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kxr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探究式教学在物理课中的地位和效果越来越突出,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模式,科学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仅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灵感,体验成功的喜悦。沿着这样的学习方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探究过程,通过搜集证据,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自主科学地获得知识与技能。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指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这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利用课本上的典型实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实验重新设计,这是一个比较实用而且非常有意义的方式。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造精神的摇篮。强化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起点。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敢问,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身处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对提出独特新颖的问题的学生应及时鼓励,抓住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重设置问题意识的培养的环节及方法,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置,丰富多样的课堂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通过新知与旧知、新知与生活经验的冲突找到提出问题的结点。
  二、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开发科学探究资源
  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自然科学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是从实验中产生的。”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一种课堂直观教学,它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收集实验资源。这里所说的实验,不局限于物理教材上所列出的实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实验的开发。比如:在复习《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之前,设置探究情境。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思考题作为探究的内容,由学生在课后进行分组讨论研究。题目如下:(1)除了书中的用平行玻璃砖测折射率的方法之外,你还能想到用什么光学元件测玻璃的折射率?具体的原理、方法及光路图是什么样的?(2)如何测液体的折射率?以水为例,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法?具体的光路及操作方法是什么样的?在课堂上请学生将他们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先由学生进行讨论评价,之后我进行总结。有的同学的方法是从做过的物理题演绎而来,有的是根据课堂上讲到的方法演绎而来,这都说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深入的研究。从中足以看出这一节课对他们的启发作用。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了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探究过程,体验了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实践,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今后的科学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添加内容,多做实验。物理实验虽然操作麻烦,但做过之后效果就是不一样。物理课将来就是实验课,在实验进行中会伴随师生共同的灵感火花,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例如,新教材对实验的处理,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如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等。
  3.改编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将其改为分组实验。很多问题,单凭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的,而且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并不积极,要想办法提高参与率,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将认知、实践的担子转移到学生肩上。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最宝贵的品质是从平凡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从表面无关的东西里发现规律。观察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周详的计划,要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观察的细致程度,关键环节、重点、详略都应分配不同的注意力。教师必须做好引导,使学生根据受教学计划和实验目的进行观察。观察过程要井然有序,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以根据方向从左向右、从上而下、从大到小,等等,根据具体实验而定。注意力要专注和分配相结合。在科学探究观察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也需要有良好的分配。没有专注的注意力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观察,同样,没有适当的注意力分配则往往会放过某些重要的细节,使一些重要的发现与自己擦肩而过。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人与人的交往过程,更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如:在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中,组装、调节器材,放球、收球,记录轨迹等都需要学生的分工、合作,学生通过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实验。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识,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尊重他人。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有助于因材施教,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五、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本身是在不断地批判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而批判的基础是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有批判,没有质疑就不会有新的追求、进步,就不会有创新。在当前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最迫切的是要允许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有具备独立个性的学生才能不畏权威,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不迷信地对待科学,通过自己的探索,独立地思考,去判断各种理论观点的真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用心设计问题,营造质疑环境,创建合谐课堂,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充分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进行科学探究。
  总之,实践出真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的潮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一般以教师的提问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课堂提问必须讲究艺术性,教师应重视设问的策略,每一个问题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南。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策略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主题的教学理念逐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这个结构的
摘 要: 本文回顾酸碱理论的发展,系统地介绍了软硬酸碱理论,并从五个方面介绍了HSAB原理在中学化学中应用。  关键词: 软硬酸碱理论 中学化学 应用    一、皮尔逊软硬酸碱理论  人类对于酸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酸碱的概念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其中主要的酸碱理论包括: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以及皮尔逊软硬酸碱理论。
摘 要: 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体验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观念,感悟地理之美,这是地理教师的目标与追求,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和兴趣。  关
摘 要: 本文通过实例,阐述了从新角度复习旧内容、为迁移而教、突出重点来构建高三生物复习高效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三生物课程 复习课 高效课堂    根据教育部门各年级课程设置,高中生物学课程课时安排每个模块均为两个课时。如此,广东绝大多数高中在高二下学期后半学期进入高三生物复习,每周四个课时。要完成全面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三本书,选修两本书的内容,期间还要完成各种测试的试卷讲评,任务非常繁重。
气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气温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考查较为频繁。从近几年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主要考查气温分布及其变化,考生往往因为分析不到位而失分较多。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气温分析方法,希望对学生们解题有所帮助。  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
摘 要: 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在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实现自我发展而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应始终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培养他们的自主参与探究能力,注重课堂上师生之间有效的交往互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化学学习方法得当,教学成绩就能提高,学生就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化学课堂 自主学习 主角    自
什么样的报道记者不出头露面较为好;什么样的报道记者直接出面更有说服力,这都涉及新闻写作中的人称问题。有的同行说得好:人称运用得恰当与否,对新闻写作的成败大有关系。
刚由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这给老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学生学习成绩过早地出现两极分化,英语学科分化问题更为突出,怎样帮助、指导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变厌学为乐学,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从而扭转两极分化的现状,已经成为每一位英语老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提出了符合实际及发展趋势的新型教学模式——同堂复式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特点  同堂复式是指为拓宽空间和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摘 要: 本文从元认知理论着手,针对元认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元认知为研究手段研究中学物理教学,使得物理教师能自觉运用元认知知识提高教学技巧,完善学生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 元认知 中学物理教学 高效率学习 元认知理论    一、元认知理论相关介绍  元认知(met a cognition)是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H·Flavell)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教育的“再创造”,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但是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让学生配合我们来完成“教案剧”,而要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需要的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树立起强烈的资源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