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教学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新课程呼唤生成课堂,动态生成虽然是非预设的,但有它生成的源头,和谐文化、赏识评价、深层对话、柔性预设是生成的“营养源”,现实问题、挑战性问题、人文问题等可以引发动态生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机智,巧妙处理,不断丰富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激扬课堂生命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生活情境 动态生成 主动探究 灵活创造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教师应当用自己的教育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但课堂能不能生成我们所期待的“图景”、和“灵光”,让原汁原味的自然课堂成为我们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孩子们在自然、和谐、个性张扬的课堂中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学中展开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善于倾听、捕捉、获取学生的课堂学习信息,有效调控教学,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一、营造动态生成课堂的“营养源”
1.和谐文化,是课堂生成的“营养液”
和谐的课堂文化首先表现为师生间以诚相见、情感交融,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学生,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完全平等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的关系,能使学生体验到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得到激励、鼓励、感化和指导。“孵化”有效的课堂生成,是课堂生成的“营养液”。
2.深层对话,是课堂生成的“润滑剂”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师生互帮互学,师生共同组织形成的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上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的智慧的“对话”。只有和谐文化下的深层次地对话才有课堂的动态生成、闪光的生成。
3.赏识评价,是课堂生成的“助推器”
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因素,赏识评价是维系师生、生生有效对话的“纽带”,是促使课堂生成“助推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鼓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可能随时生成。
4.柔性预设,是课堂生成的“敲门砖”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要更多的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即教师的设计从“一般设计”变为“理念设计”、从“师本设计”变为“生本设计”,这样的设计应是“柔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是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的、弹性的、柔性的空间,同时这种预设是一种板块式的设计,而非程序式的“线性设计”。
二、创造动态生成课堂的“动力源”
1.在学生现实问题中获取动态生成
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而且感兴趣的“剪刀、石头和布”的游戏引入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所研究的“不确定性”。其实“剪刀、石头和布”不仅是一种游戏,其实更是生活数学的原型,教师捕捉、提取并应用“生活范例”,为学生学习抽象的概率问题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一座平台。接下去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摸球,摸出了学问;摸奖,摸出了精彩。这些活动对学生来讲,无不是富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起点,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肯定有许多话要说。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生成性课堂教学,这样容易引领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探索过程中,让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发挥更大的效能。
2.在挑战性问题中引发动态生成
只有当学生思维接受挑战时,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的欲望,生成更多的思维“火花”。我校一位教师在进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练习时,设计了这么一个习题:
计算:(1)864÷4(2)5580÷9(3)6054÷6(4)7200÷3
请你们根据试商过程和计算结果及算式各部分的关系,将这4道算式分类。
在以上的练习设计中,教师关注了学生思维的挑战性,学生也就有了生成的空间,就有机会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数学思考,最后呈现不同的思维结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数学思想也得到了发展,使课堂在这样一个问题空间中不断出现有效生成。
三、发挥机智,巧妙处理,不断丰富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
1.节外生枝,因势利导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中这么一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学生问: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针对课堂上预设外的生成问题,教师没有并没有回避学生“节外生枝”的问题,而是顺势引导学生说:我们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熟悉的“斤”联系起来时,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16个鸡蛋大约1千克”……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积极捕捉了学生学习中的“节外生枝”,并充分利用了这一生成性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的薄弱和不足之处,教学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使课堂的预设外“生成点”又变成了一个背后的“亮点”。
2、将错就错,因“错”利导。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在“乘数是一位数乘法”课始,出示17×3,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解法,教师针对这么多种的答案,并没有急于讲解正确的计算方法,而是将多种答案(17×3=31、17×3=51、17×3=321)呈现出来让学生自主剖析,学生在分析中很快知道了错误原因:17×3=31是错的,他忘记了进位;17×3=321是错的,17×3=321连100都不到,怎么会有300多?(应用了估算的知识),还有学生说:“我知道是怎么错的,个位上3×7=21写下来后,十位上1×3=3没地方写了,就写到21前面去了,所以错了。”教学中利用对错题的分析,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进一步理解,比单纯的例题讲解更有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新课程把课堂中师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非预设的获得与发展的生成,看作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应在预设时设想着生成,珍视课堂的動态生成,恰当应对,灵活处理,使动态生成的资源变成源头活水滋润我们的课堂,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彭卫军. 构建“有生命的数学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J]. 读书文摘, 2016(24).
【2】冯金华. 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构建动态课堂,凸显课堂活力[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12):123-123.
关键词:数学课堂 生活情境 动态生成 主动探究 灵活创造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教师应当用自己的教育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但课堂能不能生成我们所期待的“图景”、和“灵光”,让原汁原味的自然课堂成为我们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孩子们在自然、和谐、个性张扬的课堂中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学中展开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善于倾听、捕捉、获取学生的课堂学习信息,有效调控教学,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一、营造动态生成课堂的“营养源”
1.和谐文化,是课堂生成的“营养液”
和谐的课堂文化首先表现为师生间以诚相见、情感交融,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学生,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完全平等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的关系,能使学生体验到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得到激励、鼓励、感化和指导。“孵化”有效的课堂生成,是课堂生成的“营养液”。
2.深层对话,是课堂生成的“润滑剂”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师生互帮互学,师生共同组织形成的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上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的智慧的“对话”。只有和谐文化下的深层次地对话才有课堂的动态生成、闪光的生成。
3.赏识评价,是课堂生成的“助推器”
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因素,赏识评价是维系师生、生生有效对话的“纽带”,是促使课堂生成“助推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鼓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可能随时生成。
4.柔性预设,是课堂生成的“敲门砖”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要更多的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即教师的设计从“一般设计”变为“理念设计”、从“师本设计”变为“生本设计”,这样的设计应是“柔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是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的、弹性的、柔性的空间,同时这种预设是一种板块式的设计,而非程序式的“线性设计”。
二、创造动态生成课堂的“动力源”
1.在学生现实问题中获取动态生成
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而且感兴趣的“剪刀、石头和布”的游戏引入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所研究的“不确定性”。其实“剪刀、石头和布”不仅是一种游戏,其实更是生活数学的原型,教师捕捉、提取并应用“生活范例”,为学生学习抽象的概率问题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一座平台。接下去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摸球,摸出了学问;摸奖,摸出了精彩。这些活动对学生来讲,无不是富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起点,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肯定有许多话要说。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生成性课堂教学,这样容易引领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探索过程中,让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发挥更大的效能。
2.在挑战性问题中引发动态生成
只有当学生思维接受挑战时,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的欲望,生成更多的思维“火花”。我校一位教师在进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练习时,设计了这么一个习题:
计算:(1)864÷4(2)5580÷9(3)6054÷6(4)7200÷3
请你们根据试商过程和计算结果及算式各部分的关系,将这4道算式分类。
在以上的练习设计中,教师关注了学生思维的挑战性,学生也就有了生成的空间,就有机会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数学思考,最后呈现不同的思维结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数学思想也得到了发展,使课堂在这样一个问题空间中不断出现有效生成。
三、发挥机智,巧妙处理,不断丰富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
1.节外生枝,因势利导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中这么一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学生问: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针对课堂上预设外的生成问题,教师没有并没有回避学生“节外生枝”的问题,而是顺势引导学生说:我们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熟悉的“斤”联系起来时,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16个鸡蛋大约1千克”……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积极捕捉了学生学习中的“节外生枝”,并充分利用了这一生成性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的薄弱和不足之处,教学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使课堂的预设外“生成点”又变成了一个背后的“亮点”。
2、将错就错,因“错”利导。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在“乘数是一位数乘法”课始,出示17×3,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解法,教师针对这么多种的答案,并没有急于讲解正确的计算方法,而是将多种答案(17×3=31、17×3=51、17×3=321)呈现出来让学生自主剖析,学生在分析中很快知道了错误原因:17×3=31是错的,他忘记了进位;17×3=321是错的,17×3=321连100都不到,怎么会有300多?(应用了估算的知识),还有学生说:“我知道是怎么错的,个位上3×7=21写下来后,十位上1×3=3没地方写了,就写到21前面去了,所以错了。”教学中利用对错题的分析,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进一步理解,比单纯的例题讲解更有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新课程把课堂中师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非预设的获得与发展的生成,看作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应在预设时设想着生成,珍视课堂的動态生成,恰当应对,灵活处理,使动态生成的资源变成源头活水滋润我们的课堂,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彭卫军. 构建“有生命的数学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J]. 读书文摘, 2016(24).
【2】冯金华. 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构建动态课堂,凸显课堂活力[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12):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