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野、火山、帐篷和图腾,在电脑屏幕上交织出一个远离文明的世界。一位“古生物研究者”挪动鼠标,点击屏幕正中央的“化石点”,紧张的“野外勘探”随即展开。几小时后,“勘探”工作宣告结束,“古生物研究者”又从“工具栏”里选出铁铲和丁字镐,开始“挖掘”已经在地下掩埋了数千万年的古生物化石。当指示“挖掘进度”的倒计时跳到零点,“古生物研究者”连忙点击“皮套克”的图标,用石膏绷带包装好这件珍贵的标本。转瞬之间,“化石”已经运回了“研究所仓库”。这项“惊人的发现”,也出现在“古生物研究者”个人主页的“新鲜事”里,供网友们品评……
这一段与“开心网”上的“农场”游戏有几分相似的场景,就出自全国优秀科普网站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今年12月开通的SNS青少频道“科学家园”中的互动游戏《化石猎人》。这个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依托各科研院所优秀科技资源建设的新型科普网站,一改传统科普宣传自上而下灌输知识的形式。它以酷似“开心网”、“人人网”等SNS交友网站的形式,通过有趣的科普游戏,让科技工作者和爱好科学知识的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充分互动。
“我们发现,公众很容易从各种媒体得到科学知识。但是对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乃至对科学精神的体会,却不能通过单向的灌输来完成,而需要建立一种让科学家和公众充分互动的机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网络科普教育中心主任肖云告诉记者,“我们希望公众能通过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逐渐拥有科学思想,并养成科学精神。因此,我们需要‘打开’科研院所的大门,让公众近距离观察科研过程,甚至为他们建立起‘上手’体验的途径。而SNS交友网站的运作模式,使这种体验成为可能。”
肖云介绍说,编写《化石猎人》使用的技术虽然与那些“农场”游戏类似,但在这个游戏简单的界面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古生物学知识。举例而言,古生物学家在野外挖掘化石的时候,要根据化石埋藏状况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工具。埋在沙中的化石只需清理上面的沙子即可挖出;但如果化石被坚硬的岩石所包裹,就必须借助风镐等工具方可挖掘。而这些古生物化石在挖掘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在《化石猎人》里均有所体现。
事实上,让公众通过网络体验科研过程的互动程序,在中国科学院并非仅此一例。
国家天文台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天文观测网络,下辖的天文台分布于兴隆、长春和乌鲁木齐等地。同样是在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上,由国家天文台设计开发的互动应用《公众天文台》,就为普通天文爱好者创造了体验这些望远镜的机会。天文爱好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向网站提交相应的观测计划,这些申请一经专业人士审批通过,申请人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通过个人电脑远程控制专业级别的望远镜进行观测。此后,这名申请人还可以写一份观测报告发到网上,与其他天文爱好者和天文学家交流。
“普通公众仅用键盘和鼠标,就能‘零距离’接触专业科学家的工作,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岩激动地对记者说,“在很多人看来,科学家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一群人。他们在与世隔绝的实验室里,做着和社会生活相去甚远的研究。但是,如果一个从未接触过科研工作的人能坐上原本属于科学家的工作台,他就会发现‘科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这种难忘的经历,不仅会提高一个人的科学素质,还能让他建立起对科学的热情,并保持终生。”
这一段与“开心网”上的“农场”游戏有几分相似的场景,就出自全国优秀科普网站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今年12月开通的SNS青少频道“科学家园”中的互动游戏《化石猎人》。这个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依托各科研院所优秀科技资源建设的新型科普网站,一改传统科普宣传自上而下灌输知识的形式。它以酷似“开心网”、“人人网”等SNS交友网站的形式,通过有趣的科普游戏,让科技工作者和爱好科学知识的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充分互动。
“我们发现,公众很容易从各种媒体得到科学知识。但是对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乃至对科学精神的体会,却不能通过单向的灌输来完成,而需要建立一种让科学家和公众充分互动的机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网络科普教育中心主任肖云告诉记者,“我们希望公众能通过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逐渐拥有科学思想,并养成科学精神。因此,我们需要‘打开’科研院所的大门,让公众近距离观察科研过程,甚至为他们建立起‘上手’体验的途径。而SNS交友网站的运作模式,使这种体验成为可能。”
肖云介绍说,编写《化石猎人》使用的技术虽然与那些“农场”游戏类似,但在这个游戏简单的界面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古生物学知识。举例而言,古生物学家在野外挖掘化石的时候,要根据化石埋藏状况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工具。埋在沙中的化石只需清理上面的沙子即可挖出;但如果化石被坚硬的岩石所包裹,就必须借助风镐等工具方可挖掘。而这些古生物化石在挖掘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在《化石猎人》里均有所体现。
事实上,让公众通过网络体验科研过程的互动程序,在中国科学院并非仅此一例。
国家天文台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天文观测网络,下辖的天文台分布于兴隆、长春和乌鲁木齐等地。同样是在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上,由国家天文台设计开发的互动应用《公众天文台》,就为普通天文爱好者创造了体验这些望远镜的机会。天文爱好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向网站提交相应的观测计划,这些申请一经专业人士审批通过,申请人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通过个人电脑远程控制专业级别的望远镜进行观测。此后,这名申请人还可以写一份观测报告发到网上,与其他天文爱好者和天文学家交流。
“普通公众仅用键盘和鼠标,就能‘零距离’接触专业科学家的工作,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岩激动地对记者说,“在很多人看来,科学家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一群人。他们在与世隔绝的实验室里,做着和社会生活相去甚远的研究。但是,如果一个从未接触过科研工作的人能坐上原本属于科学家的工作台,他就会发现‘科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这种难忘的经历,不仅会提高一个人的科学素质,还能让他建立起对科学的热情,并保持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