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 贴近生活 关注人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in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三失”现象仍比较严重:一是“失语”。习作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自主精神被压抑,创新能力被遏制,对广阔的农村生活无动于衷,缺少表达的欲望。二是“失真”。教师忽视学生多渠道的语言积累,学生习作不是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结果导致假话、大话、套话泛滥,有的学生干脆抄作文选,糊弄教师。三是“失情”。不少农村学生习作缺乏真情实感,无情可抒,无病呻吟。
  反思当下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我认为造成上述“三失”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应试之祸”。考试作文一般都规定字数,而且变来变去无非都是写一个人、一件事之类的,阅卷老师往往习惯性地将评分标准放在字数多、字迹认真、开头结尾语句优美这几个方面。于是教师“对症下药”、“靠船插篙”,“逼”学生造假、凑字数,甚至要求学生背范文以应考试之需。二是“教师之惰”。现在的农村学校,已经没有几个老师写“下水文”,更鲜见老师热爱写作了,有些老师文笔甚至无法跟一些优秀学生的相提并论,这不能不说是语文老师的悲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不单纯是为了考试,而应成为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基于这一认识,结合本人多年从事“文学社团”建设和“生活作文”研究的实际,我以为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理念应定位在这样三句话,即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关注人生。据此,我想再提出关于小学习作教学的三个观点:
  1.“尊重”是最美的教学艺术。蒙台梭利说:“跟随儿童,向儿童学习。”农村孩子有着独特的乡土气息,他们的资质、潜力各不相同,其精神世界却真实、丰富而美妙。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要想取得突破,教师就一定要“蹲下来看儿童”,静下心来,想学生所想,还学生所愿,尊重学生好玩、好奇、好问的天性,把他们引入原生态的农村生活中去。如此,方能引来习作的源头活水。
  2.“坚持”是最好的教学策略。其实,习作教学从来不缺少策略与经验,大家都知道要勤读,善思,多练……依我看,我们最缺少“坚持”,即执行力不够。管建刚老师十年来坚持上好习作讲评课,编印学生《作文周报》近500期,取得显著效果。笔者创建“文学社团”,连续四年引导学生走进乡间田垄、市场码头、政府大院采访采风,编印 《小蜜蜂报》,有80多人次习作发表、获奖,使不少学生享受到了写作的乐趣。事实表明,选定一个方向,坚持、再坚持,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可以走向成功。
  3.熏染“文心”是最佳的写作技巧。对小学生而言,最佳的写作技巧不是文字、文学层面,而是写作兴趣的激发与维持,写作情感的培育与浇灌,写作习惯的养成与提升(管建刚老师谓之“文心”技巧)。比如,为了调动农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坚持每天给他们读10分钟的书,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然后让其他班的学生来参观、欣赏。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从《今日阜宁》“周末留香”栏目受到启发,每天出一个话题,诸如“祖国”、“蓝天”、“教室”、“音乐”等。让学生从想象一句话做起,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具体的事物形象化,然后把佳句抄在黑板上让大家分享。为了刺激学生表达的欲望,我在教室里开辟出“发表园地”,及时张贴学生习作。
  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奠基工程,习作教学理应成为学生“梦开始的地方”。当教师真心“尊重”,一心“坚持”,醉心“熏陶”时,终有一天,习作教学之“痛”会化为小学语文老师心中不朽的“美丽”。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纵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虽然教师们都已开始注意开展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但仅仅流于形式,没有以合作意识的培养为根本。因此。把合作学习的观念真正引入教学系统,不仅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和人才培养社会化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教材中新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当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支撑。没有学生的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全面。所以,要使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越感兴趣,自学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确求知欲,发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小学《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1第九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懂得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增进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和民族自豪感。  2.行为与习惯: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进对于祖国的责任感,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庆回归、促统一的活动。  3.知识与技能:知道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秉承这样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丽的童话——《去年的树》(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一对好朋友之间的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这些天性是孩子所必需的。有时候我们老师对于这些天性往往很是头痛,如果身为老师的我们能多动动脑筋,运用孩子们的这些天性来帮助我们教学的话,音乐课的课堂气氛在高低年级的差别就不会那么大了。    一、把握天性,精设方法    老师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音乐老师往往能很好地利用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天性来辅助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好动转化为音乐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章,在文章中徜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喜爱学习语文的目的,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情商以及质疑能力等。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徜徉呢?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在徜徉中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学生借助教师创设的情境走进文章以后,学习兴趣需要保持。因此,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在文章中
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面对数学世界,孩子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好奇。在小学学科中,数学是最富有魅力的,其原始的吸引力几乎是无以复加的。特别是数学对问题解决的巨大功能,使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既然数学这么神奇,好奇心这么重要,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呢?  一、创境,激奇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必须把握好时机,创设一定的情境让
《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的文笔细腻、清晰,语句优美、流畅,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本课学习的重点是背诵第四、五自然段,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教学前,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围绕这一重点,理清了教学思路,即内容以“泉”为主,不要庞杂无序;形式以读为主,不要处处设问;方法以悟为主,不要逢词必解。就《鼎湖山听泉》第四、五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在教学时的一些体会。  一、精心设计读书意境,启动学生
学习对象:小学一年级  学习内容:  1.身体柔韧性练习;2.游戏:划小船。  学习目标:  1.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  2.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能用肢体动作表示数字、字母、图形等不同的造型;  3.注重同伴间的协同配合,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思维、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能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示数字、字母等内容。  教学难点:开拓思维,启发联想,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创新设计。  教学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