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堂怎样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小组合作探究?所谓小组合作探究是针对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而言,是与“学生的个体探究”相对的,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了完成共同的探究任务,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探究。其次,还要明白小组合作探究应该符合以下特点。(1)小组成员之间应有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组内同学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要使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效率,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除了必须以学生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合格的合作探究小组,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既然小组合作探究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并且小组合作探究要符合上面列举的几个重要特点,那么,小组成员的构成对于今后开展的一系列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符合要求的合作小组十分必要。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小组合作探究就是教师把一个班的学生随意分成几个小组,他们几个就可以进行“合作探究”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小组的构建,主要有两种形式:分配组合式和自由组合式。
分配组合式是指教师为了方便自身的教学和开展活动,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学生搭配在一起而组成的小组。这种分配组合方式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情形:
A.按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顺序分组。
B.按学生个性差异分组。
C.按学生成绩差异程度分组。
D.按学生兴趣差异分组。
自由组合是指学生之间,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沟通交往程度,成绩差距大小等自由组合而成的小组,也就是按他们自己的意愿进行的组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自由组合构建的小组会出现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小组成员的不固定性,流动性很大,不利于开展探究活动,也不利于教师的指导。而分配组合的小组,只要教师尽量注意照顾到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成绩、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绝大多数能顺利完成合作探究活动,且探究活动的效率也比较高。
二.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道理,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师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一旦具有这种强烈的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探究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科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要把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效率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外,还要认真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不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提高探究效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还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小组成功的喜悦;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大家的智慧和自身的优势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意识,从小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和指导操作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尽量多的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
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不断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发现、常有创新。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五.积极指导小组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合作效率
小组讨论是合作探究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探究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这样操作:
1.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质疑、讨论
科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现象和诱人的奥妙。一种现象往往透射出一定的科学道理,这就需要去了解、去探究。而怎样探究?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设计、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方案,并敢于把自己的方案交与小组讨论,接受小组成员的建议、批评,从而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探究方案,使小组同学都能够积极地去参与,主动地去探求、去发现。
2.在探究活动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某一个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应该怎么做才能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这就需要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质疑,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六.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
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问题。小组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使合作得以默契和优化;还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指出的“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样,认真做好引导工作,就能把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也可以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效率,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学习的目的。
(作者联通:442600湖北省郧西县城关镇春桥小学)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要使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效率,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除了必须以学生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合格的合作探究小组,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既然小组合作探究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并且小组合作探究要符合上面列举的几个重要特点,那么,小组成员的构成对于今后开展的一系列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符合要求的合作小组十分必要。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小组合作探究就是教师把一个班的学生随意分成几个小组,他们几个就可以进行“合作探究”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小组的构建,主要有两种形式:分配组合式和自由组合式。
分配组合式是指教师为了方便自身的教学和开展活动,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学生搭配在一起而组成的小组。这种分配组合方式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情形:
A.按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顺序分组。
B.按学生个性差异分组。
C.按学生成绩差异程度分组。
D.按学生兴趣差异分组。
自由组合是指学生之间,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沟通交往程度,成绩差距大小等自由组合而成的小组,也就是按他们自己的意愿进行的组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自由组合构建的小组会出现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小组成员的不固定性,流动性很大,不利于开展探究活动,也不利于教师的指导。而分配组合的小组,只要教师尽量注意照顾到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成绩、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绝大多数能顺利完成合作探究活动,且探究活动的效率也比较高。
二.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道理,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师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一旦具有这种强烈的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探究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科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要把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效率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外,还要认真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不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提高探究效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还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小组成功的喜悦;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大家的智慧和自身的优势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意识,从小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和指导操作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尽量多的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
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不断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发现、常有创新。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五.积极指导小组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合作效率
小组讨论是合作探究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探究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这样操作:
1.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质疑、讨论
科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现象和诱人的奥妙。一种现象往往透射出一定的科学道理,这就需要去了解、去探究。而怎样探究?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设计、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方案,并敢于把自己的方案交与小组讨论,接受小组成员的建议、批评,从而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探究方案,使小组同学都能够积极地去参与,主动地去探求、去发现。
2.在探究活动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某一个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应该怎么做才能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这就需要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质疑,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六.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
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问题。小组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使合作得以默契和优化;还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指出的“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样,认真做好引导工作,就能把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也可以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效率,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学习的目的。
(作者联通:442600湖北省郧西县城关镇春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