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计算机课程是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授课过程中需要将很多信息即时生成。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知识的生成加以阐述,重点论述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预设;生成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依据学生的各种问题开展教学工作。这种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的实际需要。教师在课前需要进行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到实际授课中,及时把握机会,通过努力促进“生成”。
一、计算机授课现状
当前,部分计算机教师对于动态“生成”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过于追求“生成”而弱化了教学的“预设”,有的教师则紧紧围绕教学预设,不敢涉足动态“生成”。鉴于上述两种情况,笔者认为动态“预设”与“生成”之间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精心设计为基础,通过积累、探究与运用相结合打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将这三个环节灵活运用,才能将精彩的课堂教学呈献给学生。
二、如何做好教学预设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做好人性化的预设。
1.关注预设的对象
(1)关注学生情况。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在认识、知识与经验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储备情况,预测出课堂内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认真思考设定出有弹性的预设空间。为了促进学生间的互补,教师可以采取异质分组,针对不同的预设任务确定出相应的任务层次,结合新方法、新内容和新过程来关注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过程。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
(2)关注教学内容。教师处理教材的过程中需注意利用教材,结合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综合加工,这个过程也是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应着重考虑“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通过补充和选择进行深度加工。
2.成功预设的主要策略
(1)预设出生动的情景。新课改提倡情境教学。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学习态度与真实情感。例如:笔者在讲授“文件和文件夹”一课前,让学生搜集大量的家庭成员以及亲戚的照片,设定相应的家族关系树。通过这个情境设定,促使他们将注意力转移至课堂,主动地探究相关知识要点,提升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2)以弹性预设促进教学的生成。弹性预设指的是预留充足时间提升学生动手与思考能力。预设教案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多种不确定因素,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教案需“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留给学生创造自我的余地。要充分考虑那些不确定因素,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例如:在教授“认识演示文稿”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比较文稿和word之间的异同。观察比较之后进行交流,并做好相应的引导和点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素材供学生观察和交流,学生通过自我认识来提升思维水平。正是这种以学生思考为主的全方位思考能够很好地促进“生成”,实践表明,该方法非常奏效。
三、自然的动态生成的方法
新课改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共同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不仅是课程计划的简单执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共同开发丰富课程教学,实现动态、发展、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因此,为了保证动态生成效果,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育角色,转变为现代化教学的促进者。
1.引導及时,点石成金
受到思维习惯、认知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影响,学生在认识上会存在很大差距。这种情况会使学生的思考具有很强的局限性,甚至会带来认识上的偏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及时加以诱导,通过深度挖掘动态信息来指点学生的迷津。例如:在教授“申请免费邮箱”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家长打开邮箱后电脑中了病毒。针对学生的这种顾虑,我渗透性地讲述了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只要使用合理,使用防御软件就可以避免电脑中病毒。通过这种诱导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
2.提升教育智慧,捕捉动态资源
促使课堂动态生成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具有很强的偶发性与随机性。因此,教师应具备敏锐的眼光,不断地发现和捕捉这些资源,并予以充分的利用。同样,课堂上也会出现一闪即逝的各种信息,教师需及时捕捉,并将这些信息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总之,“设计”与“生成”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整体。教师要理性地进行“预设”,同时通过不断努力实现动态的生成。
四、结束语
实施新课程标准需要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教师要通过因势利导促使每个可以利用的资源成为教学素材。通过精心营造,预设出符合学生要求与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有效地捕捉“生成”的机会,实现人性化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程改革;预设;生成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依据学生的各种问题开展教学工作。这种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的实际需要。教师在课前需要进行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到实际授课中,及时把握机会,通过努力促进“生成”。
一、计算机授课现状
当前,部分计算机教师对于动态“生成”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过于追求“生成”而弱化了教学的“预设”,有的教师则紧紧围绕教学预设,不敢涉足动态“生成”。鉴于上述两种情况,笔者认为动态“预设”与“生成”之间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精心设计为基础,通过积累、探究与运用相结合打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将这三个环节灵活运用,才能将精彩的课堂教学呈献给学生。
二、如何做好教学预设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做好人性化的预设。
1.关注预设的对象
(1)关注学生情况。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在认识、知识与经验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储备情况,预测出课堂内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认真思考设定出有弹性的预设空间。为了促进学生间的互补,教师可以采取异质分组,针对不同的预设任务确定出相应的任务层次,结合新方法、新内容和新过程来关注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过程。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
(2)关注教学内容。教师处理教材的过程中需注意利用教材,结合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综合加工,这个过程也是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应着重考虑“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通过补充和选择进行深度加工。
2.成功预设的主要策略
(1)预设出生动的情景。新课改提倡情境教学。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学习态度与真实情感。例如:笔者在讲授“文件和文件夹”一课前,让学生搜集大量的家庭成员以及亲戚的照片,设定相应的家族关系树。通过这个情境设定,促使他们将注意力转移至课堂,主动地探究相关知识要点,提升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2)以弹性预设促进教学的生成。弹性预设指的是预留充足时间提升学生动手与思考能力。预设教案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多种不确定因素,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教案需“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留给学生创造自我的余地。要充分考虑那些不确定因素,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例如:在教授“认识演示文稿”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比较文稿和word之间的异同。观察比较之后进行交流,并做好相应的引导和点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素材供学生观察和交流,学生通过自我认识来提升思维水平。正是这种以学生思考为主的全方位思考能够很好地促进“生成”,实践表明,该方法非常奏效。
三、自然的动态生成的方法
新课改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共同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不仅是课程计划的简单执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共同开发丰富课程教学,实现动态、发展、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因此,为了保证动态生成效果,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育角色,转变为现代化教学的促进者。
1.引導及时,点石成金
受到思维习惯、认知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影响,学生在认识上会存在很大差距。这种情况会使学生的思考具有很强的局限性,甚至会带来认识上的偏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及时加以诱导,通过深度挖掘动态信息来指点学生的迷津。例如:在教授“申请免费邮箱”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家长打开邮箱后电脑中了病毒。针对学生的这种顾虑,我渗透性地讲述了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只要使用合理,使用防御软件就可以避免电脑中病毒。通过这种诱导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
2.提升教育智慧,捕捉动态资源
促使课堂动态生成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具有很强的偶发性与随机性。因此,教师应具备敏锐的眼光,不断地发现和捕捉这些资源,并予以充分的利用。同样,课堂上也会出现一闪即逝的各种信息,教师需及时捕捉,并将这些信息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总之,“设计”与“生成”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整体。教师要理性地进行“预设”,同时通过不断努力实现动态的生成。
四、结束语
实施新课程标准需要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教师要通过因势利导促使每个可以利用的资源成为教学素材。通过精心营造,预设出符合学生要求与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有效地捕捉“生成”的机会,实现人性化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