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转变教师观念
研究新课标、新教材,科学处理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研究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有了兴趣学生对学习就会乐此不疲。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注重教学反思的作用。反思能够有意识的、谨慎的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作出批判性的评判,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业务素养。应该对每节课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反思,坚持把每一节课都做课后总结,以指导下节课的操作。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现实,历史教师必须拥有鲜活的时事知识和社会知识;要密切联系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吸收新的史学成果,更新自己的历史知识,确立新的史学观和社会观。
二、由读教材、教教材向用教材、用好教材转化
1、转变观念是关键
一定要树立学习永远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的是客体的角色。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教学方式转变的终极目标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根据学法选择教法,由教师发问向学生发问过渡。
2、教本向读本转化
第一,课本的每个部分都要读。从封面读起,彩图、目录、正文、插图、注释、习题、大事年表都要读到。
第二,深入仔细读书。在读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一些关键词,如最早、最早之一、最大影响、根本、直接、先后等。在地图中一些关键方位最东、最南、最西、最北,在河流流域的地理方位等。
第三,书要“由厚读薄”。重要知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要重点读。要读结构,读线索,勤归纳、勤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第四,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划出重点、难点、知识点、考点。要勤于归纳、概括、前后比较。要有解释甚至有自己的见解评语。
第五,阅读与理解思考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要善于前后、左右联系,即要做到“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第六、编写读书笔记、读书卡片。把易错、易混的名词,重要知识要点,需要归类的知识等提炼出来,随时翻阅记忆、比较。
三、历史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
好的开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在备课时要一定不要忽视开头的重要性。
第一,逆向引入式。从现实生活着手来追溯历史,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带动学生对新课的热情。
第二,创设新情景。这一点历史课占有独特的优势。例如语文课文、古诗词、对联、成语故事、历史小故事、民间传说、当地历史遗迹、电影电视片段、歌曲等都可以作为一课的开头。
第三,明确任务式。上课伊始就直接告诉学生本节的重点,也可以用问题开头(或教师出问题或学生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最后十分钟要小测验。明确任务可以使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取得同步并且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的现象。
第四,随机问题引入式。利用当时发生的突发事件,结合本节内容引入。
第五,承上启下式。历史是遥远的,有昨天,还有前天。历史是前进的,有今天,还有明天。所以,现实和历史、当前学习的知识要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相连系,引发学生思考以引入新课。
四、教学的输入
课堂教学必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学习毕竟主要是学生的任务。以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是客体,学生才是主体,客体的作用是通过主体的主观能动的学习过程才能见效的。
第一,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设计方案、掌控全局,甚至可以扮演制片人的角色,一些课可以由学生导、学生演,甚而教师也可以作为演员和学生互动起来。
第二,诱导、激励作用。给学生方法,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性。
第三,发现问题的角色。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在学生活动时,随时发现问题,甚至可以故意设计一些陷阱,以便更充分地暴露问题。
第四,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有亲和力,有人格魅力,让学生通过第一印象就喜欢上你。其次是让学生感到历史课有意思的,更重要的是认清历史课是能对学生的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文学科,它有助于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自身的、民族的乃至人类的命运。
第五,查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可以是提问式、小测验式、小组讨论的互助式(教师作为小组成员参与)。
第六,处理好基础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设法增大学习的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加强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提高提取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切教学的核心都应围绕问题进行的,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
第七,总结思维规律,减轻学生负担
形成比较成熟的学科思维体系、稳定的解题方法,形成套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语言描写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固定的、比较规范的答题语言;解决逻辑性差的问题。
五、独立实践(课下作业)
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业)应该是够离开课堂和别人的帮助而完成的,作业,永远是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然而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是在教师检验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确知学生已经理解后。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做过类似的作业,并对存在的问题做过反授之后;作业内容一定是与当天或以前所讲的概念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作业量一定要适中。太少和过量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作业应该是分层次的选做形式;作业形式要丰富多彩。
在这样的前提下,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应该是力所能及的,不必别人帮助的。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互相抄袭作业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训练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毅力,激发做作业的兴趣都是有好处的。另外,家庭作业可以由教师布置,但也可以由学生确定(学生做自己留下的作业会更有兴趣)。
研究新课标、新教材,科学处理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研究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有了兴趣学生对学习就会乐此不疲。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注重教学反思的作用。反思能够有意识的、谨慎的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作出批判性的评判,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业务素养。应该对每节课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反思,坚持把每一节课都做课后总结,以指导下节课的操作。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现实,历史教师必须拥有鲜活的时事知识和社会知识;要密切联系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吸收新的史学成果,更新自己的历史知识,确立新的史学观和社会观。
二、由读教材、教教材向用教材、用好教材转化
1、转变观念是关键
一定要树立学习永远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的是客体的角色。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教学方式转变的终极目标是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根据学法选择教法,由教师发问向学生发问过渡。
2、教本向读本转化
第一,课本的每个部分都要读。从封面读起,彩图、目录、正文、插图、注释、习题、大事年表都要读到。
第二,深入仔细读书。在读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一些关键词,如最早、最早之一、最大影响、根本、直接、先后等。在地图中一些关键方位最东、最南、最西、最北,在河流流域的地理方位等。
第三,书要“由厚读薄”。重要知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要重点读。要读结构,读线索,勤归纳、勤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第四,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划出重点、难点、知识点、考点。要勤于归纳、概括、前后比较。要有解释甚至有自己的见解评语。
第五,阅读与理解思考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要善于前后、左右联系,即要做到“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第六、编写读书笔记、读书卡片。把易错、易混的名词,重要知识要点,需要归类的知识等提炼出来,随时翻阅记忆、比较。
三、历史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
好的开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在备课时要一定不要忽视开头的重要性。
第一,逆向引入式。从现实生活着手来追溯历史,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带动学生对新课的热情。
第二,创设新情景。这一点历史课占有独特的优势。例如语文课文、古诗词、对联、成语故事、历史小故事、民间传说、当地历史遗迹、电影电视片段、歌曲等都可以作为一课的开头。
第三,明确任务式。上课伊始就直接告诉学生本节的重点,也可以用问题开头(或教师出问题或学生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最后十分钟要小测验。明确任务可以使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取得同步并且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的现象。
第四,随机问题引入式。利用当时发生的突发事件,结合本节内容引入。
第五,承上启下式。历史是遥远的,有昨天,还有前天。历史是前进的,有今天,还有明天。所以,现实和历史、当前学习的知识要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相连系,引发学生思考以引入新课。
四、教学的输入
课堂教学必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学习毕竟主要是学生的任务。以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是客体,学生才是主体,客体的作用是通过主体的主观能动的学习过程才能见效的。
第一,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设计方案、掌控全局,甚至可以扮演制片人的角色,一些课可以由学生导、学生演,甚而教师也可以作为演员和学生互动起来。
第二,诱导、激励作用。给学生方法,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性。
第三,发现问题的角色。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在学生活动时,随时发现问题,甚至可以故意设计一些陷阱,以便更充分地暴露问题。
第四,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有亲和力,有人格魅力,让学生通过第一印象就喜欢上你。其次是让学生感到历史课有意思的,更重要的是认清历史课是能对学生的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文学科,它有助于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自身的、民族的乃至人类的命运。
第五,查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可以是提问式、小测验式、小组讨论的互助式(教师作为小组成员参与)。
第六,处理好基础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设法增大学习的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加强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提高提取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切教学的核心都应围绕问题进行的,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
第七,总结思维规律,减轻学生负担
形成比较成熟的学科思维体系、稳定的解题方法,形成套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语言描写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固定的、比较规范的答题语言;解决逻辑性差的问题。
五、独立实践(课下作业)
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业)应该是够离开课堂和别人的帮助而完成的,作业,永远是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然而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是在教师检验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确知学生已经理解后。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做过类似的作业,并对存在的问题做过反授之后;作业内容一定是与当天或以前所讲的概念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作业量一定要适中。太少和过量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作业应该是分层次的选做形式;作业形式要丰富多彩。
在这样的前提下,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应该是力所能及的,不必别人帮助的。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互相抄袭作业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训练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毅力,激发做作业的兴趣都是有好处的。另外,家庭作业可以由教师布置,但也可以由学生确定(学生做自己留下的作业会更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