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平头,带黑框眼镜,着正装。殷剑峰颇具成功企业家的形象,而他的真实身份却是经济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他年近三十却重返校园求学,成为学术界“年轻有为”的“大器晚成”学者。不到10年的时间,从完全陌生到精于经济学,在旁人看来,殷剑峰的学术之路走得顺风顺水。
然而,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受人赞叹的成就与荣誉的光环,正是他善于思考和勤于探索的战利品。
本期《经济》记者专访殷剑峰,解读这位年轻的“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在思考中走出的学术之路。
意外转行
在殷剑峰看来,他的人生历经两次重大转折,其一是在安徽大学,其二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而两次转折都属偶遇恩师,他们分别是殷剑峰的硕士导师杨方帜和博士导师李扬。这两位老师带领他走上了经济学之路,对他的学术生涯起了很大帮助。
在认识杨方帜教授之前,殷剑峰并没有打算从事经济学学术研究。
“我本科是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工作了6年后,考进了安徽大学国际贸易系,当时就想出来之后还到公司去,没想搞研究。”殷剑峰告诉记者,在工作的6年里,他曾不断地跳槽,先是做通信工程与技术,后来做销售,还是做管理工作。
1997年,殷剑峰报考了安徽大学的研究生,并且以经济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国际贸易系。殷剑峰说,那时他最大的感觉是自己的知识不够,做管理工作,希望能补充一下贸易知识,学习国际贸易是有意识的,觉得这个专业挺好。
入学后,当时作为国贸系系主任的贾海基教授把殷剑峰要过去做他的学生。殷剑峰表示,“贾海基老师是我的恩师,而认识杨方帜老师是我人生的第一大转折,我跟他感情非常好,虽然进去以后没直接做他学生,但是他就把我看成他的学生,我也把他看成我的老师。”
在安徽大学求学期间,殷剑峰发现自己对经济学很感兴趣。据他回忆,当时有一帮同学经常一起讨论经济学,发现越来越感兴趣。1999年,殷剑峰的论文《汇率制度和跨国资本流动管理的配合》发表在了《经济研究》杂志。而当时,即便是当时安徽大学的老师都没有在《经济研究》发表过文章的。
文章发表后,殷剑峰下定决心考博士。此时,杨方帜指导他报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并且将他介绍给李扬,即指引了殷剑峰又一人生转折点的恩师。“我当时想考复旦大学,杨方帜老师跟我说,‘你考北京,有个人很牛’。”殷剑峰说,杨方帜说的那个人就是李扬,于是他报考了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至今殷剑峰仍记得第一次与导师李扬见面的情景。“1999年底,我从安徽来北京,住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招待所,和李老师见面是人大的东门口,他来开会,我在校门口等他,大概只说了5分钟的话。”
2003年,殷剑峰博士毕业,当时他的导师李扬是金融所所长,于是他就留在了金融所工作,到现在,已经将近10年。在李扬的带领之下,殷剑峰的学术研究日益进步,而李扬也对这位得意门生赞不绝口。
学术多面手
在当今经济学学术界,殷剑峰当属“年轻有为”者之一,而且是个“多面手”。身兼数职的他游走于研究院、理事会、会议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之间。是学者、是讲师,也是管理者。目前,殷剑峰同时担任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
不到40岁,殷剑峰就已经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和“胡绳青年学术奖”两项大奖。殷剑峰也常常语出惊人,他对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和思考多次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发表的多篇论文及著作在经济界具有深远影响。
2006年,殷剑峰凭借其与李扬合著的学术论文《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获得了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殷剑峰告诉记者,当时正处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人认为这种高储蓄和高投资不可持续,包括国内的人。但是通过研究,他发现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此后,2009年,殷剑峰的著作《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获得了第五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在殷剑峰看来,获得这两个大奖,很大程度上基于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博士论文写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我当时比较了各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结构,构造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我到今天还觉得那个模型不错。”殷剑峰说,他将模型用在经济分析上面,获得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将博士论文扩充改编后形成的书获得了胡绳青年学术奖。
殷剑峰更受人关注的,还属他发表的一篇又一篇的见解独到的学术论文。而他的每篇文章,都是当时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社科院本身是个智库,必须和现实紧密结合,但又不能像券商一样搞商业的东西,所以我们是介于大学和市场之间,用理论去解释现实,我们所有的研究一定是为国家政策服务。”殷剑峰说。
2006年,殷剑峰发表了《中国金融市场联动分析》, 2007年,他和李扬继续研究中国高储蓄的问题,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造成中国储蓄率高的一个不合理的因素,就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不断上升,是导致储蓄太高的主要因素,这又使得消费起不来。
2008年,殷剑峰在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研究发现:石油价格不是由供求来决定的,是由石油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来决定的。而当时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石油本身的供求来分析。
2009年之后,殷剑峰的学术研究内容全面铺开。不仅通过研究驳斥了我国储蓄率对美国储蓄率造成影响的观点,还研究了21世纪中国经济周期平稳化现象。
此外,在此期间,殷剑峰曾多次到国外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先后访问了巴黎、马德里、伦敦等城市。并且在学术交流活动中发表过多次影响深远的演讲。
继续思考
殷剑峰对学生的要求有两点,分别是:要爱看书和爱思考,尤其是爱思考。而他也正是用这两个要求来要求自己。
在殷剑峰办公室的书架上,整齐得放置了大量的书籍。而在他看来,书并非读得越多越好,关键是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选择正确的书。 “例如,那些刚入经济学门的人如果读了这个战争那个战争的,以后基本就废掉了。”殷剑峰表示,在利益战胜良心时,一些所谓的专家为了个人或少数人利益,以专家学者之名发表“独到”意见,但是他们恐怕都没有读过一些基本的书籍,如萨金特的《动态宏观经济理论》——这是博士生都应该看的书。
当然,对殷剑峰来说,更重要的是勤于思考,刻苦研究。殷剑峰告诉记者,他对学生们的要求很严。“几天前,有个学生把论文拿给我,我说‘不行,如果你要不改,就推迟答辩,’因为我觉得这是对他们负责。”
殷剑峰直言,“现在很多学生不爱思考,我觉得我们现在这拨人,是出不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样的人,而且恐怕要好几代人。”
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一天,为了论文的研究工作,殷剑峰一直工作到了凌晨四点多。殷剑峰告诉记者,他正在筹备的论文有两篇,一是关于全球化的经济模式的新变化,二是研究人口拐点、刘易斯拐点、储蓄拐点这三个拐点之间的关系。
宝剑锋从磨砺出,实际上,殷剑峰的这种刻苦的精神自他准备考研时甚至在更早以前就已形成。据殷剑峰回忆,1996年他自学准备考研期间,从早到晚都在学习,那时候他穿的毛衣,袖子都磨破了。
从事经济学研究近10年来,殷剑峰的学术成果影响深远,但是数量有限。殷剑峰说:“我每年写一两篇,都是和中国经济相关的,包括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因为我觉得,现在很多人说得多,干得少。”
殷剑峰总是精力充沛,不仅是基于学术论文的思考,他对当前金融的发展也有独到的思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讲起经济时滔滔不绝。殷剑峰认为,未来中国金融体系的模式或许应该更多的向欧洲的模式转变,全能银行主导的模式。
此外,对于保持经济增长问题,殷剑峰表示,中国到2020年前还能维持高速增长,但是,如果新一届领导人,不实质地推动金融改革、经济改革、住房体制、财税体制改革等,中国就没有机会了。他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到2020年,中国的劳动人口占比会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如果到时还是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很危险。”
殷剑峰个人简介
殷剑峰,1969年12月生于安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十二届)和胡绳青年学术奖(第五届),主持和参与了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当局、金融机构和中国社科院赞助设立的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中国著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有专著和译著多部。
他年近三十却重返校园求学,成为学术界“年轻有为”的“大器晚成”学者。不到10年的时间,从完全陌生到精于经济学,在旁人看来,殷剑峰的学术之路走得顺风顺水。
然而,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受人赞叹的成就与荣誉的光环,正是他善于思考和勤于探索的战利品。
本期《经济》记者专访殷剑峰,解读这位年轻的“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在思考中走出的学术之路。
意外转行
在殷剑峰看来,他的人生历经两次重大转折,其一是在安徽大学,其二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而两次转折都属偶遇恩师,他们分别是殷剑峰的硕士导师杨方帜和博士导师李扬。这两位老师带领他走上了经济学之路,对他的学术生涯起了很大帮助。
在认识杨方帜教授之前,殷剑峰并没有打算从事经济学学术研究。
“我本科是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工作了6年后,考进了安徽大学国际贸易系,当时就想出来之后还到公司去,没想搞研究。”殷剑峰告诉记者,在工作的6年里,他曾不断地跳槽,先是做通信工程与技术,后来做销售,还是做管理工作。
1997年,殷剑峰报考了安徽大学的研究生,并且以经济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国际贸易系。殷剑峰说,那时他最大的感觉是自己的知识不够,做管理工作,希望能补充一下贸易知识,学习国际贸易是有意识的,觉得这个专业挺好。
入学后,当时作为国贸系系主任的贾海基教授把殷剑峰要过去做他的学生。殷剑峰表示,“贾海基老师是我的恩师,而认识杨方帜老师是我人生的第一大转折,我跟他感情非常好,虽然进去以后没直接做他学生,但是他就把我看成他的学生,我也把他看成我的老师。”
在安徽大学求学期间,殷剑峰发现自己对经济学很感兴趣。据他回忆,当时有一帮同学经常一起讨论经济学,发现越来越感兴趣。1999年,殷剑峰的论文《汇率制度和跨国资本流动管理的配合》发表在了《经济研究》杂志。而当时,即便是当时安徽大学的老师都没有在《经济研究》发表过文章的。
文章发表后,殷剑峰下定决心考博士。此时,杨方帜指导他报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并且将他介绍给李扬,即指引了殷剑峰又一人生转折点的恩师。“我当时想考复旦大学,杨方帜老师跟我说,‘你考北京,有个人很牛’。”殷剑峰说,杨方帜说的那个人就是李扬,于是他报考了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至今殷剑峰仍记得第一次与导师李扬见面的情景。“1999年底,我从安徽来北京,住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招待所,和李老师见面是人大的东门口,他来开会,我在校门口等他,大概只说了5分钟的话。”
2003年,殷剑峰博士毕业,当时他的导师李扬是金融所所长,于是他就留在了金融所工作,到现在,已经将近10年。在李扬的带领之下,殷剑峰的学术研究日益进步,而李扬也对这位得意门生赞不绝口。
学术多面手
在当今经济学学术界,殷剑峰当属“年轻有为”者之一,而且是个“多面手”。身兼数职的他游走于研究院、理事会、会议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之间。是学者、是讲师,也是管理者。目前,殷剑峰同时担任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
不到40岁,殷剑峰就已经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和“胡绳青年学术奖”两项大奖。殷剑峰也常常语出惊人,他对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和思考多次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发表的多篇论文及著作在经济界具有深远影响。
2006年,殷剑峰凭借其与李扬合著的学术论文《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获得了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殷剑峰告诉记者,当时正处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人认为这种高储蓄和高投资不可持续,包括国内的人。但是通过研究,他发现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此后,2009年,殷剑峰的著作《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获得了第五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在殷剑峰看来,获得这两个大奖,很大程度上基于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博士论文写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我当时比较了各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结构,构造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我到今天还觉得那个模型不错。”殷剑峰说,他将模型用在经济分析上面,获得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将博士论文扩充改编后形成的书获得了胡绳青年学术奖。
殷剑峰更受人关注的,还属他发表的一篇又一篇的见解独到的学术论文。而他的每篇文章,都是当时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社科院本身是个智库,必须和现实紧密结合,但又不能像券商一样搞商业的东西,所以我们是介于大学和市场之间,用理论去解释现实,我们所有的研究一定是为国家政策服务。”殷剑峰说。
2006年,殷剑峰发表了《中国金融市场联动分析》, 2007年,他和李扬继续研究中国高储蓄的问题,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造成中国储蓄率高的一个不合理的因素,就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不断上升,是导致储蓄太高的主要因素,这又使得消费起不来。
2008年,殷剑峰在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研究发现:石油价格不是由供求来决定的,是由石油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来决定的。而当时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石油本身的供求来分析。
2009年之后,殷剑峰的学术研究内容全面铺开。不仅通过研究驳斥了我国储蓄率对美国储蓄率造成影响的观点,还研究了21世纪中国经济周期平稳化现象。
此外,在此期间,殷剑峰曾多次到国外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先后访问了巴黎、马德里、伦敦等城市。并且在学术交流活动中发表过多次影响深远的演讲。
继续思考
殷剑峰对学生的要求有两点,分别是:要爱看书和爱思考,尤其是爱思考。而他也正是用这两个要求来要求自己。
在殷剑峰办公室的书架上,整齐得放置了大量的书籍。而在他看来,书并非读得越多越好,关键是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选择正确的书。 “例如,那些刚入经济学门的人如果读了这个战争那个战争的,以后基本就废掉了。”殷剑峰表示,在利益战胜良心时,一些所谓的专家为了个人或少数人利益,以专家学者之名发表“独到”意见,但是他们恐怕都没有读过一些基本的书籍,如萨金特的《动态宏观经济理论》——这是博士生都应该看的书。
当然,对殷剑峰来说,更重要的是勤于思考,刻苦研究。殷剑峰告诉记者,他对学生们的要求很严。“几天前,有个学生把论文拿给我,我说‘不行,如果你要不改,就推迟答辩,’因为我觉得这是对他们负责。”
殷剑峰直言,“现在很多学生不爱思考,我觉得我们现在这拨人,是出不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样的人,而且恐怕要好几代人。”
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一天,为了论文的研究工作,殷剑峰一直工作到了凌晨四点多。殷剑峰告诉记者,他正在筹备的论文有两篇,一是关于全球化的经济模式的新变化,二是研究人口拐点、刘易斯拐点、储蓄拐点这三个拐点之间的关系。
宝剑锋从磨砺出,实际上,殷剑峰的这种刻苦的精神自他准备考研时甚至在更早以前就已形成。据殷剑峰回忆,1996年他自学准备考研期间,从早到晚都在学习,那时候他穿的毛衣,袖子都磨破了。
从事经济学研究近10年来,殷剑峰的学术成果影响深远,但是数量有限。殷剑峰说:“我每年写一两篇,都是和中国经济相关的,包括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因为我觉得,现在很多人说得多,干得少。”
殷剑峰总是精力充沛,不仅是基于学术论文的思考,他对当前金融的发展也有独到的思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讲起经济时滔滔不绝。殷剑峰认为,未来中国金融体系的模式或许应该更多的向欧洲的模式转变,全能银行主导的模式。
此外,对于保持经济增长问题,殷剑峰表示,中国到2020年前还能维持高速增长,但是,如果新一届领导人,不实质地推动金融改革、经济改革、住房体制、财税体制改革等,中国就没有机会了。他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到2020年,中国的劳动人口占比会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如果到时还是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很危险。”
殷剑峰个人简介
殷剑峰,1969年12月生于安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十二届)和胡绳青年学术奖(第五届),主持和参与了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当局、金融机构和中国社科院赞助设立的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中国著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有专著和译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