现,技能是为画面服务的,是为主题服务的,是多门艺术的相互渗透,再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学生的思路就会非常开阔,话题就会非常宽泛,就会产生广泛的文化情境。示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进而模仿,师生相互交流,就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水平,学会表现事物,在表现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二、关于美术欣赏课的老师引导作用
美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美术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标。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中,确有着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全抛弃美术学科性的东西而成为其他的学科附属课。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都被“综合”得没有了,“综合”也就失去了意义。“那是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美术课中涉及到的综合应依托视觉艺术的思维和表达特征,基于对社会、生活、对自然感受经验。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作为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老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不应该是照本宣科,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学生之间会争论。这时,老师应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肯定正确观点,纠正不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表扬说“很好,很好”,只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没有及时进行梳理、归纳与评述,没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和任务要求,以为这样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殊不知学习基本要求都达不到,独创性就失去了依据,即使独创也只会不伦不类。没有目标的探究,是没有结果的。曾经听过一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欣赏《捣练图》这幅作品,图中描绘的是盛唐时期唐代劳动妇女劳动(捣练)场面,老师从欣赏中国工笔人物画线条、色彩、造型精美的人物形象导入,设计通过以盛唐历史为背景,分析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引入到盛唐时期人们的国民素质及审美观。老师正说着,下面突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画面上的人物一点都不美,太胖了,身材也不好看;这下课堂可热闹了,同学争论不休,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前面同学的观点,这位学生说:因为盛唐时期人的审美观就是“以肥为美”。班上很多同学都笑了,这时,老师借这个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盛唐时期社会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历史课上讲到的盛唐景象?接着,有学生回答,盛唐时期是开明盛世,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人民丰衣足食,物质生活达到满足,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审美素质的提高。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繁荣,人们的审美观不再是封闭保守禁锢的思想,不再是欣赏西施病态之美,而是以开放、健康、健壮为美,欣赏雍容华贵之美。接着,老师又对人物的装饰、服饰及造型进一步的分析,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给唐朝带来的文化、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提出异议的同学明白的点头,我懂了。这节课体现了老师适时适量,精心设计,使综合性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了课堂效益;也反映了老师的敏锐机智驾驭课堂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这节课我们不仅仅欣赏了绘画作品,还领略到绘画以外的艺术文化教育,体现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美术是一种文化形态,也许有人说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特长生,而是作为一种美术文化来进行教学的。是的,我们不排除这种观点,但也不能片面强调这种观点,人文性是文化,工具性也是文化,不应割裂开来,否则,美术课上成了游戏课,上成了纯粹的“文化课”,这是对美术学科的极不尊重。
一、关于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的运用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基本上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使不少老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通过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只用键盘点一点,动口说一说,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就比较肤浅,长期下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没法保证,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就受到影响。示范,是老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对应,是真真切切的艺术上的对话。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徒手直观为学生演示,不仅让学生羡慕老师的绘画本领,也体现老师的亲和力,更让听课老师钦佩做课人的扎实功力。这绝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操作,而是对多种文化现象的阐释,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凡技术就要展示,没有展示的技术就是空口无凭,就不能使人信服。技术上的东西可谓“不看不知道”,如果不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技术要领与感受,学生很可能或根本走不上正确的路子。让学生知道绘画不单纯是技能的表现,技能是为画面服务的,是为主题服务的,是多门艺术的相互渗透,再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学生的思路就会非常开阔,话题就会非常宽泛,就会产生广泛的文化情境。示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进而模仿,师生相互交流,就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水平,学会表现事物,在表现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二、关于美术欣赏课的老师引导作用
美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美术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标。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中,确有着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全抛弃美术学科性的东西而成为其他的学科附属课。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都被“综合”得没有了,“综合”也就失去了意义。“那是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美术课中涉及到的综合应依托视觉艺术的思维和表达特征,基于对社会、生活、对自然感受经验。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作为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老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不应该是照本宣科,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学生之间会争论。这时,老师应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肯定正确观点,纠正不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表扬说“很好,很好”,只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没有及时进行梳理、归纳与评述,没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和任务要求,以为这样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殊不知学习基本要求都达不到,独创性就失去了依据,即使独创也只会不伦不类。没有目标的探究,是没有结果的。曾经听过一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欣赏《捣练图》这幅作品,图中描绘的是盛唐时期唐代劳动妇女劳动(捣练)场面,老师从欣赏中国工笔人物画线条、色彩、造型精美的人物形象导入,设计通过以盛唐历史为背景,分析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引入到盛唐时期人们的国民素质及审美观。老师正说着,下面突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画面上的人物一点都不美,太胖了,身材也不好看;这下课堂可热闹了,同学争论不休,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反对前面同学的观点,这位学生说:因为盛唐时期人的审美观就是“以肥为美”。班上很多同学都笑了,这时,老师借这个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盛唐时期社会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历史课上讲到的盛唐景象?接着,有学生回答,盛唐时期是开明盛世,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人民丰衣足食,物质生活达到满足,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审美素质的提高。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繁荣,人们的审美观不再是封闭保守禁锢的思想,不再是欣赏西施病态之美,而是以开放、健康、健壮为美,欣赏雍容华贵之美。接着,老师又对人物的装饰、服饰及造型进一步的分析,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给唐朝带来的文化、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提出异议的同学明白的点头,我懂了。这节课体现了老师适时适量,精心设计,使综合性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了课堂效益;也反映了老师的敏锐机智驾驭课堂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这节课我们不仅仅欣赏了绘画作品,还领略到绘画以外的艺术文化教育,体现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美术是一种文化形态,也许有人说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特长生,而是作为一种美术文化来进行教学的。是的,我们不排除这种观点,但也不能片面强调这种观点,人文性是文化,工具性也是文化,不应割裂开来,否则,美术课上成了游戏课,上成了纯粹的“文化课”,这是对美术学科的极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