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鸟语花香”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tale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是爱鸟的,无论是公园里的老人将鸟放在笼子里养,还是树下的孩子将鸟放归大自然里飞,都是一种爱鸟的表现。我国现有的汉字里,更是处处“鸟语花香”,处处是鸟的春天。这说明我们的祖先也是爱鸟的,护鸟的,崇鸟的。
  天上飞的鹊,地上跑的鸡,水里游的鸭,哪里没有鸟的身影?就是那些如今已经看不出“鸟”影的汉字,也与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拿“只”字来说吧,它就是专为鸟儿造的。《说文解字》曰:“只,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只,持二隹曰双。”看样子,不但“只”是专门为鸟造的,就是“双”字也是为鸟儿造的。怪不得繁体的“只”和“双”都有个“隹”字,原来它们都与鸟有关系呀。
  甲骨文的“鸟”字最为繁多,内行的专家从每一个甲骨文“鸟”字中,就能看出它们各是哪一种鸟。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对鸟的观察是非常认真和细致的。别的不说,就说“乌”字吧,它就比“鸟”字少了一只侧面的眼睛,这是古人在观察乌鸦时,因为乌鸦的眼睛与羽毛是一种颜色一样黑,分辨不清它的眼睛的缘故,所以就单为乌鸦造了一个“乌”字。
  凡是与“隹”有关的汉字,都与鸟有关,像“集”字,就是一群鸟停在灌木丛中;“焦”字,就是把小鸟架在火上烧烤,屈原《楚辞》里的招魂,就是将烹饪出来的各种鸟肉来引诱魂魄归来。这也是大雁的“雁”虽然没有“鸟”但有“隹”字的原因。看到“雁”字,我们仿佛看到空中的大雁排成一个“人”字形,往远方高飞的情景;忽然想起张籍和白居易的诗句,“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乍惊物色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就连“霍”字,也是指突然间下雨了,惊得两只小鸟飞起来,真有点“雨落湿孤客,心惊比栖鸟”的味道。
  当然,还有“栖”字,也是夕阳西下,鸟儿归家。“栖”的甲骨文就是一棵树上挂着一个鸟巢,是单为鸟的房子造的字。《禽经》里就说,陆鸟曰栖,水鸟曰宿,独鸟曰止,众鸟曰集……古人对小鸟的歌声,更是描绘得绘声绘色。乌鸣哑哑,鸾鸣噰噰,凤鸣喈喈,凰鸣啾啾,雉鸣嘒嘒,鸡鸣咿咿,莺鸣嘤嘤,鹊鸣唶唶,鸭鸣呷呷,鹄鸣哠哠……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到树林里,觀鸟嬉戏,听鸟歌唱,与鸟共舞去吧。鸟,这个人类最好的朋友,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歌声,还有美好和欢乐,还有追求和梦想。鸟,给了我们太多太多,我们也应该给鸟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让鸟天天给我们描绘一幅树里闻歌、枝中见舞、恰对妆台、诸窗并开的花鸟画,“豆蔻枝头冷蝶飞,荼蘼花里小莺啼”。有了鸟,我们的世界会到处充满生机;有了鸟,我们的世界会永远春意盎然。
其他文献
弦断了!  琴的漆色圆润,是那种浑然天成的木色。琴筒包裹着的蟒皮,色泽古朴鲜丽,触上凹凸不平的鳞片,面前似乎就会跳出一条起舞的蛇。弓毛密且有彈性,挥动起来像极了奔马富有韵律的跳跃。只是琴把儿因经常摩擦将漆磨去,琴身也因经年累月的练习而沾上了油腻的松香,有了岁月的沧桑。  我是这把琴的主人。琴上的弦,是我刚刚弄断的。  我揉了揉被断弦打红的手背,看着半根丑陋的弦在面前晃悠悠地打转,内心有些烦躁。起身
期刊
孔子自然是幽默的。《论语》一书,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入理的话。只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他十四年间,游于宋、卫、陈、蔡之间,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总是泰然处之。他有伤世感时的话,在鲁国碰了季桓子、阳货这些人,想到晋国去,又去不成,到了黄河岸上,而有水哉水哉之叹。桓魋一类人想要害他,孔子“桓魋其如予何”的话,虽然表示自信力甚强,总也是自得自适,君子不忧不惧一种气派。为什么他在
期刊
一、阅读海子的《麦地》,回答后面的问题。  吃麦子长大的  在月亮下端着大碗  碗内的月亮  和麦子  一直没有声响  和你俩不一样  在歌颂麦地时  我要歌颂月亮  月亮下  连夜种麦的父亲  身上像流动金子  月亮下  有十二只鸟  飞过麦田  有的衔起一颗麦粒  有的则迎风起舞,矢口否认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乡的风  家乡的云  收聚翅膀  睡在我的双肩  麦浪—
期刊
什么是光阴似箭?什么是日月如梭?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人生,似乎可以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词诠释。  奶奶就是那过去的时光。对于奶奶,我的记忆少得可怜。只是模模糊糊地记得,奶奶的身体不好,常常拄着拐杖。每当我从幼儿园回家,爸妈不在家时,我就跑到奶奶家玩。她看到我,就急忙拄着拐杖艰难地站起来,九浅一深地掀起帘子走进里屋,把好吃的拿给我,然后笑眯眯地看着我吃。她还时常把我乱糟糟的书包给整理好,把我
期刊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
期刊
人们常说语文学习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作文向来被我们视为洪水猛兽,不敢多碰,但事实上如果你足够努力,作文也会像朋友一样,伴你快乐成长。  小学时写作文真有点惨不忍睹,不光是字歪歪扭扭,就连选材和语言也都是单一的、乏味的,基本上不是在车上给老人让座,就是弹电子琴弹得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最后一句不是“助人为乐我真开心”,就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会更加努力的”……  千篇一律的素材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阴阳调和,中庸之道。任何概念或理念的存在必然有与之辩证统一的一面。正如坚持,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其实盲目坚持过犹不及。在此,我也将融入讨论“坚持”的泱泱大军,只不过我不再为坚持贴上好与不好的标签,只讨论怎样的坚持该被肯定。  坚持第一步:识得金刚钻,好揽瓷器活儿。  坚持成就了多少伟人就贻误了多少庸人。助人的坚持,人谓之执着;毁人的坚持,人谓之固执。在一件事情开始之前
期刊
【注意事项】  1.在文章中,无论是采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还是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都要特别注意人称的统一。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最好采用一种记叙的人称,否则会因不断变换观察点、立足点而使记叙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当然,提倡记叙人称的统一,并不是绝对排斥同一篇文章中的人称转换,有些作者功力深厚,为了避免第一人称的局限,恰到好处地将记叙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起来使用也是有的。  2.角度的选择更多地体现了
期刊
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釘……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人民日报》还特意刊文表扬了这些创意满满的作品。  创新需要勇气。“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又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
期刊
这篇公告由浙大人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楼含松、陶然、王德华和胡可先教授合力创作。胡可先教授虽然不愿意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但很热心地为我们讲解了全文。结合他的注释,我们或许能更好地领略这篇校庆公告,从而加强自己的古文素养。  ①首句源自浙江大学校歌,是对浙江大学的恰当定位。浙大校歌由著名国学家马一浮作词。  ②浙大120周年的总体格局。  ③这段主要写浙大120周年的历程,突出了两个方面:浙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