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的困惑与追思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0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师型是职业教育教师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标签性词汇,不仅出现在行政文件中,也是相关学术研究的持续热点。基于早期文献、高被引研究成果、有关标准的研究文章等典型文献的研究表明,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并未解决双师型的固有纠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体教师应在双师素质上作出更多努力,职业教育教师应更多地从群体意义上加强双师结构的要求,兼职教师的引进和使用需要更多的制度供给。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困惑;追思;典型文献
  作者简介:陆俊杰,男,中原工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比较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2-0024-05
  “双师型”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标签,对此,行政文件有大量规定,学者也有大量研究,也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教师在思考自身专业发展时的重要方向。但是,相关规定和研究并未完全解决职教师资队伍发展中的问题,双师型本身也存在着不少争议。
  一、典型文献基本情况及研究发现
  本文所指典型文章是指三类文章:(1)有关双师型教师的早期发表的文章(见表1),这类文章显示了双师型教师提出之初的基本思路和初衷;(2)高被引文章,本文选取被引100次以上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共7篇;(3)有关双师型教师标准研究的文章,旨在探索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关于双师型教师标准的不懈努力,找寻标准之路。
  (一)早期文献及研究发现(见表1)
  表1 早期典型文献[1-3]
  序号时间文献名及作者典型观点
  11991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王义澄)(1)要建设一支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理论密切结合实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双师型即教师加工程师型。
  (3)学生毕业后要能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职业技能,教师当然首先应该更好地具备这些能力。
  21994建立与完善高工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考评办法(刘训良)(1)双师型教师应该既是讲师、教授,同对还应是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
  (2)双师型教师应是高工专的师资特色。
  (3)双师型教师考评重点是对那些已获得讲师职称并经历过一定时间工程实践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师素质的考评。
  31996突出电力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陈幸福)(1)双师型教师应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工作又能进行实际操作技能教学指导的全能型教师队伍。
  (2)双师型教师与一体化教师基本同义。
  (3)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原则应以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锻炼提高为主,其它形式和途径的培养为辅。重点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锻炼。
  注:本表所列典型观点并未概括相关文章的全部内容,只是截取其较为关键的观点,下同
  由早期文献可以看出,学者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定义,将双师型作为高工专教育教师的特色看待,并阐述了提高现有教师水平的基本培养思路。之后有关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基本上延续了早期学者的相关结论,并进行了“规范性”拓展。也就是说,其后的研究是在拓展、细化早期研究结论基础上的发展性研究。
  (二)高被引文献(见表2)
  表2 高被引文献[4-10]
  序号时间文献名及作者典型观点
  12002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姚贵平)(1)对比分析了技师和双师型教师的不同。
  (2)“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操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
  22002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卢双盈)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越来越不可能由一个既懂理论又懂实际的“双师型”教师个体来完成,而要由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有完整育人功能的师资集体共同完成。
  32004我国职业教育_双师型_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张社字)(1)目前我国规定的“双师型”教师标准过于笼,缺少操作性和严肃性。
  (2)要真正建设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从完善标准与认证制度入手,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所在。
  42005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贺应根)在当前条件下应当怎样明确界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其认定标准是什么,怎样确定其培养目标与培养途径,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52005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唐林伟)(1)由于对“双师型”内涵把握的不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职业师范院校及研究者制定或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标准。
  (2)有学者对职校教师提出了“三师型”要求,即不仅要当好教师,还要成为工程师、培训师。有学者提出的“三师型”教师为“人师”、“经师”与“技师”。目前,又有学者提出了“四师型”教师类型,即匠师、艺师、儒师和哲师。不论以上两种提法是否科学,都反映了职业教育实践对“双师型”教师变革的一种期待。
  62006“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陶书中)中高等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技能型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72006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黄斌)(1)双师型”教师绝非仅指“双证书”教师。
  (2)放眼未来,“双师型”教师还不是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所强调的“双”。“双师型”教师也只是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的必然产物。   从高被引文章的基本属性和主要观点来看,高被引文献呈现以下六个特点:(1)被引百次以上的文献均发表于近10年前,充分证明了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热点问题,持续被学界所关注。(2)文章作者主要是职教师资培养单位和权威专家,文献观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3)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尽管“双证”说具有一定认可度,但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代表学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外延和标准的反思与探索。(4)学者较为一致地认为,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是一个难题。而标准的缺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上的矛盾与不协调。(5)对于双师型教师究竟意味着单个教师的完善与成长,还是指教师群体在结构与素质上的协同与重建,学者们观点并不一致。其中,更多学者较为倾向于单个教师成长,并为此目标达成提出了自已的观点。(6)关于双师型教师是否是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终极目标,已经有学者提出了“过渡”的观点,代表了相关反思在角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三)关于标准的部分研究成果(见表3)
  表3 有关标准研究的部分典型文献[11-14]
  序号时间文献名及作者典型观点
  12006“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体系初探(黄斌)“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标准;二是按专业划分的工科技术应用型和管理服务型标准;三是按职称体系划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标准。
  22007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研究(曹子英)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至今尚未制定,本文对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予以探讨。
  32014“双师型”素质教师标准探析(李建民)既往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比较宏观,较为宽泛。但是,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各专业的教师专业标准目前没有界定,对“双师型”教师定量的资格标准仍然是空白。
  42015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研究(邢赛鹏)(1)依据“双师型”教师素质冰山模型,显性特征指标主要考察的是资格要求,包括学历证书、职称证书、技能证书、工作经历和培训经历等。“资格要求”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没有达到要求的教师也就失去了申请“双师型”教师评定的资格。教师可以依据自身情况,申请对应等级的“双师型”评定。
  (2)隐性特征指标主要考察理论教学水平、实践教学水平和应用研究能力等,在评价时要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分类管理。
  有关标准的研究成果较多,反映出学界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认可,但也体现出对其操作难题的反思:(1)从文献发表时间上看,从2002年到2015,关于标准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本文只选取了较远和较近的两端文献作为分析样本。近10年的跨度表明,双师型的认定标准是一个难点。(2)提出双师型教师标准体系包括基本标准、基于专业的划分和等级标准具有一定创新性,但遗憾的是,此种创新性观点并未被学界广泛认同,学术研究和行政文件规定依然主要是沿着力图构建一个统一标准来行进的,这种简化的思维或许是标准迟迟未能达成广泛认同的内在根基。(3)双师型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逐渐泛化为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一般性要求,但直到2014年,李建民还认为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界定”“仍然是空白”,也进一步从一个侧面了反映了我国双师型教师研究与实践的矛盾。(4)相关的反思或许提醒理论者和实践者一个问题,职业教育教师本来就有类型、等级的区别,我们在这之前加一个标签——双师型,可能并未能促进使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关于典型文献研究成果的讨论与反思
  从上述各类典型文献可以看出,有关双师型教师的研究既充分证明了双师型这一概念的生命力,也凸显了问题的存在。下面从两个角度作以分析。
  (一)典型文献研究的基本特点
  典型文献揭示了双师型建设的基本意义,对其内涵进行了广泛拓展,认定标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反复彰明了双师型要求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职校教师在双师型的指引下不断发展,涌现出大量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教师,促进了个人成长;二是促进了职教教师师资队伍的发展,对于彰显职教教师的特点具有积极意义;三是双师型教师从20世纪90年代写入文件开始至今仍是有关职业教育文件的重要关键词,也足见国家对这一概念引领作用的依赖。
  其次,内涵逐渐增多。这一点诸多文献都进行了阐述,不再赘述,只扼要说明。行政、学者、一线教师等对何谓双师型教师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使双师型这一概念的内涵日渐丰富,也逐渐更为具体,如双证说、双素质说、一体化说,等等。
  最后,标准趋向多样化,标准问题也是双师型教师相关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此,行政文件有说明,专家学者有观点,一线教师有看法,有作者将之称为专家标准、行政标准、专业标准等。无论哪种说明,都表明各方面对标准的不懈探索。这种探索激情既来自于行政的需要,也来自于对双师型教师标准的重视,彰显了各界想利用好这个概念,促进职教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的迫切愿望。
  (二)对仍存问题的思考
  文献研究表明,尽管双师型提出至少有25年之久,但争议和问题尤在。其实,这一点无需过多解释,只从概念内涵和标准分为行政、学者和教师等角度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一个概念提出至少25年后,这种区分仍然没有合流,本身便说明这一概念的复杂性。这种复杂不仅表现为理论上的复杂,更主要原因是实践上的操作难题。双师型教师一经提出,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很快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持续近30年,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双师型的生命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之所以无法达成共识,也足见其间存在的逻辑和实践困境。
  首先,内在纠结。对于职教教师能否成为双师型教师,是难是易,各界的分析和研究都清晰表明一点:如果标准不严,不少教师可以达到。这也是为何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在提及师资队伍发展时都宣称自己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60%甚至更高;如果标准较严,尤其是从双师型应然内涵的角度出发进行严格要求,我们又会发现不少已经被界定为双师型教师的人可能远远达不到双师型的标准。这也是也有学者呼吁双师型教师不必限于讲师以上,教授以上,也可以有更多评价标准的原因所在。   其难点还有一点,即一万小时。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合格和熟练的教师,单从教师岗位上讲需要1万小时,需要5年,甚至10年。而成为一个专业人士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这种硬性条件如何实现和协调,着实是个问题。
  其次,职业类型的差异与个人特质。心理学研究证明,不同气质类型和性格类型的人在职业选择上是不同的,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做好一件工作。不难理解的是,教师是一个职业类型,而其他各专业技术岗位也是各自的职业类型。而双师型教师追求的是合二为一,这种努力当然就会带来纠结与困境。当然,对于构建双师结构的职教教师队伍和促进教师个体成为双师素质的人(而不是硬性的双师型)也一度被人提及,但始终没有成为一个显性话题,很快被淹没在双师型个体这种宏大声音里。
  最后,学校培育的天然缺陷。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界的共识是,基于学校培养的模式不利于双师型的培养。但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事实上,这一问题依然严重存在,不论是来自于普通高校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还是职教师资培养单位培养的职教师资,均存在这一问题。甚至可以说,基于职业学校既有教师的在岗培育也会受到教育时间长短、在企业实践的专业切入深度等问题的天花板效应,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兼职队伍建设的难点在于人事制度,但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很快的,需要更多制度供给。
  三、追思:双师型走向何方
  双师型教师的提法是否完整概括或者说较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长期以来存在的争议与讨论是否会走向清晰,这仍然是议而未决的问题。双师型如何突破,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一)是否需要改名或取消
  既然双师型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诸多争议和讨论,一个最简单的处理办法是取消这一概念。也有一些论据可以支撑这一思路,比如,国外也并未对职业教育教师作出一个标签化说明,我国中小学、高等院校教师也没有标签化的词汇用来概括。显然,我们不能说没有标签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就是失败的,或者教师整体素质是不高的。
  当然,从目前情况看,双师型这一提法或许不会从职教教师这一论域中淡出。一个基本论据是,目前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替换他。在双师型教师相关研究中,有一些学者提出了鲜明观点,比如,认为这种提法没有揭示出职教教师的本质特征,也有学者提出三师型、四师型的提法,继而有学者提出这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但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不但没有淡化双师型,而且有日益强化的倾向。
  这里其实有一个逻辑问题,就是各界似乎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需要一个标签,否则,无法显示其特殊性。或许这与近些来年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而不是一种层次来看待的基本思想相一致。既然需要从层次说上挣脱出来,再不用一个标签化的词汇来界定其特殊性,可能更不利于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
  总之,改名或取消确实是个难题,但并不意味放弃对双师型概念包含的纠结与困境的思考与探索。
  (二)双师型建设的思路究竟如何
  即便以双师型这一概念将长期存在为一个前提来讨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也存在一个问题:双师型究竟强调个体,还是群体;是一种外显标准,还是内在素质;应该在结构上做出哪些探索。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职成教司原司长黄尧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中也指出:“学校可按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招聘社会上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来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增加‘双师型’比例。”[15]也有其他学者提出过类似观点。这至少可以表明,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存在结构问题的。
  笔者认为,强调个体,强调双师素质而不过度执着于双师型,强调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在结构上实现理论性教师与实践性教师的协同可能更为现实。因为强调个体的思路始终无法使个体教师走出左右开弓的难题,也无法让职业学校走出造假的怪圈。而追求结构和素质则可以让教师更关注于教学、学校更提高对从企业界产业界引进人才的探索。这可能既是最大限度利用双师型这一概念的积极意义,又最大限度地降低在争议上过多纠缠的出路之一。
  (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逻辑上看,提双师型教师,是为了增强职业学校教师的特性,促进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但双师型是不是正确引导了这一指向,值得讨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可能是知识与技能类型的目标对象不同。就拿中小学的语文、数学为例,不少特级教师要想在这种教师岗位上做到炉火纯青,寓知识教育与人格涵育于一体,均需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摸爬滚打。而中小学并未对相关教师提出既是教师又是作家或者数学家的要求。
  职业教育教师或许不是更多地努力成为技能的高超实践者,而应更多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而努力。成为教练者需要了解基本动作要领,但更为关键是具有高超的领悟力、并发挥运动员本身的内在潜能,结合各自特点制定训练方案,而这何尝不需要十年或几十年的锤炼?
  当然,必须清晰说明的是,笔者对相关争议性讨论进行探索性解决,并不是抹杀这一概念在引领职业教育教师成长中的功绩,而是尝试性地分析职业教育教师究竟所谓,应该何为,这与诸多研究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王义澄.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1(2):49-50,53.
  [2]刘训良.建立与完善高工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考评办法[J].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学报,1994(4):50-51.
  [3]陈幸福.突出电力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J].中国电力教育,1996(2):80-83.
  [4]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40-43.
  [5]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30-31.
  [6]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7]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80-81.
  [8]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30-33.
  [9]贺应根,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5(13):55-57.
  [10]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Z1):116-118.
  [11]黄斌,毛青松.“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0):41-42.
  [12]曹子英,孙培松.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2):117-118.
  [13]李建民,等.“双师型”素质教师标准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3):330-333.
  [14]邢赛鹏,等.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4):45-48.
  [1]黄尧.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J].职教论坛,2000,10:8-12.
  [15]黄尧.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J].职教论坛,2000(10):8-12.
  [责任编辑 曹 稳]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大学生自主创业逐渐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大学生创业比率低和成功率低却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三方四地五段”创业教育模式,实现了创业教育的阶段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使政府、高校和企业在大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提供创业扶持和引导,最终能够协同推进高职大学生创业,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比率和成功
期刊
摘要:以基于工作室的杰出人才培养为案例,阐述了特长生工作室作为人才培养平台,可以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自然对接,将企业机制引入杰出人才培养,将教师的科研与学生的学习相融合,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互渗透,最后给出了杰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案例和运行实施机制。  关键词:教学过程;生产过程;企业机制;工作室;特长生  作者简介:聂章龙,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
期刊
摘 要:新西兰理工学院是新西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位是:主要从事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就业与工作技能;从事应用性研究并支持职业(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技术转移;帮助那些成人学习者或持有较低资格证书的学习者进入更高的学习层次。其对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的启示在于: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认知不必囿于“姓普还是姓职”的属性争论中;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关键在于专业建设和课程
期刊
摘 要:培养本土的、具备过硬专业素养与较强外语交流能力的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在高职高专的专业课程中进行校企合作双语教育改革,依据职业岗位群能力主线,引入经典控制理论的负反馈原理,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国际培养目标、构建双语课程体系及单元体系。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对培养目标的把握、双语使用比例和师资培训三个关键问题,应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教学条件的实际采取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职;机制专业;双语教育改
期刊
摘 要: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校利用其特有的资源,为地方和国家的公众利益而开展的实践活动。被广泛接受的社会服务工作与高校人才培训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并列,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在推动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示范,创新研究会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为广东省其他高职院校、乃至全国高校,提供一个系统、全面、操作性强的专业服务模式。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创新高职院校教师考评体系是重要方法。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并从诸多方面影响着职业院校的发展。依托企业办学,创新通常架构下的高职院校考评体系,通过考评理念更新、转变考评目标、深化教师考评四维度、力促考评方法更合理等措施是有效途径。  关键词:企业办学;高职教师;考评体系;思考与实践  作者简介:宋士福,男,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
摘 要:调研发现,虽然高职化工类专业师生及用人单位,对学生技能竞赛与职业素质关系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都充分认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及专业技能竞赛对提升职业素质的重要意义。正因如此,应积极探索技能竞赛与职业素质的贯通渠道,推进专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机结合,将专业技能竞赛纳入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月活动,并借鉴专业技能竞赛改进学业评价。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期刊
摘 要:微创业是一种新型的创业模式,具有成本小、见效快、时间灵活等特点,成为很多大学生尝试创业的首选。课题组通过对江苏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五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微创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从三个方面创建多位一体的高职学生微创业模式,即构建微创业实践体系,提升微创业项目的运行质量;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强化高职学生微创业素质;构建政策支持体系,优化高职学生微创业环境。  关键词:高职学生; 微创业模式;常州高职
期刊
摘 要:如要帮助学生实现从机械经验到系统知识的跨越,从静态文本到立体知识的建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中探索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以知识内在逻辑组织内容的职业教育学科课程中如何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持续的研究性学习,是困扰教师的难题。基于此,以机电类专业“液压传动”为例,探索职业教育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及其学习评价的建构。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研究性学习;学习评价;机电类专业  基金项目:2015
期刊
摘要:以“机械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为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程的内容特点,以数控大赛为引领,结合企业需求,将大赛的知识点、创新意识、训练过程、团队精神引入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了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CAD/CAM;教学改革;数控大赛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大赛引领下高职CAD/CAM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