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乐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nyy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段课外阅读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对于识字量还不算多的中年级段学生,该如何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呢?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小学中年级段课外阅读的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挖掘书源,让学生读好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中年级段学生认识水平不高,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我们要培养学生有读书意识,产生阅读需要,让学生喜爱图书,爱护图书,享受阅读乐趣,练习有声读和学习默读。我将每学期学生的图书分为三类:
  A类是必读目录,是与本学期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书籍和古诗。
  ①课前搜集,提前阅读。如:教学生字“莺”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莺”的知识。学生们主动在《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寻找相关资料,认真阅读。有了课前的知识储备,学生课上的交流就没有了障碍。
  ②课后搜集,拓展阅读。如学习古诗《江南春》后,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学习有关春天的古诗;采用“同人异文”(同一诗人的诗词),学习有关杜牧的古诗,增加学生古诗文的阅读量。
  B类是推荐内容,是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关的科学知识类、文学类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等。再如在清明节来临之际,让学生搜集有关革命烈士的故事,还向学生推荐《中国节》这本书。
  C类是自选内容,由学生根据各自需要,自主选读一些优秀作品。如《阿凡提的故事》等书。经过调查发现,女生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生喜欢看有关科学、体育等方面的书。
  为了保证学生有书读,我在实践中尝试这样做:学生需要的书一部分可以在班级图书角借到,一部分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借阅,还有一部分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到。另外我收藏的书有《亲近母语》、《世界49大谜》等,都是学生借阅的范围。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多读书
  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落实阅读时间。
  1.晨诵。早读时,进行有声阅读。学生们按座位轮流值日,值日生负责监督阅读情况。在早读前,教师在黑板一侧写上一则关于读书或学习的名言警句,上午课前5分钟诵读、背诵,而下午課前10分钟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
  2.午读。中午12:00~13:00进行无声阅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和读书空间,在读中整体感知内容。可默读儿童诗、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古诗文诵读可与早读结合)。
  (二)指导阅读方法。
  1.阅读程序。拿到一本书,要先看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鼓励学生边读边想,并在疑难(或重点)的地方做上符号。阅读全文后,思考不懂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做读书笔记。
  2.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方法很多,学生只有爱读书,会读书,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养分,才能提高自己阅读的品位和趣味,才能真正使阅读成为自己的乐事。通常采用的阅读方法有:默读法、朗读法、查阅法、背诵法。
  (三)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养成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在实践中,我以为这些习惯特别重要:随时阅读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心得存在个体差异性。师与生、生与生实现多元互动,对书中的人物、事件、写法进行点评,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成果,有利于改进阅读方法。在实践中,凡是介绍给学生看的书,我都认真读一遍。这样,在和学生们谈论这些书时,才会有共同语言;当学生们质疑问难时,我才能胸有成竹地给予解答。
   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很多,有读书心得交流会,还有讲故事比赛、朗诵会、赛诗会等。如中秋节来临时,事先搜集有关月亮的古诗,再在班级举行”中秋赏月赛诗会”,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在实践中,我指导学生制作“课外阅读成长卡”, 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 建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我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成就感。实践证明,运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水平。值得提醒的是在建立记录袋时,要不断地替换更新,有选择地保存下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作品,删去一些不再有意义的作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为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引领“登高望远”;让学生徜徉书海,共享“书香童年”。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准有效的整合
【读书课开设思路】  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据说,犹太民族有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的习俗:当孩子还在吃奶的时候,年轻的父亲就会把书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为的是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我们的老师应当成为斯蒂文森的《点灯的人》中那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人,把一篇篇精彩的美文,把一本本有趣或耐人寻味的好书,带到孩子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过于简单陈旧,很多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字、词、句的落实上,始终采用“读-译-抄-背”这一死板传统而又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这种如同生产流水线一样过分技术化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感觉厌烦;尤其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过多注重背诵的精准,更使学生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同时,对文言字句解释、翻译的过分看重,也容易让学生忽视文言文本身作为文学作品,其在整体构思、布局和行文手法上的独特美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改的特色之一。随着语文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不再视教科书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与文本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拓展了文本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对理解文本、体验情感、激发兴趣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却发现: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重组中普遍存在着“舍本求源”的现象。这里所说的“本”有两层意思:一为文本,二为生本,即以
“文包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是苏教版教材的创新和特色。特别是低年段的“文包诗”,是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角度考虑的,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课文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更直接地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受到美的熏陶。  “文包诗”的教学是应该重诗还是重文?有人认为,文包诗的教学应侧重文的学习。因为文为诗展现了广阔的时代背景,描绘了诗中蕴含的场景,人物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目前推进到二年级下册,小学第一学段教材的整体面貌已得到呈现。这种呈现保证了低段教学研究的完整l生,使得教师能够在这个学段“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可见,教师能够在实践中融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展开,把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以“孪生兄弟”的表达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既有趣,又亲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研究的志向。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
书写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事,做笔记、写作业,都需要书写。作为教师,大家都非常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一再强调“三个一”,即眼睛离纸面一尺,胸口离桌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在一次小学二年级的书法课上,我教学生写硬笔字,我发现一位学生坐姿很端正,而他的执笔方式却很奇怪:右手握拳,笔尖朝着胸口,看起来不但别扭,书写起来也费劲。我对他进行了纠正,然后看教室里正在“刷刷”书写的其他学生,发现众多学生中,执笔方式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形成了课时捆绑的模式,即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习作指导,第二节课让学生撰写草稿、誊写。为了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讲作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写作文,多数学校都会安排两节连续的习作教学课。这样,在每周的某一天,学校里便会出现同年级甚至全校学生统一习作的现象。心理学理论及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习作往往是“情动而辞发”,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即兴而作的,长期这样统一进行习作课必定会挫伤学生
写话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写话的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可看出,第一学段的写话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口中要说的用文字记录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敢写、愿写、乐写、写顺、写好。然而,这一点在第一学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