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器具等都在进行着飞速的发展,而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课堂更是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不应只有静态单向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是动态多向的对话交流,因此,生成性便成了现代科学课堂的一大特征。但是,我们的课堂又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如何处理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教学预设就是预先的设定和计划,是课堂的确定性因素,一般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熟知和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总体教学设计的预见和学情的了解等等。教师是预设的主体,充分详细的预设既能保证课堂顺利进行,也能为更有价值的生成提供基础,预设越充分,引发学生的思考也越深刻。
一、教学预设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就科学课堂的教学预设来说,执教者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这节课我要教什么?2.通过这节课,我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提供了怎样的教学情景和实验?4.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什么方法?5.在每个环节里,师生如何互动?因此,这就要求教学预设符合这几个要求:一要统筹全局,紧抓设计主线;二要立足学生学情,以知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三要设计具有弹性,有一定的自由度,为生成留足空间。当然,跟“不预设”一样,“过度预设”也是不合理的。过度预设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看似都在执教者的掌控之中,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列车都在教师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行驶,教师一直强握着方向盘,没有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欣赏沿途的风景,行驶的路线也早已规划好,决不允许把列车开到突然出现的小径上。这样,教师的任务就是一成不变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详尽而缜密地呈现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地发问,小心翼翼地求证,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铺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而对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生的意外无论有无道理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没有生气,“死”的教案限制了“活”的学生,遏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活力,结果必定是沉闷,封闭和僵化的。
二、关于课堂“生成”
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生成,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教学生成往往是在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经过思考后的答案出乎教师的预设,但又在合理拓展范围,这时教师就该抓住机会,细细剖析和引导。
例如,在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探究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我的预设是学生经过四人小组讨论至少能得出的实验方案是让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瓶子中加水,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甚至有的小组还能更加详细的讨论出加入水之后要马上密封瓶子,而且瓶子要选软的塑料瓶,不能选玻璃瓶。结果请同学来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时,一个小组给我的答案是:先在烧杯中加一定量的水,记下水面刻度,然后把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如果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则水面刻度不变,如果不能溶于水,则因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会停留在空气和水面之间。以上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在他一说出烧杯二字时我心中就知道他的回答肯定不是我预设的,那么我不能放掉这个能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找出方案漏洞的机会,同时,我也不能马上就说这位同学是错误的,这样既没有给其他同学思考是时间,又打击了这位回答问题的学生的信心。其实,在这位同学表述完之后,已经有很多同学在底下小声的提出了质疑,于是,我极力表扬了这位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好让其他同学知道,课堂上回答有错误也没关系,只要你肯回答,同時也顺势很自然的询问其他同学这方案可行吗?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时,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大家分析出这个方案里不管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你看到的水面的刻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而且二氧化碳没有颜色,你也不会看到它介于空气和水面之间,自然而然这个方案就被否定了。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导,既然即便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溶于水后这水溶液的体积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那我们就得找溶于水后其他明显的变化,马上,有同学回答说压强会变小,前提条件得是在密闭容器中溶于水,很快同学们就能想到不能用烧杯,应换成有瓶盖的瓶子。这时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压强在变小,肉眼能看出来吗?不能,那就得再次转化为其他更明显也能肉眼观察到的现象,同学们马上想到瓶子要用塑料瓶,瓶内压强变小后,瓶子就会变扁。
从以上这个课堂案例中,我更加体会到了生成保留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任何教学设计与策略,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中都可能会调整、重组,甚至完全改变,预设的方案仅仅是种选择而己。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根据实际课堂情况灵活选择,甚至摈弃之前的教学预设。教学预设能保证课堂顺利进行,教学生成又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如果不能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这就造成了预设和生成的矛盾。
三、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精心编写每一个课时教案。二,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适当的删减或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既符合实际又不好高骛远。三,当预设的目标在实施中有一定障碍和难度时,不要去追求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和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要以达到学生的水平和掌握为准。四,当课堂目标的生成只有少数学生达到时,有必要重新调整课堂预设目标,要以绝大多数掌握为标准,这要求教师要能准确把控。五,当课堂目标不高,学生轻松达到时,教师可做适当的拔高和延伸,保证“差生吃饱,优生吃好”。
预设与生成并不是水火不容互相排斥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由此,教师应当把课堂看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平衡的多元发展过程,多份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份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份发展。要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教学预设就是预先的设定和计划,是课堂的确定性因素,一般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熟知和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总体教学设计的预见和学情的了解等等。教师是预设的主体,充分详细的预设既能保证课堂顺利进行,也能为更有价值的生成提供基础,预设越充分,引发学生的思考也越深刻。
一、教学预设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就科学课堂的教学预设来说,执教者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这节课我要教什么?2.通过这节课,我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提供了怎样的教学情景和实验?4.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什么方法?5.在每个环节里,师生如何互动?因此,这就要求教学预设符合这几个要求:一要统筹全局,紧抓设计主线;二要立足学生学情,以知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三要设计具有弹性,有一定的自由度,为生成留足空间。当然,跟“不预设”一样,“过度预设”也是不合理的。过度预设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看似都在执教者的掌控之中,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列车都在教师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行驶,教师一直强握着方向盘,没有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欣赏沿途的风景,行驶的路线也早已规划好,决不允许把列车开到突然出现的小径上。这样,教师的任务就是一成不变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详尽而缜密地呈现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地发问,小心翼翼地求证,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铺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而对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生的意外无论有无道理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没有生气,“死”的教案限制了“活”的学生,遏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活力,结果必定是沉闷,封闭和僵化的。
二、关于课堂“生成”
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生成,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教学生成往往是在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经过思考后的答案出乎教师的预设,但又在合理拓展范围,这时教师就该抓住机会,细细剖析和引导。
例如,在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探究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我的预设是学生经过四人小组讨论至少能得出的实验方案是让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瓶子中加水,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甚至有的小组还能更加详细的讨论出加入水之后要马上密封瓶子,而且瓶子要选软的塑料瓶,不能选玻璃瓶。结果请同学来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时,一个小组给我的答案是:先在烧杯中加一定量的水,记下水面刻度,然后把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如果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则水面刻度不变,如果不能溶于水,则因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会停留在空气和水面之间。以上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在他一说出烧杯二字时我心中就知道他的回答肯定不是我预设的,那么我不能放掉这个能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找出方案漏洞的机会,同时,我也不能马上就说这位同学是错误的,这样既没有给其他同学思考是时间,又打击了这位回答问题的学生的信心。其实,在这位同学表述完之后,已经有很多同学在底下小声的提出了质疑,于是,我极力表扬了这位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好让其他同学知道,课堂上回答有错误也没关系,只要你肯回答,同時也顺势很自然的询问其他同学这方案可行吗?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时,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大家分析出这个方案里不管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你看到的水面的刻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而且二氧化碳没有颜色,你也不会看到它介于空气和水面之间,自然而然这个方案就被否定了。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导,既然即便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溶于水后这水溶液的体积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那我们就得找溶于水后其他明显的变化,马上,有同学回答说压强会变小,前提条件得是在密闭容器中溶于水,很快同学们就能想到不能用烧杯,应换成有瓶盖的瓶子。这时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压强在变小,肉眼能看出来吗?不能,那就得再次转化为其他更明显也能肉眼观察到的现象,同学们马上想到瓶子要用塑料瓶,瓶内压强变小后,瓶子就会变扁。
从以上这个课堂案例中,我更加体会到了生成保留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任何教学设计与策略,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中都可能会调整、重组,甚至完全改变,预设的方案仅仅是种选择而己。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根据实际课堂情况灵活选择,甚至摈弃之前的教学预设。教学预设能保证课堂顺利进行,教学生成又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如果不能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这就造成了预设和生成的矛盾。
三、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精心编写每一个课时教案。二,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适当的删减或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既符合实际又不好高骛远。三,当预设的目标在实施中有一定障碍和难度时,不要去追求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和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要以达到学生的水平和掌握为准。四,当课堂目标的生成只有少数学生达到时,有必要重新调整课堂预设目标,要以绝大多数掌握为标准,这要求教师要能准确把控。五,当课堂目标不高,学生轻松达到时,教师可做适当的拔高和延伸,保证“差生吃饱,优生吃好”。
预设与生成并不是水火不容互相排斥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由此,教师应当把课堂看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平衡的多元发展过程,多份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份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份发展。要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