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教师、学生为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了灵气与智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第一、教师必须爱学生,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公平的爱心关照。二、充分依据新课程,让语文课程趣味化、生活化、活动化;第三、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关键词]课程 教师 学生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充满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课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高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是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呢?
一、师爱,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情感基础
师爱是细雨,滋润孩子们干涸的心田;师爱是阳光,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师爱是明灯,照亮孩子们前进的征程。作为一名老师,要爱生如子,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要用爱心、耐心、关心、细心、热心来赢得孩子们的亲近、感激、尊重和爱戴。爱,就爱每一片“绿叶”,哪怕是一片“病叶”──“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现代教师必须坚守一条公理: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公平的爱心关照。无论家境贫富、家长地位高低,无论学业成绩或品质优劣,都不应成为教师爱学生的障碍。
对学生热爱的具体表现在:①必须关心、了解、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心心相印,以心换心的关系;②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和自信心,还应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批评,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与学生建立起情与情相通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③适时的“角色反串”,促使我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短处,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中感悟到──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的真谛。④适度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的“伙伴”,去感受他们天真、烂漫的世界;去体验他们花季、雨季的世界;师爱是育人的根本,师严则是育才的保证。严于律己、严于待生,是一切育人者必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但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 教师不应放过任何问题契机,及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中感受教师人格的魅力。
二、新课改,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动力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实际的教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生命力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加上适时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不明确教学目标,不知道教学重点,就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很难做到以课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上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了解,昏昏沉沉,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用好课本,以形促动。新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直观形象、图文并茂,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走进课本、走进知识。在教学时,老师们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这一特点,促使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
创设情境,以趣促动。结合一年级的教学实际,老师们利用录音、图画、活动、电教手段等,把课堂模拟成游乐场、会客厅、厨房、沙滩等场所,创设游玩、会客、做饭、休闲等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吸引他们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使问题顺利解决。
设置问题,以疑促动。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以思质疑、以疑激趣、以疑激思。而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各显其能,创新思维的萌芽也由此形成。
组织活动,以实促动。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标准中特别强调的内容。在一年级课程中也开设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单元作为实践活动的内容。我们以此为基础,依据标准的精神,精心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主角
(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二)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三)让学生成为研究者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适当变换教学方式,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木兰诗》,这篇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种音韵之美,且内容通俗,浅显。我换了一种方式教这篇文章,课前先指定两位学生查资料备课,小组成员积极准备,协助这位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时,同学们都感到新鲜,课堂气氛踊跃,两位被指定的小老师首先让他们学习古人的朗诵。他们摇头晃脑地读,颇有几分童趣。接着两位小老师模仿“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进行抢答比赛。之后,两位同学又一唱一和地提出了问题,木兰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子,她“奇”在哪儿?因为组内设了捆绑式比赛,所以连平时不爱举手的学生也积极参与。
课程、教师、学生为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注入了灵气与智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学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延续,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片生机。
[关键词]课程 教师 学生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充满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课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高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是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呢?
一、师爱,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情感基础
师爱是细雨,滋润孩子们干涸的心田;师爱是阳光,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师爱是明灯,照亮孩子们前进的征程。作为一名老师,要爱生如子,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要用爱心、耐心、关心、细心、热心来赢得孩子们的亲近、感激、尊重和爱戴。爱,就爱每一片“绿叶”,哪怕是一片“病叶”──“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现代教师必须坚守一条公理: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公平的爱心关照。无论家境贫富、家长地位高低,无论学业成绩或品质优劣,都不应成为教师爱学生的障碍。
对学生热爱的具体表现在:①必须关心、了解、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心心相印,以心换心的关系;②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和自信心,还应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批评,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与学生建立起情与情相通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③适时的“角色反串”,促使我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短处,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中感悟到──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的真谛。④适度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的“伙伴”,去感受他们天真、烂漫的世界;去体验他们花季、雨季的世界;师爱是育人的根本,师严则是育才的保证。严于律己、严于待生,是一切育人者必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但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 教师不应放过任何问题契机,及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中感受教师人格的魅力。
二、新课改,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动力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实际的教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生命力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加上适时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不明确教学目标,不知道教学重点,就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很难做到以课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上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了解,昏昏沉沉,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用好课本,以形促动。新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直观形象、图文并茂,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走进课本、走进知识。在教学时,老师们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这一特点,促使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
创设情境,以趣促动。结合一年级的教学实际,老师们利用录音、图画、活动、电教手段等,把课堂模拟成游乐场、会客厅、厨房、沙滩等场所,创设游玩、会客、做饭、休闲等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吸引他们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使问题顺利解决。
设置问题,以疑促动。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以思质疑、以疑激趣、以疑激思。而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各显其能,创新思维的萌芽也由此形成。
组织活动,以实促动。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标准中特别强调的内容。在一年级课程中也开设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单元作为实践活动的内容。我们以此为基础,依据标准的精神,精心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主角
(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二)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三)让学生成为研究者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适当变换教学方式,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木兰诗》,这篇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种音韵之美,且内容通俗,浅显。我换了一种方式教这篇文章,课前先指定两位学生查资料备课,小组成员积极准备,协助这位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时,同学们都感到新鲜,课堂气氛踊跃,两位被指定的小老师首先让他们学习古人的朗诵。他们摇头晃脑地读,颇有几分童趣。接着两位小老师模仿“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进行抢答比赛。之后,两位同学又一唱一和地提出了问题,木兰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子,她“奇”在哪儿?因为组内设了捆绑式比赛,所以连平时不爱举手的学生也积极参与。
课程、教师、学生为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注入了灵气与智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学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延续,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片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