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理解属于语文学习能力范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之一。教师应全面树立学生发展意识,以阅读快乐、快乐阅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循序渐进地搞好阅读理解的启蒙教学,帮助并促进学生从学习阅读逐步走向善于阅读,从而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自主阅读 增强语文学习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也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因素。叶圣陶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倡和强调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平台与环境,促使并指导小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从而逐步培养阅读兴趣、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不断增强语文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用趣味牵手兴趣,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爱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阅读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教材上和课外阅读中选取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篇目,也可以让小学生自选内容,先是不加限制地自由阅读,然后适当地指点阅读,最后在一定范围内交流讨论;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读书竞赛”、“小小演讲会”、“读书成果展示”、“师生阅读对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提供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小小舞台,从激发内在的表现欲望入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热情与爱好。小学生在选书、阅读和展示中,搜查寻找、见疑质疑、口语表达、创优争先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得到了有效锻炼,语文情感和学习信心也随之增强。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教师扮好“导演”角色,发挥出“四两拨千斤”作用,能收到一好百好、无限良性循环的教学实效。
二、用目标主导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双方的实践互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传输—接受”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教师在表演“独角戏”,作为学习的主体——小学生犹如听众或旁观者,一味地被动吸收教师灌输的知识。素质教育形势下,教师应确立新课标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中的小主人。
确立自学目标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目标作为主导来创设情境是有效之法。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把本课必成目标展示出来,让学生带着目标问题去读书自学,那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就不会盲目和茫然,而是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这样有的放矢,教学自然是迅速而又有效。如教学《烟台的海》,教师首先展现教学目标:“通过初步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描写的,那么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究竟有什么特点?烟台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到底怎样?”“阅读后,你准确而生动地描述某一季节烟台海的独特景观吗?”带着明确的问题去自学和讨论,能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课堂氛围就会活跃而热烈。
三、用问题引领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问题与问题的解决”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见疑和质疑是思维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眼长远,重视学生见疑、质疑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放飞思想、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多想、敢疑、善问,即便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因为见疑不仅是思维过程,更是急于探知、勇于探究和善于解决的原动力。如学习《爱之链》时,学生不禁产生疑问:“课文用‘爱之链’作题目究竟有什么含义呢?”“乔依醒来以后,女店主会能对他说些什么?乔依夫妇应当怎么做?”我趁势把“皮球”踢还学生,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和讨论。这种“无为而教”的方式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这一过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乐意。
四、用品读生成情感,增强学生语言感悟的能力
妙词、佳句、美文往往描绘一份美妙的情感。譬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等,无不渗透着一种情怀,传递着一种意境。然而,情感大多蕴藏在其间深处,绝不是教师凭言语就能全部输送给学生的,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教师的帮助和指点下,学生要大量阅读课内外的文章,朝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方向发展,并且要对某一些文章反复诵读,以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文章,只有通过多读和反复朗读,从品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人物的喜怒忧伤和情节的跌宕起伏中体会酸甜苦辣,获得作者情感的共振共鸣,从而猎取文学艺术的享受与熏陶。
如在《孔子游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品读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段,然后开展交流与欣赏。有些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我顺势启发:刚才××同学朗读时抑扬顿挫、感情充沛,读得非常有味道,现在请他再读一遍,希望同学们边听边欣赏听,注意他的语速、表情和声韵,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我不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同学们试着激情朗读。再安排分角色朗读、男女生交替读,让学生在错落有致、浅唱低吟中品尝语言的“意味与情韵”,最后让大家自由地表达内心感受。
五、用激励架设心桥,迸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教师在帮助学生开展阅读训练和给予指点中,要善于运用赞赏、激励的语言做出及时而适当的评价,这样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交融,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会越来越强,热情会越来越高涨。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注重对后进生、问题生的培养和鼓励,把激发学习热情放在第一位,在阅读的数量与质量上不做过高要求。即使他们出现明显的错误,也要宽容为怀,纠偏改错时注重“艺术性处理”,不可“刀语伤人”,更不能“一棒子打死”。久而久之,在亲师信道之下,学生一定会以良好心态投入语文学习之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自主阅读 增强语文学习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也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因素。叶圣陶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倡和强调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平台与环境,促使并指导小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从而逐步培养阅读兴趣、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不断增强语文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用趣味牵手兴趣,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爱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阅读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教材上和课外阅读中选取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篇目,也可以让小学生自选内容,先是不加限制地自由阅读,然后适当地指点阅读,最后在一定范围内交流讨论;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读书竞赛”、“小小演讲会”、“读书成果展示”、“师生阅读对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提供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小小舞台,从激发内在的表现欲望入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热情与爱好。小学生在选书、阅读和展示中,搜查寻找、见疑质疑、口语表达、创优争先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得到了有效锻炼,语文情感和学习信心也随之增强。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教师扮好“导演”角色,发挥出“四两拨千斤”作用,能收到一好百好、无限良性循环的教学实效。
二、用目标主导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双方的实践互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传输—接受”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教师在表演“独角戏”,作为学习的主体——小学生犹如听众或旁观者,一味地被动吸收教师灌输的知识。素质教育形势下,教师应确立新课标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中的小主人。
确立自学目标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目标作为主导来创设情境是有效之法。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把本课必成目标展示出来,让学生带着目标问题去读书自学,那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就不会盲目和茫然,而是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这样有的放矢,教学自然是迅速而又有效。如教学《烟台的海》,教师首先展现教学目标:“通过初步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描写的,那么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究竟有什么特点?烟台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到底怎样?”“阅读后,你准确而生动地描述某一季节烟台海的独特景观吗?”带着明确的问题去自学和讨论,能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课堂氛围就会活跃而热烈。
三、用问题引领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问题与问题的解决”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见疑和质疑是思维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眼长远,重视学生见疑、质疑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放飞思想、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多想、敢疑、善问,即便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因为见疑不仅是思维过程,更是急于探知、勇于探究和善于解决的原动力。如学习《爱之链》时,学生不禁产生疑问:“课文用‘爱之链’作题目究竟有什么含义呢?”“乔依醒来以后,女店主会能对他说些什么?乔依夫妇应当怎么做?”我趁势把“皮球”踢还学生,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和讨论。这种“无为而教”的方式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这一过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乐意。
四、用品读生成情感,增强学生语言感悟的能力
妙词、佳句、美文往往描绘一份美妙的情感。譬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等,无不渗透着一种情怀,传递着一种意境。然而,情感大多蕴藏在其间深处,绝不是教师凭言语就能全部输送给学生的,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教师的帮助和指点下,学生要大量阅读课内外的文章,朝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方向发展,并且要对某一些文章反复诵读,以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文章,只有通过多读和反复朗读,从品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人物的喜怒忧伤和情节的跌宕起伏中体会酸甜苦辣,获得作者情感的共振共鸣,从而猎取文学艺术的享受与熏陶。
如在《孔子游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品读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段,然后开展交流与欣赏。有些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我顺势启发:刚才××同学朗读时抑扬顿挫、感情充沛,读得非常有味道,现在请他再读一遍,希望同学们边听边欣赏听,注意他的语速、表情和声韵,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我不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同学们试着激情朗读。再安排分角色朗读、男女生交替读,让学生在错落有致、浅唱低吟中品尝语言的“意味与情韵”,最后让大家自由地表达内心感受。
五、用激励架设心桥,迸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教师在帮助学生开展阅读训练和给予指点中,要善于运用赞赏、激励的语言做出及时而适当的评价,这样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交融,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会越来越强,热情会越来越高涨。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注重对后进生、问题生的培养和鼓励,把激发学习热情放在第一位,在阅读的数量与质量上不做过高要求。即使他们出现明显的错误,也要宽容为怀,纠偏改错时注重“艺术性处理”,不可“刀语伤人”,更不能“一棒子打死”。久而久之,在亲师信道之下,学生一定会以良好心态投入语文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