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代农民工走人城市,在打拼的过程中,他们渴望通过培训和教育来全面“提素”。和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犹如狂潮席卷了中国大地。网络改变了生活,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着80后、90后的精神世界。
网络,生活的一部分
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海量的网络信息,让疲惫困倦中的他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里寻觅情感上的依托。但网络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不但消耗着他们微薄的工资,还消耗了青春,走上更加边缘的路……
王生俊是来自内地某地的农民工,满脸黝黑的他今年17岁。年龄虽小,但工龄却整整3年多了。当年读初二的他看到村里面的人都出去打工了,父亲也是常年在外地打工。学习成绩在班上中下流的他萌生了前往城市扣。工的念头。
“虽然我爸不让我出去打工,只让我好好读书就行了。但是我最终还是决定出去打工。出去打工就可以自己挣钱了,挣了钱想穿什么,想吃什么自己就可以作主了。像我这样的考个差不多的高中都很难,更别说考大学了,就是考上大学也一样没工作。不上学大不了被我爸打一顿。”王生俊这样回忆着当初决心外出打工的情形。
目前在建筑工地上和水泥的他,雖然承受着强度很大的劳动,但上网几乎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对王生俊来说,爱恨交加的网络也曾经让他收获过一段短暂的爱情。
在工地上难得休息的他,经常请假出来和女孩约会。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他觉得他不想欺骗女孩,便告诉了女孩他的真实身份。女孩听了之后,瞪大了双眼,然后流下了眼泪。自此之后,女孩再也不和他见面了。“在QQ发信息她不理,打电话她不接。我知道是为什么,但不甘心,心里难受啊!”
失恋的他,不再相信所谓的爱情。网络游戏又一次成了他下班之后唯一的消遣。
在王生俊的工棚里有许多和他一样的工友,基本都是80后、90后,和一些中老年农民工不同,他们不是听听收音机就进入梦想,而是三五成群地到网吧去聊天和打游戏。网络俨然成了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做精神上的“富翁”
“在这里,我可以借到好多的我喜欢看的图书。很好。”7月10日,记者在位于河南东路的“打工者书屋”见到来自河南的马辉。
2002年3月,21岁的马辉从河南来到乌鲁木齐,他先后干过饭店服务生、泥瓦工、装修工等,闲暇时间他还喜欢看书。办一个属于自己的书店是他的心愿。2003年7月31日,在工友的帮助下,马辉的书店终于开业,他特意将书屋命名为打工者书屋。马辉还将书屋定位为服务性质,从最初的专门租书扩展到给打工者介绍工作、给创业的打工者提供货物和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书屋也被称为“打工者的温馨港湾”。
“打工者书屋”店主马辉说:“尽管书屋的地址变了,但是为打工者服务的宗旨不会变,欢迎打工者朋友常来书屋坐坐。”
打工者书屋是马辉在2003年创办的。如今,打工者书屋里有近3万册书.固定会员有300多位。由此可以看出,新一代农民工的求知欲是何等强烈!
记者在打工者书屋的新店看到,这是一间60平方米的地下室,是原来的书屋面积的3倍,来祝贺打工者书屋开张的工友络绎不绝。
“有时候上网不喜欢看书,而且在工地上闲下来的时候看书比较方便,我就经常来这里借书看。”出生于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李珂说,“虽然我在城里打工,现在收入也不高,但是我要做精神上的富翁”。
渴望“提素”
大批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技能和文明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就业稳定性、择业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也关系着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实现阶层流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全面“提素”,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支撑。
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占到90%,整体素质相对薄弱。南京师范大学实施的“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也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脱离土地和农业束缚,转变自身定位,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渴望十分强烈。
然而.当前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效果不显。当前,为农民工提供稳定就业服务不是“硬指标”,又不能很快表现为政绩,往往不被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重视,对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服务政策弱化,对农民工在城市创业的扶持更欠缺。
城市中发展机会很多,但农民工获得的却相对较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教育程度相对偏低,掌握的技能不够。多组织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技能,就能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然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只停留在浅层,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技能,有口饭吃就行。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更注重个人发展,企业需要更有吸引力的东西才能留得住他们。在中国,很少有人关注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设计、能力建设和心理疏导,表面的职业培训不是新生代农民工想要的,他们有向上的渴求。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发展方面的培训,为其创造向上发展的平台和机遇。
与现代技术“共舞”
人手一部手机,似乎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鲜明“标识”,再也看不到老一辈农民工排着长长的队,等候在公用电话亭,给家里报平安的场景。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87%的农民工拥有手机,过上了通讯便捷的现代生活。
手机只是城市流行技术渗入农民工生活的一个最小分子。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娱乐活动表里,上网排名第二,占了53.6%,其中经常甚至每天上网的人群达到40.5%,自己拥有电脑的比例也有23 1%。与父辈们不识电脑“滋味”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似乎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迈得更远。
与湖北来的杜海军交谈时,你会发现,从社会时事到政治经济、文艺,他都有所涉猎,知识面非常广,很难相信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每天会花上两到3个小时上网,浏览新浪、搜狐等各种网站,学习知识。”确切地说,现代技术提供了一条“市民化”的重要文化通道,近85%的受访者表明自己会通过QQ或MSN等上网聊天,41.3%的人有自己的电子邮箱。
网络传递的娱乐文化.也被新生代农民工“分频”接收,呈现出和市民雷同的时尚风向。春晚的余温还未消退,说起网络红人非赵本山莫属,在调查中,我们把朱祖英、周杰伦、赵本山放在一起.结果最受新生代农民工欢迎的是赵本山,其次是周杰伦,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网络曝光率高。
进城之路中,农民工一直被同化,他们要学着适应城市,城市却鲜有放低身段,欣赏民工文化的。在受访者中,已有22 46%的人开过博客。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出去,20.2%的人想去开博。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现代技术正在为农民工打开文化表达的窗口。
“K歌、泡吧、看电影、进剧院、上网、听歌……那种生活才叫High!”一位90后新生代农民工这样定义城市生活。
他们青春的面庞、奋斗进取的精神和扎根城市的热情,都与那些同样驻守城市的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们无异。
他们似乎卸下了养家糊口兼带光耀门楣的责任和使命,比父辈活得更纯粹洒脱,富于梦想与潋情。
网络,生活的一部分
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海量的网络信息,让疲惫困倦中的他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里寻觅情感上的依托。但网络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不但消耗着他们微薄的工资,还消耗了青春,走上更加边缘的路……
王生俊是来自内地某地的农民工,满脸黝黑的他今年17岁。年龄虽小,但工龄却整整3年多了。当年读初二的他看到村里面的人都出去打工了,父亲也是常年在外地打工。学习成绩在班上中下流的他萌生了前往城市扣。工的念头。
“虽然我爸不让我出去打工,只让我好好读书就行了。但是我最终还是决定出去打工。出去打工就可以自己挣钱了,挣了钱想穿什么,想吃什么自己就可以作主了。像我这样的考个差不多的高中都很难,更别说考大学了,就是考上大学也一样没工作。不上学大不了被我爸打一顿。”王生俊这样回忆着当初决心外出打工的情形。
目前在建筑工地上和水泥的他,雖然承受着强度很大的劳动,但上网几乎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对王生俊来说,爱恨交加的网络也曾经让他收获过一段短暂的爱情。
在工地上难得休息的他,经常请假出来和女孩约会。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他觉得他不想欺骗女孩,便告诉了女孩他的真实身份。女孩听了之后,瞪大了双眼,然后流下了眼泪。自此之后,女孩再也不和他见面了。“在QQ发信息她不理,打电话她不接。我知道是为什么,但不甘心,心里难受啊!”
失恋的他,不再相信所谓的爱情。网络游戏又一次成了他下班之后唯一的消遣。
在王生俊的工棚里有许多和他一样的工友,基本都是80后、90后,和一些中老年农民工不同,他们不是听听收音机就进入梦想,而是三五成群地到网吧去聊天和打游戏。网络俨然成了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做精神上的“富翁”
“在这里,我可以借到好多的我喜欢看的图书。很好。”7月10日,记者在位于河南东路的“打工者书屋”见到来自河南的马辉。
2002年3月,21岁的马辉从河南来到乌鲁木齐,他先后干过饭店服务生、泥瓦工、装修工等,闲暇时间他还喜欢看书。办一个属于自己的书店是他的心愿。2003年7月31日,在工友的帮助下,马辉的书店终于开业,他特意将书屋命名为打工者书屋。马辉还将书屋定位为服务性质,从最初的专门租书扩展到给打工者介绍工作、给创业的打工者提供货物和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书屋也被称为“打工者的温馨港湾”。
“打工者书屋”店主马辉说:“尽管书屋的地址变了,但是为打工者服务的宗旨不会变,欢迎打工者朋友常来书屋坐坐。”
打工者书屋是马辉在2003年创办的。如今,打工者书屋里有近3万册书.固定会员有300多位。由此可以看出,新一代农民工的求知欲是何等强烈!
记者在打工者书屋的新店看到,这是一间60平方米的地下室,是原来的书屋面积的3倍,来祝贺打工者书屋开张的工友络绎不绝。
“有时候上网不喜欢看书,而且在工地上闲下来的时候看书比较方便,我就经常来这里借书看。”出生于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李珂说,“虽然我在城里打工,现在收入也不高,但是我要做精神上的富翁”。
渴望“提素”
大批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技能和文明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就业稳定性、择业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也关系着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实现阶层流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全面“提素”,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支撑。
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占到90%,整体素质相对薄弱。南京师范大学实施的“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也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脱离土地和农业束缚,转变自身定位,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渴望十分强烈。
然而.当前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效果不显。当前,为农民工提供稳定就业服务不是“硬指标”,又不能很快表现为政绩,往往不被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重视,对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服务政策弱化,对农民工在城市创业的扶持更欠缺。
城市中发展机会很多,但农民工获得的却相对较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教育程度相对偏低,掌握的技能不够。多组织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技能,就能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然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只停留在浅层,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技能,有口饭吃就行。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更注重个人发展,企业需要更有吸引力的东西才能留得住他们。在中国,很少有人关注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设计、能力建设和心理疏导,表面的职业培训不是新生代农民工想要的,他们有向上的渴求。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发展方面的培训,为其创造向上发展的平台和机遇。
与现代技术“共舞”
人手一部手机,似乎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鲜明“标识”,再也看不到老一辈农民工排着长长的队,等候在公用电话亭,给家里报平安的场景。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87%的农民工拥有手机,过上了通讯便捷的现代生活。
手机只是城市流行技术渗入农民工生活的一个最小分子。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娱乐活动表里,上网排名第二,占了53.6%,其中经常甚至每天上网的人群达到40.5%,自己拥有电脑的比例也有23 1%。与父辈们不识电脑“滋味”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似乎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迈得更远。
与湖北来的杜海军交谈时,你会发现,从社会时事到政治经济、文艺,他都有所涉猎,知识面非常广,很难相信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每天会花上两到3个小时上网,浏览新浪、搜狐等各种网站,学习知识。”确切地说,现代技术提供了一条“市民化”的重要文化通道,近85%的受访者表明自己会通过QQ或MSN等上网聊天,41.3%的人有自己的电子邮箱。
网络传递的娱乐文化.也被新生代农民工“分频”接收,呈现出和市民雷同的时尚风向。春晚的余温还未消退,说起网络红人非赵本山莫属,在调查中,我们把朱祖英、周杰伦、赵本山放在一起.结果最受新生代农民工欢迎的是赵本山,其次是周杰伦,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网络曝光率高。
进城之路中,农民工一直被同化,他们要学着适应城市,城市却鲜有放低身段,欣赏民工文化的。在受访者中,已有22 46%的人开过博客。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出去,20.2%的人想去开博。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现代技术正在为农民工打开文化表达的窗口。
“K歌、泡吧、看电影、进剧院、上网、听歌……那种生活才叫High!”一位90后新生代农民工这样定义城市生活。
他们青春的面庞、奋斗进取的精神和扎根城市的热情,都与那些同样驻守城市的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们无异。
他们似乎卸下了养家糊口兼带光耀门楣的责任和使命,比父辈活得更纯粹洒脱,富于梦想与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