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美术、音乐三门课程实际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关键词:美学教育 爱国主义情操 语文教学 自然美 音乐美
学校美育是学生学习审美的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美的规律,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的各科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手段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实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育呢?
一、运用语文教学渗透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言文学艺术美是美育的基本途径,提高语文课的艺术质量,意味着用美育思想指导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美的形象欣赏中,感受到美的生活,增强审美情趣,培养美的意识。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艺术美是中国灿烂文化的基本内容。《赵州桥》《颐和园》《桂林山水》《长城》……古代雄伟建筑的记载,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领略祖国的伟大,感受祖国的美丽,让教材中诗一样的语言叩响学生心灵的情弦,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语文教材中的《林则徐》《刘胡兰》《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是何等壮烈,何等崇高。忠心皓日月,正气壮山河,无数革命先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子孙后代的幸福。更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英雄人物爱国的形象和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二、运用美术课渗透美育
美术课中绘画、写生是学生欣赏和享受美的理性和智力因素的结合,在学生学习、欣赏、享受美的过程中,会获得物质美的感觉和丰富的精神享受。利用美术课或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热爱文化知识的热情。同时,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可以点燃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火花,激励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热爱自然,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带领学生野外写生,结合大自然美的欣赏,传授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以美启真,以美促智,是充分发挥美育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自然美的欣赏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过程。茫茫原野,连绵群山,朝辉夕阳,银河星光,小桥流水,鸟啼燕舞…这些自然美的形状、色彩、线条、声音构成的美丽画卷,能给人一种生理和精神的娱悦。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感受它香馨的呼吸,呢喃的细语,或者让辽阔的大海去打开学生的胸怀,让高山的雄奇去振奋学生的精神,学生会觉得耳目一新,神清气爽,会翱翔在无限自由的精神世界里学生领略,感受大自然的美,对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对倡导艺术生活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将促进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在美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唤醒学生民族情感,情感性是美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
三、运用音乐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音乐是艺术美的内容之一,是现实美的反映,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最好素材。音乐是通过流动的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思维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音乐表现生活的方式不是直接的描绘,而是音乐家把自己的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到的丰富感受,予以情感的概括,然后用具体的音响表现形象思维凝成的听觉形象,从而使人们通过听觉深深地感受到作品中表达出的思维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教育学生热爱音乐,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畫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
曲调健康,内容向上,富有美感的音乐能启迪人的心灵,陶治人的情操,愉悦人的精神,引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再见吧妈妈》这支抒情歌曲,根据战士即将出征时向母亲告别的特定环境,熟练地表现了“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部队整装待发的激昂情绪,热烈的气氛和威武的场面,继而无限深情地倾吐了战士对母亲,对祖国满腔诚挚的爱和誓死保卫祖国的壮志豪情。再如《保卫黄河》《我的识国》《红星歌》这些激越抒情的旋律,都将引起学生心中强烈的感情共鸣,都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关键词:美学教育 爱国主义情操 语文教学 自然美 音乐美
学校美育是学生学习审美的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美的规律,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的各科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手段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实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育呢?
一、运用语文教学渗透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言文学艺术美是美育的基本途径,提高语文课的艺术质量,意味着用美育思想指导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美的形象欣赏中,感受到美的生活,增强审美情趣,培养美的意识。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艺术美是中国灿烂文化的基本内容。《赵州桥》《颐和园》《桂林山水》《长城》……古代雄伟建筑的记载,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领略祖国的伟大,感受祖国的美丽,让教材中诗一样的语言叩响学生心灵的情弦,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语文教材中的《林则徐》《刘胡兰》《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是何等壮烈,何等崇高。忠心皓日月,正气壮山河,无数革命先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子孙后代的幸福。更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英雄人物爱国的形象和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二、运用美术课渗透美育
美术课中绘画、写生是学生欣赏和享受美的理性和智力因素的结合,在学生学习、欣赏、享受美的过程中,会获得物质美的感觉和丰富的精神享受。利用美术课或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热爱文化知识的热情。同时,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可以点燃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火花,激励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热爱自然,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带领学生野外写生,结合大自然美的欣赏,传授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以美启真,以美促智,是充分发挥美育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自然美的欣赏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过程。茫茫原野,连绵群山,朝辉夕阳,银河星光,小桥流水,鸟啼燕舞…这些自然美的形状、色彩、线条、声音构成的美丽画卷,能给人一种生理和精神的娱悦。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感受它香馨的呼吸,呢喃的细语,或者让辽阔的大海去打开学生的胸怀,让高山的雄奇去振奋学生的精神,学生会觉得耳目一新,神清气爽,会翱翔在无限自由的精神世界里学生领略,感受大自然的美,对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对倡导艺术生活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将促进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在美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唤醒学生民族情感,情感性是美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
三、运用音乐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音乐是艺术美的内容之一,是现实美的反映,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最好素材。音乐是通过流动的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思维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音乐表现生活的方式不是直接的描绘,而是音乐家把自己的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到的丰富感受,予以情感的概括,然后用具体的音响表现形象思维凝成的听觉形象,从而使人们通过听觉深深地感受到作品中表达出的思维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教育学生热爱音乐,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畫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
曲调健康,内容向上,富有美感的音乐能启迪人的心灵,陶治人的情操,愉悦人的精神,引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再见吧妈妈》这支抒情歌曲,根据战士即将出征时向母亲告别的特定环境,熟练地表现了“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部队整装待发的激昂情绪,热烈的气氛和威武的场面,继而无限深情地倾吐了战士对母亲,对祖国满腔诚挚的爱和誓死保卫祖国的壮志豪情。再如《保卫黄河》《我的识国》《红星歌》这些激越抒情的旋律,都将引起学生心中强烈的感情共鸣,都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