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比较把握本质提升技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较是学习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教师的常用教学手段。以“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辨别相关知识的异同,培养学生自发比较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比较 ;加法; 本质;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20-02
  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简单地说就是辨别异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以及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与不进位的加法相比,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明显要复杂一些,学生容易出现各种计算错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多次比较,既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突出了“满十进一”的进位原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片段一】
  师(出示改编后的情境图:喜羊羊说:“我得了24颗智慧星。”美羊羊说:“我得了9颗智慧星。”懒羊羊说:“我得了5颗智慧星。”引导学生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板书两个算式:24 5;24 9):谁来说说怎样算24 5?
  生1:把24分成20和4,先算4加5等于9,再算20加9等于29。
  师:我们用小棒来验证。(教师出示小棒图验证生1的算法)
  师:对于24 9,应该怎样摆小棒?谁能根据小棒图想一想怎么算呢?(学生操作、讨论后汇报)
  生2:把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20根加上13根是33根。
  生3:4根加9根是13根,够10根就可以捆成一捆,得到1捆3根,再和2捆合起来,就得到33根。
  师:生3说得真好。单根的小棒合起来满十根就可以捆成一捆,13根是1捆和3根,再和2捆合起来是33根。
  师: 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谁来说说怎么算24 9?(由于黑板上有小棒图和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所以学生就能快速模仿)
  生4:把24分成20和4,先算4加9等于13 ,再算13加20等于33。
  师:我们在算24 5和24 9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生5:计算这两道题时,都要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然后再和20合起来。
  生6:计算24加5时,先算4加5等于9,没有满十;计算24加9时,先算的4加9已经满十了。
  生7:24加5得二十几,24加9已经得三十几了。
  師:你知道为什么24加9结果会是三十几吗?
  生8:因为个位上4加9已经满十了,所以十位上就多了1,变成三十几了。
  思考:新旧知识比较,突出“质”的不同
  研究教材后不难发现,教材编排了两道算式,其中24 6的和是整十数,24 9的和是非整十数。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情况,旨在突出进位的原理。从实际教学来看,虽然学生明确了进位的原理,但是由于采用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能轻松地进行算法的迁移,而且从和是整十数的特殊情况到和是非整十数的一般情况也有一定的跨度,加上两道例题的教学容量较大,学生的练习时间就被缩短了。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惯例,大胆地改编了教学例题,将24 6改成24 5,把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一般情况放在一起讲解。通过对比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算法的迁移;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小棒图,学生也不难发现,不进位加法“个位相加没有满十”,而进位加法“个位相加已经满了一个十,所以十位上就多一”这一本质的不同。而和是整十数的进位加法只是进位加法的特殊情况,而且比一般情况简单一些,笔者只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加以安排。
  【教学片段二】
  师:有了小棒图你们就会算,没有小棒图了还会算吗?试着算一算26 8。(教师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计算过程)
  师:下面请独立完成以下三题。17 8,36 4,25 7。
  师:比较这三道题目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1:它们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几加几,再和前面的整十数合起来。
  师: 17的十位是1,得数的十位却是2; 36的十位是3,得数的十位却是4; 45的十位是4,得数的十位却是5。怎么十位上都多了一呢?
  生2:因为它们的个位相加都已经满十了,所以十位上就多了一。
  师(揭题):像这样,个位上相加满十,十位上多一的加法,就叫进位加。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
  思考:异中求同,深入理解算理
  如果说第一次的对比侧重于“求异”,那么第二次的对比则侧重于“求同”。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已经认识到进位加法与以前学习的不进位加法的本质不同,再通过练习几道题目,就基本掌握了算理和算法,但是要达到深刻理解算理,似乎还差一些。这时,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比较这三道题目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对于算法上的相同,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限,对于计算过程中“个位相加都满十,所以都多了一个十”这一现象,学生较难提炼。对此,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得数的十位和原来两位数的十位的不同,进一步强化“满十进一”的原理,这样就使学生加深了对进位加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片段三】
  师:喜羊羊给我们带来几组算式,请你估一估得数是几十多?42 6得( )十多;42 9得( )十多
  生1:42加6是四十多,42加9是五十多。
  师:都用42去加,为什么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是四十多,第二个算式的得数却是五十多呢?   生2:因为第一个算式的个位上2加6是8,没有满十,是四十多;第二个算式的个位上2加9是11,已经满十了,所以是五十多。
  生3:只需要看它们的个位。2加9已经满十了,所以就多了一个十,变成五十多了。
  (教师再出示算式“25 4得( )十多;25 8得( )十多”,让学生回答并說说理由)
  师:在什么情况下,得数十位不变?在什么情况下,得数十位多一?
  生4:个位相加不满十,得数的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如果满十了,得数的十位就会多一。
  思考:估算对比,打破惯有思维模式
  学习了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后,学生经过大量的练习,已经会 “优化”算法了。例如,计算42 6时,大部分学生会先算个位上的2 6=8,由于不进位加,十位上数字不变,所以 “照抄”十位上的数字,很快写出得数48。而进位加明显比不进位加的计算过程复杂,如果十位上还是“照抄”就不对了。为了打破这种思维模式,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入估算,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有时并不能“照抄”。但如果单一进行进位加法的估算,学生的体会不会深刻,所以笔者安排了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估算对比,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对比中区分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防止计算上的混淆,而且通过对比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十位的变化,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为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和速度做好准备。
  【教学片段四】
  师(出示改编后的题组:6 9,26 9,46 9,76 9) :美羊羊给我们带来的算式可难了,你能做对吗?
  生: 6 9=15,26 9=35,46 9=55,76 9=85。
  师:比较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生1:它们加的都是9。
  生2:前面的两位数的个位上都是6,得数的个位上都是5。
  师:为什么得数的个位上都是5?
  生3:因为它们都要先算6加9等于15 ,15的个位上就是5。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4:得数的十位都比原来的多了一个十。
  师(小结):它们都是先算6 9=15,所以得数的个位都是5;6 9=15,已经满了10,所以得数的十位都多了一。按照这个规律,如果告诉你9 4=13,你能很快完成下面的题目吗?
  9 4=13 7 3=10
  39 4= 7 43=
  59 4= 7 73=
  89 4= 7 83=
  思考:题组类比,提升计算技能
  如果估算突出了得数的十位的变化,那么题组的对比则关注了学生是否对计算方法能够整体把握。实际教学中,笔者还是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先出示6 9,26 9,76 9,让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引导学生同时关注得数的个位和十位的变化。“个位为什么都是5?”“因为9 6=15,15的个位就是5。”“十位为什么都比原来多一?”“因为9 6已经满十了。”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原来算对了20以内的进位加就能很快知道得数是几,从而体会到20以内进位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联系。对于第二组算式“如果告诉你9 4=13,你能很快完成下面的题目吗?”学生自然会想到得数的个位和13的个位相同,十位上多一,就能很快说出得数了。这样的改编,能够深度挖掘题组的价值,使学生逐步提升计算的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每一次比较的内容都是笔者精心设计的。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能进入新知的探索中,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快了教学进度;通过比较,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比较,培养了学生整合知识和透过事物表象找出本质异同的分析能力;通过比较,学生能深刻理解新知,掌握计算技能,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要]画角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苏教版教材在四年级引入了画角的内容,从教学成果来看,很多学生对画角的理解不足,未能真正掌握画角的方法。对此,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学而教,让学生轻松掌握画角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画角;量角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6-0080
[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数学教材中包括教学思想与方法、解题策略、数学的知识与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从而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教师對教材解读的深度和准确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有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数学教材;四个维度;研读;烙饼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当今社会对小学数学新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教师捕捉与利用课堂资源的能力。课堂教学资源的呈现具有随机性,新教师更要努力实践,如新法与旧法资源的交互呈现,正确与错误资源的对比呈现,有序和无序资源的并列呈现,个体资源变成全体的引导呈现,等等,在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中逐步提升自身捕捉与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  [关键词]新教师;捕捉;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案例研究  [中
[摘 要]对人教版和青岛版教材中“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之编写思路与意图进行了研究,合理性的依据均为“正方形能恰(正)好铺满所测图形”。分析与论证此依据的不科学性——只是对图形的大小与形状进行选择性取舍的一种巧合现象,且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从而提出让学生感悟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之编写建议。  [关键词]面积;面积单位;正方形;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摘要]一次磨课,就是一次“历劫”,是一次学习、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也是一次合作、反思与教学创新的过程,更是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在“分数的再认识”的磨课中,逐步深入概念本质,让课堂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自我走向实际,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关键词]概念本质;深化理解;分数;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摘 要]小學数学拓展练习是提升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为制造课堂亮点,在拓展练习设计中铆足劲,挖掘习题深度,不断延伸拓展,寻求广度,但如果设计上缺失“度”的把握,可能会适得其反。以“图形与几何”拓展环节的教学为例,通过“适归关联、适宜选材、适需调控”等方法,掌控“图形与几何”板块拓展教学的“力度”,切实提升数学拓展环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拓展练习;适归关联;适宜选材;适需调控;掌控力度
[摘 要]在“线段”的概念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在生活原型中感知线段、在探索交流中建构线段的概念、在生活经验中丰富线段的概念、在综合应用中完善对线段的认识、在回顾总结中深化对线段的认识,让学生在抽象化的学习过程、动态化的思考过程和多元化的表征过程中,深化对“线段”概念的本质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概念建构;概念本质意义;认识线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能空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而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才能准确研读教材,从而把握数学课堂的本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素养;研读教材;课堂本质;有效教学  [中图
[摘 要]将学生对两道同类型题“自以为是”的解法进行对比,引发质疑,再由学生自己通过分组作答、交换意见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经验感知。从学生的“迷糊处”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反思、质疑,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发掘学生的思想深度。  [关键词]经验陷阱;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29-01 
[摘 要]培养学生的大数数感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认识多位数”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借助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大数数感,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数数感;数学活动;认识多位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44-01  建立大数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