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走进内心世界”导写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ku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一生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在生命最后的两年,他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如果说梵高的奇迹,是天才加上精神病;那么,梵高至高無上的价值,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和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她却做出如此重要的突破。她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各有各的不同。请从中选择一位,尝试走进其内心世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命题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本题立意空间广泛,充分考虑了不同兴趣爱好的考生的特点。
   作为高中生,想必对梵高并不陌生。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走上了一条倍感艰辛之路。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誉世界。在他的身上,充满了苦难,充满了抗争,在他身后,却是大红大紫,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当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的时候,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作文示例】
  走进梵高的世界
  张雨晨
  梵高的一生,用孤独来形容最恰当了。
   梵高的作品,用永恒来诠释也不为过。
   他生的出人意料,生活在平凡之中,孤独的死去似乎又是情理之中。正如他的作品,生前出人意料的死一般沉寂,不被人欣赏,死后却大红大紫似乎又是情理之中。
   “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有留恋。”梵高曾经这样说。他还曾说过,“我像爱着自己的生命一样爱着梵高,梵高的画,梵高的忧郁……”我,一名高中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梵高的绝望,世人的冷漠。
   这匹良驹在平凡中生活,他和他的作品不被人们赞赏、敬仰。在他死后,他的作品沉寂了几十年后却是大红大紫,他也开始被世人所仰慕。在天堂的他是应该感到欣慰还是悲伤?这良驹,在平庸的世界不曾遇到伯乐,于是他和他的作品不被人们所赏识。他生活在无尽的孤独中,可这比死亡还要痛苦的孤独,让他受尽了折磨,饱尝了人世间的冷暖。。
   他的一生是孤独的,而他的作品却是激情洋溢的;他的一生是短暂的,而他的作品却是永恒的。他的如火一般的《向日葵》,是他向世界发出的最后的低吟。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难道他是颗恒星,注定永远孤独?生前的他无人认可,而死后却是家喻户晓,被尊为天才。难道天才生前都是如此平庸?难倒英雄之友在扣响扳机,鲜血喷洒之后,才称之为“英雄”?
   一副《向日葵》在著名的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时,以3990万美元高价拍出震惊世界。而他早已死去的主人是感到欣慰还是悲伤?他生前痛苦、无奈、绝望,不被人赏识,不被人尊敬,死后却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作品,但梵高除了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深思呢?
   梵高已去,他拥有的只能是出人意料的孤独,却无法享受到人们对他的赞赏与虔诚!
  【名师点评】
   走进梵高的世界,标题新颖别致,内容充实完美,有着思辨的味道。“梵高的一生,用孤独来形容最恰当了。梵高的作品,用永恒来诠释也不为过。”文章开头用语不凡,高度概括了梵高的一生。试想一下,世人想了解梵高,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作为高中生,实属难能可贵,我们不得不说,作者走进了梵高的内心世界。“他的一生是孤独的,而他的作品却是激情洋溢的;他的一生是短暂的,而他的作品却是永恒的。”文章用语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辩证分析不走极端。如此分析,正符合梵高的内心,符合作者对梵高精神的把握。
  
  【作者资料】
   张志先,教研室副主任、高中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语文月刊》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世纪金榜高级顾问,安徽省招生考试研究会会员,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等奖获得者。
   在《语文月刊》《中学语文》《教学考试》《教学月刊》《语文教学通讯》《教育测量与评价》《高中生之友》等期刊发表300多篇高中教学文章。发表高考模拟题30多套。
其他文献
前天,电视剧《都挺好》迎来大结局,很多人没想到自己会“因为苏大强,哭成苏明玉”。  Happy Ending?大团圆?其实,每个家庭追求的也不过就是一句“都挺好”罢了。或许,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才是真圆满。  -01-  真正的和解,不是获得原谅,而是获得平静  苏大强大半辈子都活在苏母的阴影之中,苏母去世后,苏大强人格反弹得如此明显,其实就是在跟世界过不去。  他这个人物的闪光之处,在于他是先跟世
一  一位记者采访一位年过百岁的老艺术家,问他长寿的秘诀在哪里?老艺术家说,因为他有追求。  记者问,追求与寿命有什么关系呢?  老艺术家说,一个人有追求,他的前面就有希望和目标,那希望和目标就会不断地招引他向前走,因此一个有追求的人,不管什么时候他的前面都会有路走,都会有走不完的路,所以一个有追求的人,他的人生之路才会比别人走得更长。  记者说老艺术家讲的是精神追求之路而非生命旅程之路。  老艺
前些时候,本人参加过一场“成功创业模式”的讨论。众说纷纭,议而未决。今天阅读了小羽的创业故事,颇有感触,想趁机发表自己的愚见。  从小羽在科技兴国的大环境下,凭借聪明才智,依靠传统工艺研发出新式花茶的情况分析,创业依赖于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  托尔斯泰有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成功创业与幸福家庭一样,其大体模式,即中华国学经典中所言的追求“天地人和”。  这里所说的“天
《光明日报》曾载文指出:家校合作在學校和家庭之间呈现“剪刀差”,形成一个剪刀的形状,趋势相反,即父母参与较高的,教师参与较低;教师参与较高的,父母参与较低,父母关注在家,老师关注在校。家长关注在家发生、与自己子女直接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教师参与较高的活动则多发生在学校,活动对象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某个学生。在家校合作中,当家长或学校为某一方主导时,另一方却多是被动参与,结果常常是一方热情高涨,而
班主任工作如此煩琐,只有确定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增值,才能让教育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么,班主任如何在工作中找寻幸福,实现自身的不断增值呢?在丰厚的底蕴积累中提升班主任价值  优秀的班主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主动学习、主动积累、主动反思。  班主任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厚的底蕴。要想在班级管理上达到精深程度,还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
8 1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教科室主任。曾獲“河南省教育教学专家”“河南省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著有《光辉岁月》《高中系列班会课》(三卷)《创意微班会》等。  秦 望  思考力停滞不前,其实就是瓶颈期的出现。越是有自我觉察的教师,对瓶颈期带来的焦虑感与恐惧感的表现就会越严重。如何解决?我认为可以通过提升思考力来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自身成长了,瓶颈期突破了,职业倦怠也会烟消云散,因而
教育者应立足生命,站在生命的角度开展教育活动。然而,现实教育场域中,个体生命的灵动性被压抑,自杀、校园暴力等教育问题不时出现。这些令人心痛的事件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多一些对生命的关注和呵护,将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作为终极追求。  不过,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生命安全、矫正生命问题的初级层面,而要基于学生生命的内在诉求,充分挖掘生命潛能,培养生命积极力量,使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所以,作为教育者
黄崇飞  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首届新锐班主任,武汉市功勋班主任,武汉市劳动模范,武汉市十佳教学能手,黄陂区十大名师。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新班主任》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一百五十余篇,出版教育著作3部。所带班级多次荣获全国先锋中队、湖北省先锋中队、武汉市优秀班集体等称号。  新时代,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不少学校不断创新实践,总结出
在众多关于学生发展、班主任专业发展和学校德育工作研究中,“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探索与主张是独树一帜的,也是动人心扉的,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李家成老师作为该领域的代表,其著作《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更是闪烁着先知的光辉,凸显一个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者的学生立场、实践立场、专业立场、创生立场及情怀立场。  学生立场。重新认识学生,重新基于对学生发展的认识,醒思学生的存在状态,挖掘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日
民间有一个说法,叫“七八岁的孩子狗都嫌,九岁还有大半年”。实际上,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会经历精力旺盛的多动期、自我成长的转折期、敏感叛逆的青春期,整个小学阶段,让人嫌的可不仅是七八岁。  “或许刚做班主任的时候还有些不知所措,但二十多年下來,我的心已经和孩子牢牢连在一起了!”刘晓兰一点儿都不觉得她的学生惹人嫌。  维护学生自尊,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做学生期望的教育,这是刘晓兰秉持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