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融合与突破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hvhuhuiui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敦煌早期壁画艺术的创作,是长期地、集中地引入与借鉴后的成果。除去宗教因素,就艺术形式的创造而言,借鉴与创新成为其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蕴含了艺术创作中的丰厚观念,给现代艺术创作以极好的启示。本文就从观念的融合与突破来谈谈谈对“借鉴与创新”的认识。
  【关键词】 敦煌早期壁画;创作观念;借鉴与创新
  早期敦煌壁画的创作,是在开放的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这种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地理方面,还在于民族心理、文化环境方面。印度佛教艺术的传入,同时带来的是犍陀罗、波斯、埃及、希腊、罗马以及西域等早已经过相互混合了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在与中原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开始了敦煌艺术的创造,从此为中国艺术带来了全新的面貌。然而,早期壁画创作是在“不自觉”中进行的,是在外来文化客观输入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才经历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的引入。这里有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复杂不定的思想观念、长期传统文化形成的惯性思维等客观原因。而壁画艺术在隋唐时代的快速发展,说明了对外来艺术的积极“拿来”与被动“接纳”,对于艺术的快速繁荣和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但无论怎样,若没有当时外来文化的集中介入,就不可能成就敦煌艺术。
  纵观世界艺术史,每次对外来艺术的引鉴,都不同程度地对原有传统进行了改变,才生成了一种新生态的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古希腊、罗马艺术是在对古埃及艺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埃及人重视对“知道的”对象的描绘,使他们全然不顾瞬间视觉的真实,而是只表现固有概念中的“真实”存在状态。到了希腊时期,人们才逐渐对即时“看到的”真实性进行描绘,于是“透视”的概念产生了,人体结构与比例的意识增强了,西方以古典写实为主的绘画风格便兴盛起来。西方绘画历经了中世纪的精神桎梏、文艺复兴的思想大开放、再到印象主义对自然的热爱、现代主义对视觉的再探索、后现代主义在观念上的进一步革新等等,每一次重大的艺术变革都是对旧有视觉图式的改变,对新的表现可能的发掘,艺术才得以不断进步、吻合了时代精神。在东方艺术中,印度艺术的成长也是不自觉地渗入了亚历山大入侵时带来的西方文明;古代西亚,也是融合了多种民族的艺术形式,使其变得丰富、复杂却展示着“新”的艺术面貌;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历次的重大变革也是在外来思想的冲击中形成的。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过几次‘输液’。印度佛教思想传入中国,是第一次‘输液’。明清之际西方思想传入,是第二次‘输液’。五四运动也可以算是第三次‘输液’。有这样几次‘输液’的过程,中国文化才得以葆其青春。”(1)
  历史证明,“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季羡林语)。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也只有在多元的交流下才能更好发展。
  文化交流带来的是能够广泛借鉴的环境,而自身的接受能力和态度决定着借鉴的力度。人类历史中的多次文化交流与互融,都是在起先被动地“接纳”中进行的,因此,几乎每一次内外互融都进行得非常缓慢。这一方面说明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观念的顽固性。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注定了它对外来思想的部分排斥。渗入式的交流必然减缓了文化发展的进程,而能否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借鉴,显示的却是自身文化的包容性和文化维度,也就是是否具有及时消化的好胃口。敦煌早期壁画的创作证明,中国魏晋文化具有极强的接纳能力,也有极强的消化能力,但仍然是在“不自觉”中进行的,与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完全不同。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历史的性格,具有人类社会演变历程的共通性。因此,既然交流不可避免,广泛借鉴才能促进发展,我们现当代的艺术创作就不能再固步自封。
  借鉴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完全剔除,恰恰相反,借鉴必须得以自身丰厚的文化做根底。借鉴的目的是创造全新的“自我”,而不是与他者的类同。因此,借鉴的方式和目标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本民族传统的借鉴与挖掘,是在自身深厚文化优势中的寻觅。历史留下的优秀作品,是经历过时间冲刷的精华沉淀,是传统中的经典。经典作品中暗藏的艺术思维,是可以继续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继承传统,就是对经典中浓缩的精华的吸收,目的是为了继续创造而积聚力量。然而,如何判断精华所在,又是对自身涵养与创造敏感度的考验。早期敦煌壁画的创作,给后世提供的是一种创造思维,它本身是建立在深厚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艺术创新。但是,中国绘画中形成的“程式化”现象,既是艺术不断提炼、浓缩过程中的经典化发展规律,是艺术发展中的自然现象,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对传统无法突破的困顿。例如清朝“四王”的摹古风、敦煌壁画在蒙元明清之后的创造性渐失等等,说明了无法突破的内因,在于僵化的继承方式而产生对传统的误解。其次,远亲借鉴是继承传统的另一方式。季羡林先生的文化交流观说明,越是大跨度、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越显其生命活力。传统绘画中僵化式的内部继承,明显是限于“一个文化体系内部的交流”而形成的局限性。西域地处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群的中间,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必由之路。敦煌早期壁画的创作正是借地域优势在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这两大体系间的交流,间接地实现了与伊斯兰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交流。因此中国早期艺术在敦煌、新疆首先实现了多元的远亲借鉴,才有了后来中国人物画的高度发展。艺术史上的许多画家,都善于把另一民族的艺术加以引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西方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主义代表画家毕加索,就善于把非洲木雕引入自己的创作,在他的许多作品中,甚至都能直接看到非洲木雕的原型。中国古代的“曹家样”,也是来自于对敦煌佛教绘画的借鉴与转换。全国第十一届美展中国画展中,就出现了少量在材料使用方面实践中西融合的新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历史证明,艺术创作中向外借鉴的跨度越大,创新力度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借鉴的范围越广,创新的能力也就越容易提高。
  “大道多端”,季羡林认为,“文化产生的本身就是多元的”。贡布里希也总结性的说“一部艺术史也就是一部观念演变史”。由此可知,是观念的变化在左右着艺术史的进程,酝酿着新文化的产生。开放的观念为多元借鉴提供可能,成为艺术创新的重要基础。艺术的当代性,与创造精神不可分割,只有创造精神才是对传统精神得以延续的最好方式,没有纯粹化的创新。在现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年代,与其说我们已经借鉴的太多,还不如说我们忽视的太多了。看似“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当代多元化艺术世界中,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其新的雷同化、程式化比比皆是。包容产生优秀文化,而只有创造精神才能孕育不朽的文化。现代艺术创作,只有在积极广泛的多元借鉴中,不仅吸收本民族艺术传统精华,还要面向全人类艺术传统,具有创造意识,才能使自己的创新与众不同。
其他文献
【摘要】闽南戏曲史论的既往讲述大抵有实证主义、形式主义、历史主义三种传统,然而上述范式缺乏对主体间性交往维度的足够重视,不期然间陷入本质主义的论述迷思,无法合理解释闽南戏曲的文本张力与发展脉络。缘此闽南戏曲的当下叙述,必须以公共观演空间作为叙述秩序和撰史结构的中心,具体涉及接受主体在戏曲仪式中的历史地位,闽南戏文之文本理解中的现代性审美距离,以及在全球化当下语境中闽南戏曲的社会功能等问题域,从而超
期刊
【摘要】哈罗德·品特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人类的生存状况。在其早期作品“威胁喜剧”里是如此,在其中期作品“记忆戏剧”里亦是如此。本文拟从性别视角对记忆戏剧代表作《风景》进行剖析,旨在揭示人类之间的无法沟通及其隔阂乃是人与人对外界理解的巨大差异造成的结果。从《风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构成社会生活的两性之间,世界在他们眼中有着别样的风景,正是两性对外界感知的角度、侧重不同,使他们无法
期刊
【摘要】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互相激荡的时代情境中,语言学转向后的中国当代戏剧批评,已然摆脱单一本质主义论述的话语宰制,既突破庸俗社会学批评的言说桎梏,亦超越审美本质主义批评的言语迷思,呈现为多重话语相互对话的复调文本,而对此戏剧批评景观进行二度话语分析,可以见出当下学人如何以之作为路径,积极介入日常生活,重新建立与公共空间的关联。  【关键词】 话语分析;研究范式;戏剧生活化  一、启蒙潮汐中的戏剧
期刊
第十届中国水彩、水粉画作品展
期刊
【摘要】 《金陵十三钗》从制作模式、情节设置、形象塑造以及语言等诸方面对内迎合国人的阿Q心理,以赚取国人的眼球与眼泪;对外则卑躬屈膝,不惜放弃自己的文化甚至语言以迎合西方人毋宁说美国人的口味以赚他们的掌声,这是典型的“文化自我殖民”。其结果是不仅被国人砸片,也为美国人所唾弃。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救赎;自我殖民  这是2011年最引人注目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一部毁多于誉的电影,从其诞生之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相关内容,结合日常从事的书法普及和教育工作,从中国书法的民族特色、开展书法教学的内容、传授书法的师资来源等方面探讨当前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强调开展中国书法教学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国书法;素质;文化传承  2011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
期刊
【摘要】现代绘画带着工业文明的深刻烙印,越是想要表达,表达方式越是多样,它就越是贫乏。因为绘画正在远离作者本身,商业发达的社会使它与收入、名声、地位和权力(包括话语权)紧密相连,转而丧失了对于个体本真的追求。但只要诗性仍然存留于世间,那么对于人的本质、绘画的本质的追问就不会停歇。只要我们仍然保持着纯真的本质,诗性绘画就会把我们引向那块心灵栖居的大地。  【关键词】 现代绘画;诗性;本质  [中图分
期刊
【摘要】董其昌《山水图页》是福建博物馆馆藏文物之一,本文认为该画创作的目的在乎印章而不在乎山水,山水只不过是对作者的意兴心绪的隐喻。  【关键词】 董其昌;《山水图页》;署名;隐喻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董其昌其人其画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晚明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
期刊
【摘要】咪咪是普契尼创作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女主角。演唱者不能仅停留在声音技巧的表现上,还需要通过准确而动人的内心情感投入,才可以声情并茂地塑造好咪咪这一角色。本文以最著名的咪咪咏叹调《人们叫我咪咪》为例,主要从声音、情感表现方面论述对咪咪角色塑造的感受,以此来剖析咪咪这一角色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 咪咪;角色塑造;咏叹调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
期刊
【摘要】 2012年,导演王全安将陈忠实笔下那部极具“史的意识”的小说《白鹿原》搬上了大银幕。电影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选择围绕女性命运展开叙事。本文针对影片中的女性话语进行详细分析,试图在强大的男性话语中探讨影片对女性角色的定位,以及在男性权威的彰显下,女性难以实现自身指认和发出自己声音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女性故事;欲望客体;男性权威;女性失语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