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0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好,安娜;你好吗?安娜。
  写下这个句子时,依旧沉浸在一团伤感中。小说千肠百结、千回百转、千峰百嶂,在精致优美、雅致脱俗的文字下覆盖着爱的悲伤。
  一个名叫彭的青年,从北京插队到黄土高原城市,遇见素心、安娜、三美三个女孩,文艺青年素心悄悄地爱上了彭,彭却对安娜一见钟情。三美是他们之间情感起起伏伏的见证人。小说中第一次出现就已去世的小薇,是因为彭死了,安娜因为彭自杀了,素心因为彭终身未嫁。
  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子经历不同,性格迥异,却对同一个男人爱得坚贞、坚定、固执,缘由何在?彭是怎样的一个男人?为何让这些美好青春的女子执迷不悟、勇于牺牲?
  一列慢行的绿皮火车上,彭承畴出现了,他背着一只军绿帆布书包,书包里装着的是普希金诗歌、屠格涅夫小说或者契诃夫戏剧,笑起来洁白的牙齿一瞬间把素心和安娜置身于恍惚之中。彭的姑姑在快要告别人世时,将孤儿彭托付素心的母亲,在彭第一次去素心家的时候,一颗少女的心荡起了涟漪。可是,彭喜欢的是安娜。彭将一本记着他和小薇恋爱交往的日记交给安娜保管,安娜担心被母亲发现郑重地交给素心保管,但是笔记本在素心下班晚归的路上被歹徒抢走了。于是,悲剧一幕一幕发生了,安娜万分疼痛地满心内疚与自责地哭着给彭写了一封信,然后安静地坐在湖边,吞药而去。从此,彭消失了,从此,素心的命运改变了。素心背负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走过人生的下半场,沉重的十字架让她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素心远走京城改名为安娜,在一本小说中终于说出了那个秘密,当年她用一个女人的惨烈代价保护了那本日记。漫长的荒凉的岁月里,谁又能知晓素心的苦痛?因为她也爱着那个叫彭的男人啊。
  44年过去了,当彭历经世事沧桑出现在素心面前时,素心望着那个男人说,彭,你老了,你居然老了。时间的滔滔大河,让曾经刻骨铭心的爱变为守护最后的尊严。那伤痛,那不堪,那无望,那无边无际的思念,都在道别,向着岁月道别,向着活着或者死去的故人道别。
  爱情,这个词语可以轻而易举地落在纸上,可是,这个词语对于安娜们又是多么沉重。安娜们被这个词语压垮了。她们或者说我们,守着这个词语,被这个词语的甜蜜和忧伤迷惑,不能自拔,享受并沉迷,因为这甜蜜和忧伤安抚了孤寂的岁月,丰盈了荒芜的内心。若没有这份甜蜜和忧伤,日子怎么过下去?可是,甜蜜是如此短暂,忧伤的诗意背后堆积的是千疮百孔的悲情。
  回旋在时代深处的爱的悲情,总令人唏嘘落泪。但似乎,女性生来就愿意把爱情作为一种理想。她们在心中自我建构了一份爱的美好理想,然后在这美好幻梦中自我沉醉自我沉沦自我沉迷。隔着人群,远远地望着那个人,甚至是模糊不清的轮廓,都是满心惆怅满腹酸辛,然后在这惆怅和酸辛中升腾起一种崇高的甜蜜。悄悄地走一走他常走的那条小道,仿佛就和他一起走过了;静静地遥望他办公室里亮起的灯光,仿佛在那里就说过话了;默默地看看他的照片,仿佛就见过面了。这虚妄的幻影之爱,折磨过多少颗女人的心灵,可是那个人却从来不知道。
  文艺女青年素心更是如此吧,即便她后来遇到白瑞德并喜欢上他,依旧选择了逃离,选择了独自一人度余生。当年由于妒忌和欺骗铸下的错,混合着青春之恋,必定五味杂陈、难以述清。随着年龄增长,她越来越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从她和三美的五台山之行,就开启了心灵上的赎罪。她明白,治愈,还得靠自己。“活到现在的年纪,难道还有谁的人生,完整如新吗?”素心选择自我痊愈自我救赎,因此,最后的最后,她会万分平静地对彭说,你老了,你居然也老了;最后的最后,她说,“我永不会对你说出这三个字:请原谅,请原谅,请原谅———安娜,你听见了吗?”这是她对安娜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更是对她经历过的时代说的。最后的最后,她在要把日记本交给彭时,她已经得到了自我圆满,完成了自我拯救,实现了自我净化。她的心灵彻底归于平静与安宁。
  2019年省女作协和顺县座谈会上,大家围着蒋韵老师,说《隐秘盛开》,说《你好,安娜》,有读者问,三个女人为这么一个连面貌都模糊不清的男人付出,值得吗?老师答,可能不值得,但正因为不值得,这爱就更惨烈。
  爱是找不到答案的,爱是没有出路的,爱是说不清值得不值得的。我只是惊讶蒋韵老师瘦弱的身体里蕴藏着的巨大的精神书写能量,是那么丰沛饱满,像山中的清泉,汩汩流淌,源源不绝。
  和《隐秘盛开》里的潘红霞一样,爱而不得的一生,更为惨烈。但是谁又能说这惨烈里就没有幸福呢?或者说,这惨烈里就找不到幸福的感觉呢?于安娜、素心、潘红霞,爱是信仰,是宗教,是笃信一生的精神慰藉。有了这一点点爱,哪怕是虚无的,也抚慰了悲伤和迷芒,哪怕是苦澀的,也支撑了活下去的热情和希望。
  其实,安娜、素心、潘红霞们,是知晓爱情的凄凉绝望和无路可走的,但是怎么办呢,如果连自己都不给自己供起一个可供依幻的神圣塑像,如何才能从生活的泥沼里爬出?她们未必不明白彭承畴、刘思扬不是完美的,但她们愿意他是完美的,这样她们就有一个完美的思念的依靠,就有了距离之间的万水千山,就有了一个无限绵长曲折的想象空间,这样,度过的每一天就不再是空荡荡、轻飘飘。甚至,在现实的长久别离后可以幻想重逢的无比喜悦,尽管那重逢遥遥无期。
  每每想到女人如此,就禁不住丛生悲凉;但也正因为女人如此,才让女人感受到生命的辽阔和可爱。也许是因为一个男人的出现,你的生命从狭隘走向宽阔,从苍白走向多彩,从单调走向丰盈,从喧嚣走向安静。这个蜕变的过程,应该而且值得受到敬仰,如此,女人得以成长、成熟继而变得知性、通达、优美。当然这功劳并不能归于男人,应该归于爱情本身,男人只是不得不承载爱情的一个载体。爱情本身是虚无的,也庆幸它是虚无的,在这虚无里可以自欺欺人说永恒,也可以看清真相喜新厌旧大步向前走。
  安娜、素心、潘红霞相信永恒,但素心和潘红霞在后半生的生活里并没有刻意去寻找爱的那个男人,她们其实明白她们的爱一直在虚无里,她们要在这虚无里坚守那一点点女性的自尊。直到故事结束,是男人主动出现,出现在素心面前。面对彭,她应该是波澜不惊、心如止水了,一个时代过去了,属于她的爱已经过去了,或者彻底清偿了。
  素心获得了自我圆满,彭打算在曾经插队的黄土高原城市投资做酒庄,报答并纪念去世的小薇和安娜,也回报那片沉重的黄土地。
  作家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爱的悲情,这悲情并不是寒冷彻骨,也非黑暗无底,而是呈现出温暖的诗意和高贵。长河的落日,山巅上的朝阳,列车的终点站叫作天堂。亲爱的人,原谅这个世界吧。
  每一本打开的书,都是漫漫长夜。
  爱之生死的荡气回肠,泪水之上的倔强欢乐,时光流逝的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情殇梦殇,就是杜拉斯那一句话:爱,之于我,不是一饭一蔬,不是肌肤之亲,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是一种不老不死的欲望。
  责任编辑高璟
其他文献
十六岁那年,我第一次见到海,那次旅行,我们住在民宿里,想象中高贵的鲍鱼像白菜般堆在桌上,我并不觉得好吃。我们穿着泳衣从村子里走到海边,我们扑进海里,海水咸得要死。与山崖上那块石碑合影要花钱,同行的人都没有合影的意思。我们花钱坐船在离岸不远的地方转了转,每个人紧抓着船边张大嘴笑,还没十分钟,我们又回到了石头滩上。  《乔江》这篇小说源于一则新闻,台风过后,渔村的海滩上发现一具渔夫的尸体。我把这个新闻
期刊
人总有什么想表达的东西,可我却不善言辞。  我喜欢写小说,我想表达一些东西,将我平日不说的话和一些想说的话在文章中展示出来。通过我的视角,我观察事物的角度去讲述一些故事。我的文学功底不够,我尽可能地去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去还原一件事的经过。对于小说的一些技法我不是很会用,文字功底也不够,不过我想我能真实地展示出一些东西,让小说人物贴近生活或许也是可以的。  我和家人去一个养牛的山头回来之后,我萌生了
期刊
文学于我而言,有着太深的意义。它给了我莫大的慰藉,犹如孤单寒夜里的灯盏。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文学。我被那些文字的力量所深深震撼,被文学的魅力所深深打动。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終于,也开始动笔了。  小说不仅仅是讲故事这么简单。在创作过程中,小说与生活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慢慢显露在我眼前。小说固然依靠着情节,刻画出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这些都是虚构的,但一定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的素材来
期刊
《书桌前的西西弗斯》这篇小说诞生于公元2020年,一个先锋不再的年代,一个文字实验不再盛行的年代,在这样一个人们几乎要与手机合为一体的碎片化阅读的年代,为什么并没有那样多的碎片化的小说呢?  当我去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也从小说主人公的脑海中一闪而过,我用键盘创造了属于他的世界,他在那个世界里面也在创造我。我感受到他的自我在克制本我,他的超我在挤压自我,他想做到更多,就像
期刊
小时候我喜欢听故事,接触到小说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小说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丰富的内容,缜密的逻辑和极大的想象空间……优秀的小说成为我生活里永远亮彩的一部分。小说看得多了便萌生了自己亲手创作一篇的想法,《如芒》这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是我在疫情期间沉迷TVB警匪片时产生的,因为文字水平的有限和想象力的匮乏,这篇小说不是那么优秀。“如芒”二字取自“如芒在背”这个成语,如芒在背的感觉符合人物是卧底的职业
期刊
畅建康:出生在黄河边,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家乡,直到退休未曾离开过黄河,黄河对你的人生和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高定存:保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吕梁山北坡之上,从地理位置说,有些偏远,自古交通不便。这一带山高坡陡,立地条件差,干旱少雨,十年九不收。幸亏有这条黄河,给这一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生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干旱的黄土地加上脾气暴躁的黄河,造就了保德人性格中的豪爽硬朗,还有一些倔犟,好认死理。黄河在这
期刊
离去的琳达  2014年4月的第一个周六,我一进城南健康食品店就见门口桌上支着一副琳达用指头画的花,画边放着她的一张照片,桌上还摊着一些纸。琳达业余用指甲作画,店里挂了好几幅她用指甲作的画,多是花卉,红色的、蓝色的、紫色的,那画上她的指甲痕像一瓣瓣的花。我以为店里要为她正式退休让大家赠言,但拿起那卡片一看,竟是她过世的讣告。我不大信。兩月前还见过她,她说她要退休了。我叫她给我打电话,说我要在她家附
期刊
主持人语———  尧都临汾乔忠延,边塞保德高定存,他们同为市县行政官员,同以散文创作为发端,把大半生工余时光,都投入到纪实写作中了。两作家长期置身本土,远离大都市,鲜有外出交流机会,写作环境多年未变,却能超脱地域局限,不受严峻生活干扰和官职体系捆绑,完成一系列优质纪实文学的民间写作,直至越做越大,成就斐然。这中间有什么奥秘吗?  家乡厚土养育作家,作家则以写实之笔回报家乡,乃人间正道。前贤沈从文与
期刊
毫无疑问,向岛的长篇小说《佯狂》(载《中国作家》2016年第12期)也是一部与新闻事件存在着紧密关系的长篇小说。无论是长宁市委书记元兴国的因贪腐而上吊身亡,抑或是女副市长鄢静之的因贪腐被抓,其新闻色彩都鲜明无比。尤其是网上关于鄢静之的那个查处结果:“经查,鄢静之在担任某县县长、某县县委书记、长宁市副市长及常委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索取、收受他人财物,且数额巨大,情节严重;收受礼金
期刊
四十年前的1979年,大二学生蒋韵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我的两个女儿》在《安徽文艺》发表。那时候,文学刊物很少,好的文学作品也较少,《我的两个女儿》轰动了全国的大学校园。这篇小说带来的震荡,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在山西大学中文系一百多名学生的课堂上,每个站起来发表读后感的人都激情四溢,教室里的温度处于开锅状态。  四十年后的2019年,一条信息铺满网络,刷遍朋友圈———  今日(11月27日),著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