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遗憾”的美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r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更具艺术魅力,教学正因为遗憾才让我们不断进取。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遭遇着“遗憾”,感受着“遗憾”,但我发现,当“遗憾”被成功利用后,“遗憾”便再也不是“遗憾”,俨然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另一种资源。
  “学”的遗憾。我班的小豪成绩非常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做或少做,但他的课堂积极性却出奇的高。起初,我怯于让他起来读书或回答问题,因为他的回答经常是词不达意,要不就是断句取词的朗读,这些无疑是我课堂上的“拦路虎”、学生的笑料。直到不久前的一节语文校内“练兵课”……
  《九寨沟》一课开讲了,由于此文描写了九寨沟的如画风景和异兽珍禽,我没有按照惯例让孩子们顺着小节读下来,而是让他们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章节进行反复练读。小豪一如既往地高举着他那胖乎乎的小手,并不时从嘴里发出“我来,我来”的呼喊声。虽然我依然心存芥蒂,但看他积极性如此之高,实在不忍置之不理,于是请他朗读。他欣然起立,挺直腰杆,轻快地捧起课本读了起来:“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我的心里不由得一紧——完了,砸了!短短的一句话。他就读错了两个词语,“古木参(cān)天”被他读成了“古木参(shēn)天”,而“平湖飞瀑(pù)”则被他读成了“平湖飞瀑(bào)”,早知如此,还不如让他老老实实呆着呢。
  突然,我想到了前两天读到的于永正老师写的《教海漫记》中的《“第八次”》,当时于老师也是在四年级上课,我为何不能在小豪身上也尝试一下“第八次”甚至“第九次”呢?
  “真不简单,小豪今天才读错了两个词语,我们请他的同桌来教教他,这两个词该怎么读。”我走近他,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小豪在同桌的帮助下,把两个词语的字音读准了。我笑着继续说:“小豪,你能把刚才那句话再读一遍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它。”
  小豪抿一抿嘴唇,难为情地站起来,再次读了起来。这次字音都读准确了,但是整句话并没有读得很连贯。我趁热打铁说道:“看来这句话故意在和小豪作对,我们再给小豪一次机会,让他再一次展示好不好?”“好!”孩子们情绪激昂,小豪更是兴致勃勃。当小豪第三次终于顺利地读完这句话时,学生们和听课老师的掌声骤然响起。我摸着他的头,对他说:“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小豪,你有信心从这一段开始,读好每一句话,读好每一篇课文吗?”备受鼓舞的小豪神色坚定地点了点头……
  真想不到,以后上课,他更积极地举手发言。书,越读越流利了;字,逐渐工整了;作业,逐渐按时按量完成了。
  学生“懂”与“会”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很短,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可能较长,所以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只有努力才可能有结果。正因为努力了,小豪得到了切实地提高,其他同学更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自信的魅力、尊重的分量,让情智在“成功”与“遗憾”的交叠中萌芽。因此,要做有心人,把“遗憾”变成“资源”!
  “教”的遗憾。经历了无数的课堂教学,欣赏了无数的同仁献艺,观摩了无数的大师表演,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收获来自大师的睿智、同仁的质朴,更来自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失误甚至过错。但是,教学反思让我深信:当你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实际上你已经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步,因为你的失误已成为了反思后的教育资源。
  上《泉城》一课前,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我的头脑里形成了:《泉城》已经学了一课时了,生字学过了,课文读过了,这节课还采用逐句逐段的讲课方法不是太老土了吗?不如根据学生的喜好分组自学,集中交流,省时省事、皆大欢喜,而且不少小语界的名家都采用过这一方法,那样的课堂,孩子们的发言精彩迭出,教学过程更是如行云流水般舒畅。于是我打定主意,依计而行。
  开场白以后,我就抛出话题:几个旅行社为了吸引旅客,决定上街作宣传,向路人介绍泉城最美的一处泉水。孩子们一听这个新奇的点子,一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要不这样吧?”我开始排兵布阵,“这篇课文我们不讲了,你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描写泉水的段落,好好读一读,品味品味,然后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景点。”孩子们异常兴奋,很快投入到了对课文的研读之中,我则暗暗高兴我的“小计”得逞。
  很快进入到“推荐”阶段,学生之间展开了近似热烈的争论,课堂出现了过热的现象,等我清醒过来加以制止时,发现一节课只剩下不到五分钟了,原定两课时的教学计划被彻底打乱……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后反思: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对教材肤浅的研读,也有对教法的生搬硬套。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突出,课堂的学习氛围应该轻松,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课堂的张弛有度也应牢记。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教学内外”的超前意识和随机应变的临场调控能力。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生动活泼不能离开教师的有目的的调控。
  “教材”的遗憾。教材乃文本的典范,大家所作、名家所写、专家选编,不敢妄称“遗憾”。不过教材中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皆可作为引导讨论交流的内容,指导语言实践的契机,成为引领感悟人生的良机。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改编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浅显,讲述的是一件极为普通的生活小事:萨沙一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时,将唯一的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可出乎意料的是萨沙在父母的影响下,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飘摇的蔷薇花上。事虽小,文字也短,但透过字里行间,却可以感受到蕴含其间的深刻道理: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的情感信念,更体现了珍爱生命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孩子们诵读感悟,收益颇多。但就在下课铃声即将响起的时候,一学生似乎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举起了手:“老师,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将雨衣给萨沙呢?难道他不知道萨沙最弱小最需要保护吗?”他见我没有打断他的意思,接着说,“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利亚,而直接给了萨沙呢?他们彼此之间‘让雨衣’,不是遵循‘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个原则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愕然了:是呀,在这里出现了一个与常理相悖的问题,一般而言,两个人中,我们要保护相对弱小的那一个;一群人中,我们要保护最弱小的那一个。那么,在一家人中,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最小的萨沙呢?由于我的预设中并没有这一问题,所以手边也没有原文可以分析给孩子们听。短暂的思考后,我向学生承诺,中午将带他们进电脑房,到网络中去寻找答案。就这样,一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诞生了。
  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教育教学的资源。如若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经常这样来思考的话,那么即便是有所遗憾,也是美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靖海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他,五十开外,两鬓已白,前额上还有几条深深的抬头纹。虽然刚过知天命之年,但大家喊他“老尤”已有十多年了。一个“老”字,喊出了亲切、喊出了信任、喊出了尊重、喊出了发自内心的敬佩。他就是一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校长尤靖希。  老尤说校长要能放大教师的优点。他把学校工作分解为20个条块,落实到班子每个成员,确保有职有权,并提醒大家做事要有预案,勉励大家做好自己的事对学校、对家庭、对个人
期刊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兴趣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这头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殊不知,学习的主体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学生,只有把学生的问题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要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很大程度上就要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学生喜欢上课,在课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到课堂的意境中,还何愁效率不高。  学生最头疼的作文课是否也能让他们产生兴趣,并由此唤起他们写作
期刊
古人刘开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今人陶行知也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是的,问题是打开思路的最佳方式。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提问更是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对于一堂课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美国教育家卡尔汉是这样说的:“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情况
期刊
建国后几十年来,教育界对古诗文教学的必要性和提高古诗文教学效果的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意义上的古诗文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继续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求高中古诗文教学要“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但从古诗文教学实施现状来看,高耗低效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的,但其中十分重要的
期刊
叶圣陶言:“语文课,即在课堂上教师借课本里的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特级教师高林生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建构与发展,这是语言教学的需要,也是思维发展的需要。”教师普。遍重视言语实践,但忽视观察其内在规律,并遵循规律,找到适合儿童言语生长的最佳途径,对于学生言语生成内在规律的关注、观察、研究,是言语教学中的盲区。尽管言语生长过程仍然是神秘的,借一朵“言语之花”作为言语
期刊
审读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170套,古诗词鉴赏题就达近百首。细细品读这些诗词,内容含蓄,意境幽远,手法灵活,语言凝练,让人感动,给人启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鉴赏重点考查学生的感悟体会、审美分析、体验表达等综合性能力。选材上,课内外兼备,名篇居多;命题内容上稳中有变,角度灵活;考查方式上综合
期刊
2011年11月有幸聆听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望月》一课,两个完整的课时诠释了王老师所践行的“诗意语文”的教学思想,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王崧舟老师在《望月》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月景的写作顺序,再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最后落实到写上,学生的写水到渠成,写的训练扎实有效。王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精妙的课堂掌控力、精彩的语言让与会老师折服。仔细品味这节课,它带来的不单是享受,更多的是思考
期刊
习作过程是一趟心的旅程,是教学者欣赏习作者心灵放飞的过程。如何将教师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变为动力传输到学生的心田,让习作者从倾听者处获得力量、汲取营养,使习作更加精彩呢?通过对一节习作课的思考让我有所收获。  苏教版第11册习作2中,要求学生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跑到爸爸(或妈妈)面前,看着他(她)的眼睛认真地说:“我爱你!”或者写在纸上给他们看。爸爸妈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将整个过程记
期刊
“上课要简约清晰一点。”这是三十年前一位特级教师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时讲的话。我感到这句话虽朴素,细细品味却很有道理。几十年来,虽然教学改革波澜起伏,被认为好的课,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或是教学重点的突破,或是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总离不开思路清晰、简约有效。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努力追求着简约清晰的价值取向。  一、课前准备,精于文本解读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演奏一首优美的
期刊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变化多端,许多现象难以捉摸。可是在地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有一种现象却年年如是,终而复始。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季轮回,季节更替。  文学史也有许多以四季为写作对象的文章,在散文中有一组颇具特色,它们是《春》《海滨仲夏夜》《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这四篇散文各有特色,具有品味赏析的价值。  任何作品都有基调,即文章的主要精神。这几篇文章的基调各不相同。朱自清满怀喜爱讴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