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们的“老杨”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teryea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过去了,但我总是会想起小学时候的班主任“老杨”。他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时隔多年,地隔两界,他却总在不经意间,细细地触动我心灵深处某个柔软的角落。
  老杨其实并不老,当时20多岁的样子,在城里读完高中,考不上师范学校,就回到我们湘西的村小代课,做我们的班主任。其他老师都叫他“小杨”,我们这帮顽皮的孩子也跟着叫他“小杨”。直到有一天,杨老师笑眯眯地跟我们说:“你们不能叫我‘小杨’,会折寿的,该叫我‘老杨’。”于是,我们就开始叫他“老杨”。老杨的到来,给山多地贫的乡弯子里带来了一阵清新的气息,城里的气息,甚至是某种说不清的气息。而这种气息,悄悄地在孩子们心中落下种子,期许着生根、发芽。就像我们有时觉得一个姑娘美,却说不清她具体哪儿好看,就会说她气质好。
  老杨脸上总是细细地挂着笑。老杨多才,多艺。我们都不知道他从哪儿学来的那么多,都是我们从没有见过,从没有听过,甚至想都没法想到的。
  他会画画,画人物,惟妙惟肖。他常让我们这帮孩子,坐在他的画架前画我们。老杨要求我们坐在画架前不许动,也不能讲话,不能笑,要像雕像一样,有点难受。但能给老杨做模特,是件很好玩的事,也是我们可以炫耀的一种资本。孩子们一看到他摆好画架,就会在画架前挤来推去,抢着这份“福利”。老杨在快收尾的时候,会喃喃地安慰和鼓励:“别动啊,别动,快好了,就好了,就好了。”画好了,老杨就会把画给我们看,然后仔细地收好。有时也会一时高兴,随手就送给了这个孩子,会让人高兴得要死。拿回村里去炫耀,说这是老师给画的。老杨还带我们去教室下面的溪滩上,画溪流后面的大山,线条很美,很有立体感,好像把大山搬到了纸上。
  老杨还会雕刻,刻了笑脸,印在我们的书本和作业里。教室右后一扇门进去,就是老杨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卧室,屋子里堆着各种形状古怪的木根。他雕刻了一具裸女身,被我们发现了,被我们笑话,他就很快收好了。他平时也会刻一些小动物,猫啊狗啊什么的,刻好了送给我们,我们欢喜得不得了。我们有时要求他刻个什么样的小动物,他也会很听话地刻成什么样,倒像个小孩子。
  老杨还会吹笛子、吹口琴,坐在床头悠悠地吹出来。我们听到了,就会停止大闹,三三两两地围进去,挤过去靠近了听,有时还好奇地摸摸笛子的眼儿。他也不烦,只是不许我们吵,吹完了还问我们好不好听,还要不要听。我们就这样仰着头,安静地听,似乎也飞到了另一个别样的世界。有几个孩子也想试着吹一下,他就把笛子上的口水用毛巾擦擦递过来。但孩子们憋足了气,涨红了脸,也吹不出好听的声音来,大家笑作一团。
  老杨教我们语文,我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只有老杨用普通话给我们讲课,他声音很好听,有着清脆的磁性,读起课文来就像电视里的播音员,我们会不自觉地就被带进了课文,沉浸在美丽的春色里,沉浸在感人的故事里,沉浸在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老杨鼓励孩子们讨论,分析故事里的人物性格,思考文章的思想。这是以前语文课上从未有过的,孩子们热情十足,讨论得很欢,叽叽喳喳。老杨就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蹲下身子听我们讨论,还会加入到我们的讨论中来,或作深思状一言不发,或点头称赞。老杨也会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和课文里的故事揉在一起,娓娓道来,让我们觉得,课文里的故事,多么像自己的故事啊。就这样,我们慢慢地觉得,语文不只是识字、认字,原来语文还是有味道的,有着独特的语文味。
  老杨教我们语文这一年,我们刚开始学习写作文,之前一直都是认字、组词,一段话都没有写过。记得老杨第一次让我们写作文,我们搜肠刮肚也想不出。老杨就指着窗外的老樟树说:“你们就写这棵樟树吧,先仔细观察它,把你看到的写下来就行了。”老杨放我们出去看樟树,他也仰头看,有时问问我们看到些什么。第二天,我们的作文发下来了。我至今仍记得,我的作文得了鲜红的“98”分,作文后面还有一个大大的“优”。我在作文里写:“樟树很大,我和三四个小朋友都抱不过来。樟树的叶子很亮,一阵风吹来,叶子就整齐地翻过来,像鱼鳞一样闪闪发光。”老杨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读了一遍,还大大地夸奖了我。也就是因为这一次夸奖,我从此喜欢上了写作文,喜欢找书来读,田头脏兮兮的报纸片儿,我都会捡过来。老杨把我领入了多彩的语文世界,领上了阅读之路,把我带到了山外更大的世界。
  然而,命运却没有垂怜这么一个好老师。老杨突然没有来给我们上课,他被查出患了严重的肝炎,一时传得沸沸扬扬,村民们只知道肝炎会传染,恐慌之极。学校给我们停了课,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体检。后来我们有了一个新的代课老师,他把老杨用过的课本、粉笔都扔掉了。孩子们看到碎在溪边的粉笔,心也一点一点地碎开来。我们很想念老杨。老杨还来过一次,戴着墨镜,据说老杨的眼睛已经发黄。我们喊着追过去,老杨却只在远处招招手,就踩上了自行车,回头朝我们挥手再见,乌黑的墨镜下挂着熟悉的温暖的笑容。孩子们看了都想哭,终究有几个女生大声地哭了出来。
  老杨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不复返静谧的校园,不复返樟树下临溪的小教室,不复返我们的遥望。回想当时学校里的老师,都种着地,很多老师让我们自习,自己或挑粪种地去了,或开拖拉机拉货去了,或打牌去了。感谢老杨,真正地做着老师,开启了我的阅读之路,才会有了我之后的求知之路。
  时光荏苒,一晃二十余载,如今我已大学毕业,立身讲台。感谢老杨,伴我一年,我却受益终身。此时此刻,追忆老杨,百感交集,无以再表。只愿老杨,九泉之下,含笑颔首。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圣诞节前夕,教室里弥漫起一种节日气氛。常见学生们拿着气球或是礼物、卡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对于学习,孩子们也有点心猿意马了。“毕业班的学生们该一门心思学习才对!”虽上有禁令,但学生们“下有对策”,送礼物由地上转入地下,依然在悄悄进行。  “今天课间操趁学生做操时间,班主任各自去班里搜一搜礼物,一旦发现,马上没收。”级部主任再次下达命令。于是,不多会儿,我便提着两袋包装精美的“平安果”回到了办公室。
期刊
现在,学生通常把班主任老师称为“老板”“老班”,可见其影响之大,正因如此,班主任也是其他任课老师管理学生的“靠山”。然而,教学工作繁忙琐碎,谁都难免百密一疏,班主任也不例外,作为语文老师,我就经常利用日记、随笔、作文等便利条件给班主任“助阵”,因而被学生封为他们的副班主任,从教二十年,倒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姑且称为语文老师的副班主任心经吧。  好事情坏事情  文章是心灵的外化,批阅随笔让语文老师
期刊
“老师,现在我们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周五晚上了。”浩天对我说。我对她眨眨眼睛,笑着说:“我也是!”这一时间是我们的“才子箱”开奖的日子。  说起我们班的“才子箱”,就不得不说到我在《教师博览》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是《西方教师如何奖励学生》。文章中详细地介绍了西方的教师是如何奖励学生的,其中有一条让我大受启发。那就是每周老师都努力“当场抓住”表现好或做好事的学生,让被“抓住”的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和
期刊
“手机控”,这是信息化时代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一种诱惑,也是班主任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学生的一生要面临林林总总的新生事物,教育学生排斥它们绝不是教育。真正的教育应在于引导学生在勇敢地面对新生事物中加深认识,从而正确使用新生事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并以此为契机,唤醒生命中的自觉意识,这才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每接手一届新生,我都会举办一场辩论会,给学生戴上一个神奇手环,与
期刊
活动背景  在亲子沟通中,孩子“以为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了”的想法与“很多地方还需要依赖父母”的现状往往产生冲突,导致孩子以“对抗父母”的形式来体现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  所以,我设计了以体验为主的室外主题拓展活动。在这里,父母蒙上了眼睛,变成了亲子关系中的“弱者”,换位思考得以实现。  活动准备  组建“障碍行程”,包括:桌椅形成的“崎岖道路”障碍;绳网;以及楼梯。根据人数不同,准备一定
期刊
活动形式  投射内心、游戏互动、分享领悟  活动准备  位置表格、教学PPT、背景音乐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许多“面”;理解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是多元的、发展的,是可以出彩的。  2.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位置,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认识自我。  3.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认识到自我是多样的、可变的和发展的,努力行动可以促进自我发展和实现。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4分钟)  (一)
期刊
“你给我滚出去!”我怒不可遏,“啪”地扔下手中的书,指着门朝他吼道。而他一脸不屑地站起来,冲出教室,并“砰”的一声带上了门。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吱呀转动的风扇和静静看着我的46双沉默的眼睛。  和他“斗”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了,我初出茅庐,年轻气盛,而他更是青春敏感,特立独行,于是初三(2)班的英语课堂上经常回荡着我的怒吼声。是的,我承认我走进了死胡同。对他的态度,由罚抄到罚站,由批评到怒吼,由不耐
期刊
“赏识教育”被广泛地运用到了教育实践操作中,呈现为一种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赏识教育”“正能量”的发挥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在一片“繁荣景象”的掩盖之下也存在着一些对“赏识教育”的误读、误解和误用现象。  在“孩子是夸出来的”影响下,“赏识教育”被误读为对孩子不能说“不”;“赏识教育”被误读为“孩子的什么都可以赏识”,“赏识教育”被肤浅化和泛滥化。  班里有一个“混不管”的学生。
期刊
年过四十,我又要重新做班主任了,内心既感慨又矛盾。  教书十七年,先做了六年班主任,又做了七年学校中层领导,突然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官,便放弃了领导职务。许多人感到不解,也有人感到惋惜。不解也好,误解也罢,鞋穿在自己脚上,只有自己知道合不合适。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孔子说“四十而不惑”,而今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我竟有些迷惑了。  四十岁重做班主任,我图什么呢?现在我已经是高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还
期刊
“调皮鬼,犯小错;优等生,捅娄子。”人无完人,何况未成年的学生。可有时候跟资深班主任们交流后会发现,有时候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虽然小错不断让人费神,但是大错不犯,有的甚至走上社会发展后如鱼得水。而一些意想不到的严重问题,恰恰发生在个别成绩优秀,自律性强,受人欢迎的“优等生”身上。稍加关注相关新闻,就会发现魏老师所述案例中的女生,并非特例。  为了扮演爸妈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