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者:董玉环(江苏省镇江市江南学校教师)
一、走近白鹭
师:同学们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吧,白鹭洁白素净、身姿优雅、风情款款,因而经常出现在文人大家的作品中。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郭沫若先生也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白鹭》来赞美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板书:白鹭)
(点评:以诗意的语言导入,营造了诗意的课堂氛围)
二、印象白鹭
师:散文所表现的内容总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下面,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白鹭总体评价的句子。
(师范读课文)
(点评:朗读、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并引领着学生进入文本。教师的要求——“找出作者对白鹭总体评价的句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生: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生: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师板书:精巧的诗 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点评:此处寻找到了解析文本的切入点,“精巧”是白鹭的外形特点,“韵在骨子里”是白鹭的气质、神韵,是精神层面的理解。这样由外到内,串构起了本节课的框架)
师:“精巧”是什么意思?
生:精致小巧的意思。
师:从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生: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五自然段。
师:能不能以短语的形式加以概括?
生:这两段都写了白鹭的外形美。
师:可以概括为“白鹭外形图”。
(师板书:外形)
师:“韵在骨子里”的“韵”是什么意思?
生:神韵、精神的意思。
生:还可以是气质、情趣的意思。
师:从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可以看出白鹭的“韵”?
生:第六、七、八自然段。
师:能不能把这几个自然段的内容用短语概括出来?
生:第六自然段可概括为“白鹭钓鱼图”。
师:其他自然段呢?
(生概括:“白鹭瞭望图”“白鹭低飞图”)
(师板书:钓鱼、瞭望、低飞)
(点评: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概括交融和谐,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及脉络,为下面的精读、品读蓄势)
三、 品读白鹭
师:文中一共描写了四幅有关白鹭的优美画面,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画面。请选择一幅细细品读,并做批注,然后小组讨论。
(生读,之后做批注,然后讨论)
(点评:由此,转入了精读层面的理解。董老师用了“品读”一词,所谓“品读”,是由品味和朗读组成的,品味的是写作方法和角度等,朗读传递的则是情感和温度)
师:我们先看“白鹭外形图”。白鹭的外形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有什么特点?
生:体现在色素和身段两个方面,特点是适宜。
师: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色素的配合适宜主要体现在“那雪白的蓑毛”“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上;身段的大小匀称体现在“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上。
(点评:适时的追问,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入文本)
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某生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需要重读?为什么?
生:“一分”要重读,因为这个词更能体现白鹭的适宜、匀称、恰到好处。
(点评:董老师对朗读非常重视。此处若能再注意朗读的轻重缓急,效果会更好)
生:我喜欢“白鹭钓鱼图”。
(生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词)需要重读?
生:“嵌”字,因为“嵌”写出了白鹭和整个田地的和谐。
师:“站”“钓”可不可以换成其他的字?比如“跑”和“叼”。
生:不可以。“站”可以看出白鹭觅食时悠闲、顺其自然、不刻意的情状,“跑”则不能。“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白鹭像老翁一样在悠闲地“垂钓”。
(点评:孙绍振先生说,阅读经典文本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文字,不在于记忆佳句,而在于心灵的熏陶,在于拓展我们的情感和趣味的领域。董老师深谙此理)
师:说得真好,“钓”有一种“闲来垂钓碧溪上”的感觉。透过这幅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生思考并书写)
生:映入眼帘的是一只静立着“钓鱼”的白鹭。远远望去,它站在仿佛镜子般映衬出整片苍穹的清水田上,肃穆又不失悠然,恬静又不失专注。它似乎不仅在“钓鱼”,还在享受这美好的田园生活,就像一位归隐的高人。
生:向远处望去,朦胧烟雨中赫然挺立着一只白鹭。它微微颔首,静静地凝视着脚下这一汪清水。雪白的羽毛更为它增添了几分纯洁,似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感。白鹭忽然张开了翅膀,那娇羞的身姿任何人看了都会为之一震吧。
师:我仿佛看到了诗一般迷人的白鹭静悄悄地站在水田里,垂着钓竿,悠然地等着鱼儿上钩。同学们,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们觉得怎样才能描绘好一幅画面呢?
生: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并且要展开想象和联想。
生:我觉得还要运用一些动词、形容词。
(点评:在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后,董老师要求他们总结生动描绘的方法,可谓是“授人以渔”了)
师:这样看来,我们要学以致用啊。谁能把“白鹭瞭望图”给大家读一读?
(某生读) 师:你觉得哪个词需要重读,为什么?
生:“孤独”要重读,因为它体现了白鹭的高洁脱俗。
生:我觉得“悠然”应该重读,因为它写出了白鹭的处之泰然、悠然自得。
生:“很难”应该重读,因为它写出了白鹭和别的鸟不一样,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师:文中有一句话:“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你们觉得呢?
生:不是,望哨时的神情是高度紧张、聚精会神的,而白鹭此时的神情是悠然的。
(点评:层层深入,步步追问,结合问题深入探讨:它真的是在放哨吗?目的是想强调白鹭的悠然之态)
师:最后一幅图,“白鹭低飞图”。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白鹭的出现给乡居生活带来了恩惠?
生:因为乡居生活是单调枯燥的,白鹭的出现让乡居生活有了生命。
(师补充介绍写作背景:这首散文诗写于1942年,1942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原本宁静的乡居生活也遭到了日军的破坏,而白鹭的出现使人们产生了对安定、和平、甜美生活的向往之情。生齐读此段)
(点评:背景的出示,将文章语言和人物的精神、生命结合在了一起,此时,再次的朗读就是融入了自己丰富的精神体验后的朗读)
四、探究白鹭
师:此时此刻,你们觉得白鹭美吗?
生(齐答):美!
师:它美中有不足吗?
生:有不足,它不会唱歌。
师:“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你怎样理解“铿锵”及这句话?
生:“铿锵”是指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说白鹭唱的歌“铿锵”,是说白鹭具有不声张、不张扬、平凡、质朴的含蓄美。
师:说得真好。所以,作者才在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学到这里,你们对“精巧”,尤其是对“韵在骨子里”有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呢?
(点评:在探究中,再次回到了对“精巧”与“韵在骨子里”的理解上。但此时的理解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总结,而是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发现)
生:“精巧”指白鹭外形的精致小巧、恰到好处。
生:“韵”指神韵、气质,指白鹭身上自然而成的、平凡的、不易被发现的、含蓄的美。
生:“韵”写出了白鹭与田园的和谐,给乡居生活带来了生机,使人产生遐想。这是一种韵味无穷的美。
师:你们分析得很透彻。如果说第一幅画从外形方面体现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可以概括为“形”,那么,后三幅画则写出了白鹭的“韵”,我们可以概括为“神”。
(师板书:形 神)
师:白鹭神形兼美,然而“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想通过白鹭让我们明白什么?
(点评:这些地方往往隐藏着作者心灵的密码,解读这些语言,就是走进文本的中央。董老师正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生:既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也赞美了像白鹭一样平凡、具有自然美的人。
生:告诉我们要去发现这些平凡美。
生:表达了作者对平凡、和谐、宁静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板书:赞美 发现 向往)
五、吟诵白鹭
师:我们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心流泻的美。为此,我写了一首诗送给大家。
(诗略。课结束)
总评:
这节课,从头至尾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悟、美的启迪,课堂是唯美的、灵动的、抒情的。教师带着学生领略了白鹭从外形到神韵的种种美,使学生对美好的事物有了充分的感知和认知,从而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对美的追求和向往,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授课中,董老师紧紧扣住白鹭“精巧”的外形和“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内在气质这两点,因为这既是切入文本的钥匙,又是总结全文的一把锁。在循环往复中,学生对“精巧”和“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理解愈加深刻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江南学校)
一、走近白鹭
师:同学们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吧,白鹭洁白素净、身姿优雅、风情款款,因而经常出现在文人大家的作品中。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郭沫若先生也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白鹭》来赞美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师板书:白鹭)
(点评:以诗意的语言导入,营造了诗意的课堂氛围)
二、印象白鹭
师:散文所表现的内容总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下面,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白鹭总体评价的句子。
(师范读课文)
(点评:朗读、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并引领着学生进入文本。教师的要求——“找出作者对白鹭总体评价的句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生: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生: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师板书:精巧的诗 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点评:此处寻找到了解析文本的切入点,“精巧”是白鹭的外形特点,“韵在骨子里”是白鹭的气质、神韵,是精神层面的理解。这样由外到内,串构起了本节课的框架)
师:“精巧”是什么意思?
生:精致小巧的意思。
师:从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生: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五自然段。
师:能不能以短语的形式加以概括?
生:这两段都写了白鹭的外形美。
师:可以概括为“白鹭外形图”。
(师板书:外形)
师:“韵在骨子里”的“韵”是什么意思?
生:神韵、精神的意思。
生:还可以是气质、情趣的意思。
师:从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可以看出白鹭的“韵”?
生:第六、七、八自然段。
师:能不能把这几个自然段的内容用短语概括出来?
生:第六自然段可概括为“白鹭钓鱼图”。
师:其他自然段呢?
(生概括:“白鹭瞭望图”“白鹭低飞图”)
(师板书:钓鱼、瞭望、低飞)
(点评: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概括交融和谐,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及脉络,为下面的精读、品读蓄势)
三、 品读白鹭
师:文中一共描写了四幅有关白鹭的优美画面,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画面。请选择一幅细细品读,并做批注,然后小组讨论。
(生读,之后做批注,然后讨论)
(点评:由此,转入了精读层面的理解。董老师用了“品读”一词,所谓“品读”,是由品味和朗读组成的,品味的是写作方法和角度等,朗读传递的则是情感和温度)
师:我们先看“白鹭外形图”。白鹭的外形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有什么特点?
生:体现在色素和身段两个方面,特点是适宜。
师: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色素的配合适宜主要体现在“那雪白的蓑毛”“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上;身段的大小匀称体现在“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上。
(点评:适时的追问,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入文本)
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某生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需要重读?为什么?
生:“一分”要重读,因为这个词更能体现白鹭的适宜、匀称、恰到好处。
(点评:董老师对朗读非常重视。此处若能再注意朗读的轻重缓急,效果会更好)
生:我喜欢“白鹭钓鱼图”。
(生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词)需要重读?
生:“嵌”字,因为“嵌”写出了白鹭和整个田地的和谐。
师:“站”“钓”可不可以换成其他的字?比如“跑”和“叼”。
生:不可以。“站”可以看出白鹭觅食时悠闲、顺其自然、不刻意的情状,“跑”则不能。“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白鹭像老翁一样在悠闲地“垂钓”。
(点评:孙绍振先生说,阅读经典文本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文字,不在于记忆佳句,而在于心灵的熏陶,在于拓展我们的情感和趣味的领域。董老师深谙此理)
师:说得真好,“钓”有一种“闲来垂钓碧溪上”的感觉。透过这幅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生思考并书写)
生:映入眼帘的是一只静立着“钓鱼”的白鹭。远远望去,它站在仿佛镜子般映衬出整片苍穹的清水田上,肃穆又不失悠然,恬静又不失专注。它似乎不仅在“钓鱼”,还在享受这美好的田园生活,就像一位归隐的高人。
生:向远处望去,朦胧烟雨中赫然挺立着一只白鹭。它微微颔首,静静地凝视着脚下这一汪清水。雪白的羽毛更为它增添了几分纯洁,似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感。白鹭忽然张开了翅膀,那娇羞的身姿任何人看了都会为之一震吧。
师:我仿佛看到了诗一般迷人的白鹭静悄悄地站在水田里,垂着钓竿,悠然地等着鱼儿上钩。同学们,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们觉得怎样才能描绘好一幅画面呢?
生: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并且要展开想象和联想。
生:我觉得还要运用一些动词、形容词。
(点评:在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后,董老师要求他们总结生动描绘的方法,可谓是“授人以渔”了)
师:这样看来,我们要学以致用啊。谁能把“白鹭瞭望图”给大家读一读?
(某生读) 师:你觉得哪个词需要重读,为什么?
生:“孤独”要重读,因为它体现了白鹭的高洁脱俗。
生:我觉得“悠然”应该重读,因为它写出了白鹭的处之泰然、悠然自得。
生:“很难”应该重读,因为它写出了白鹭和别的鸟不一样,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师:文中有一句话:“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你们觉得呢?
生:不是,望哨时的神情是高度紧张、聚精会神的,而白鹭此时的神情是悠然的。
(点评:层层深入,步步追问,结合问题深入探讨:它真的是在放哨吗?目的是想强调白鹭的悠然之态)
师:最后一幅图,“白鹭低飞图”。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白鹭的出现给乡居生活带来了恩惠?
生:因为乡居生活是单调枯燥的,白鹭的出现让乡居生活有了生命。
(师补充介绍写作背景:这首散文诗写于1942年,1942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原本宁静的乡居生活也遭到了日军的破坏,而白鹭的出现使人们产生了对安定、和平、甜美生活的向往之情。生齐读此段)
(点评:背景的出示,将文章语言和人物的精神、生命结合在了一起,此时,再次的朗读就是融入了自己丰富的精神体验后的朗读)
四、探究白鹭
师:此时此刻,你们觉得白鹭美吗?
生(齐答):美!
师:它美中有不足吗?
生:有不足,它不会唱歌。
师:“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你怎样理解“铿锵”及这句话?
生:“铿锵”是指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说白鹭唱的歌“铿锵”,是说白鹭具有不声张、不张扬、平凡、质朴的含蓄美。
师:说得真好。所以,作者才在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学到这里,你们对“精巧”,尤其是对“韵在骨子里”有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呢?
(点评:在探究中,再次回到了对“精巧”与“韵在骨子里”的理解上。但此时的理解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总结,而是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发现)
生:“精巧”指白鹭外形的精致小巧、恰到好处。
生:“韵”指神韵、气质,指白鹭身上自然而成的、平凡的、不易被发现的、含蓄的美。
生:“韵”写出了白鹭与田园的和谐,给乡居生活带来了生机,使人产生遐想。这是一种韵味无穷的美。
师:你们分析得很透彻。如果说第一幅画从外形方面体现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可以概括为“形”,那么,后三幅画则写出了白鹭的“韵”,我们可以概括为“神”。
(师板书:形 神)
师:白鹭神形兼美,然而“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想通过白鹭让我们明白什么?
(点评:这些地方往往隐藏着作者心灵的密码,解读这些语言,就是走进文本的中央。董老师正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生:既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也赞美了像白鹭一样平凡、具有自然美的人。
生:告诉我们要去发现这些平凡美。
生:表达了作者对平凡、和谐、宁静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板书:赞美 发现 向往)
五、吟诵白鹭
师:我们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心流泻的美。为此,我写了一首诗送给大家。
(诗略。课结束)
总评:
这节课,从头至尾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悟、美的启迪,课堂是唯美的、灵动的、抒情的。教师带着学生领略了白鹭从外形到神韵的种种美,使学生对美好的事物有了充分的感知和认知,从而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对美的追求和向往,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授课中,董老师紧紧扣住白鹭“精巧”的外形和“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内在气质这两点,因为这既是切入文本的钥匙,又是总结全文的一把锁。在循环往复中,学生对“精巧”和“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理解愈加深刻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江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