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管理学的理论丰富课堂管理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及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根据此定义,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它是通过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来实现教育目的的行为。传统课堂管理观认为管理是应对性的,教师企图以权威来控制学生行为,达到专制的目的。但是效果很不理想,进而导致师生关系矛盾重重,引发了其他的问题出现。对此,我们不妨借用管理学上面的一些定律和效应来进行课堂管理。
  1.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有效的管理者。
  科林通过对一个课堂管理的观察比较后认为有效管理者具备明察秋毫、一心多用、整体关注和变换管理四个特征。那么根据这四个特征,教师应认识到在一个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班级里面通常会出现多个正式或非正式的小群体,这些群体当中的学生与学生也存在相互作用。如果学生之间彼此团结、心理相容、凝聚力强,就易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如果学生之间勾心斗角、离心离德、各行其是、凝聚力低,则很难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因此在满足正式群体的作用的同时,我们不可以忽视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尤其要把不健康的群体向健康群体方向引导。加强群体对个体行为所带来的归属作用、认同作用、支持作用。让他们激发出再生力,进而产生自我张力。让个体的力量变成真正意义上群体所不可缺少的最短的那块木桶板。
  教师在进行有效管理时应善于预防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变换活动,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业学习上,不给学生空闲的时间,善于把管理全班和注意个别学生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达维斯的研究表明,只有当个体的需求同集体的目标趋于一致时,才能使集体的士气高涨,并且活动效率也高。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必须设法将学生个人的目标融于集体的目标之中。加强集体的力量,保障课堂管理的有效进行。
  2.树立课堂危机意识,善于自我反思,做有效的决策者。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课堂管理的核心。一个课堂的具体运作是决策主体对课堂环境作出相对科学的分析后实施的。教师在45分钟内的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但是课堂里面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会导致许多意外情况的发生,教师不能缺乏远见和洞察力,必须明白“青蛙法则”,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巧妙地应对一切突发事件,力求教学过程师生和谐。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归因理论。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对于课堂管理的行为主体——教师应该具备自我的归因,反求诸己,进一步促进课堂环境的合理、有序、健康地发展。
  3.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做有效的沟通者。
  沟通是管理的浓缩。沟通是为了设定的教学目标,师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并达成共同协议的教学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明确了解管理的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为了确保师生之间的交流无障碍,那么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注意沟通里面存在的位差效应,力主做到平等交流,从倾听做起,广开沟通渠道,运用坦率真诚的态度让学生把自己心里面最根本的想法表达出来。
  在课堂里面,出现一部分对课堂秩序进行反复性和经常性破坏的调皮生。一般的教师对他们的处理是把他们和其他学生进行分隔,体罚和驱逐出教室。这样的管理做法是不人道的,会触发恶性的矛盾。教师要善于沟通,进行柔性管理,“用南风般的真诚温暖学生”,给与他们帮助和自信,努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理的向师性。我国的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4.理论联系实际,做有效的实践者、创新者。
  我们在讲究理论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课堂管理过程中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不可控因素的存在,虽然管理行为主体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它进行预测和控制,但是课堂管理的行为主体也应该具备应变能力,将影响因素控制到最低,以不变应万变。权变理论的代表卡斯特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使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课堂管理也是如此,管理者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环境和外部条件的变化,随机制宜的进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正所谓:“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向课堂要质量的口号不是一个空而大的口号,它是一个教学现实的需要。课堂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把各个子系统充分合理组合,加强相关理论的融合,发挥“米格战机”的整体效能感。因为各个领域的相关理论是它的血液,能促进它自身的新陈代谢。在此笔者认为:管必有法,但无定法。在实践当中进行不断的创新正是课堂管理的真正生命力所在。
其他文献
如何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新课改的方向之一。因此,探究情趣化教学的要素与策略,对于引导学生进入好学、乐学、善学这一理想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笔者提出“中学语文情趣化教学”的观点,这并不是对语文教学认知目标的否定。因为情趣化的语文教学离不开认知目标的实现。在这里,“情趣”只是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优化维度,通过具体的情趣化教学手段,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优化。  阅读情趣化 
期刊
考试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考试,教师可以搞清楚学生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些知识需要补充。而考试后试卷的讲评更是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所以考试后试卷的讲评就显得尤其重要。下面就考试后试卷的讲评谈谈本人的认识和做法:  一、语文试卷的讲评原则  1.突出启发式  讲评时切忌满堂灌输式的面面俱到和蜻蜓点水式的简单肤浅。教师的作用在于恰当好处的点拨,让学
期刊
中国优秀的古诗词中,多以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难以忘怀的印象。古诗词中这种组合画面的方法,与电影艺术中蒙太奇的手法有着惊人的相似。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创作构思,先拍摄好许多分镜头,然后加以剪辑,使之成为相互连贯、前后呼应的故事情节。而在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也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和剪辑,有层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画面也如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学家叶圣陶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然而,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固有的习惯和对语文教育资源狭隘的理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事论事、就书论书现象严重,过分依赖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语文学习广泛而丰富多样的需要。  一、有效利用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渠道,拓展
期刊
班级管理工作,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初做班主任时的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班级管理的琐碎、繁忙,都让每一位班主任深有体会。但班主任工作体验更多的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安慰。全国优秀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说:“我们所做的都是必须要做的。我们感受了学生太多的爱,我们只有用更多的爱去回报我们的学生。”  一、与后进生和问题学生携手不抛弃不放弃。  任何一个班,都有几个后进生和问题学生,他们是最容易
期刊
【教学案例设计背景说明】  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第四单元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看云识天气》就是其中一篇,为讲读课文。  初一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文章的兴趣是有的,但由于是说明文,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如果把各种文体知识灌进去恐怕学生兴趣会打折。所以教学时必须激发兴趣,教学设计要生动活泼,这
期刊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每位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事实上在农村学校里有部分学生由于教师的、个人的、先天的、后天的等种种原因害怕学语文,感到难学,从惧怕学习到不愿意学习。这些差生也是有思想、有自尊、相对独立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重,渴望能融入到班级大家庭之中。如果我们能满足他们的这种合理需求,让他们感受到阳光般的关爱,他
期刊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必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效应。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效应达到教学目的呢?  一、自身做起,提高素质  教材中的文章就是一个情感的“世界”,里面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儒士的优美篇章。教师就是要在这个“世界”中寻找人生的主题,引出情感的内涵,走进作品,读透思想。因而,教师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学识
期刊
一、古诗文默写  熟记考试大纲规定的古代诗歌及文言课文的名句。按大纲中要求的考点进行复习。  二、语言运用  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怎样辨识汉字读音的正误,怎样辨识错别字,怎样辨析和修改病句,怎样仿写,怎样整合信息,怎样读懂图表,怎样完成综合题的表达,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怎样根据表达需要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  三、古诗文阅读  广东中考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理解并翻
期刊
作文教学始终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师苦于难以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找不到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学生抱怨作文是老师制造的“紧箍咒”,一上作文课就怨气冲天。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处于学生怕写,教师怕批的尴尬境地。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真正提高教师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现总结出来,供同行参考。  一、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