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读胡杨之美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nchou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风胡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如何感受、体验它的美感?本人认为,“美读”教学法不失为感知文学作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这篇课文时,我试从“美读”教学法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效果颇佳。我的做法是:
  在“美读”中描绘“西风胡杨”形象之美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震撼人心、优美的散文。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欣赏难度。《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而文中的胡杨对学生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更不了解它们生活的环境。上课伊始,我就搜集有关西域、沙漠、胡杨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背景音乐,做成幻灯片给学生播放,一边播放一边解说:看啊,这就是胡杨树。它常年生活在戈壁中,这一边是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这一边是壮阔无边的美丽胡杨;一边是死亡的威胁,一边是生命的奇迹。当秋天来临时,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之间,令人迷恋、震撼。然后,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绘胡杨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读,读胡杨树的生长环境,读胡杨树林的色彩和个体的姿态、枝条,读胡杨树的英雄特征,读作者怎样把胡杨树上升为有气概、有情感、有信念的男子汉形象,并指名学生单个朗读,相互比较,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我再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句,加以体会,在小组内交流经验。由于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结果不少同学读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毫无疑问,文中胡杨美丽坚强的感人形象,自然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阅读兴致。如不读,我们又怎能感知个中之美呢?课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按照自己的想象,绘制一幅“西风胡杨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美读”中感悟“西风胡杨”情感之美
  《西风胡杨》不是一篇单纯状物的文章。作者借胡杨的天然特性和品格,表达自己对人类崇高理想和可贵品格的追怀。《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然而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品及作者的情感思想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教学前,我只能把教学手段定为教师少讲,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感情,读出境界。故教学《西风胡杨》时,我在学生感受了“西风胡杨”的形象美之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感悟“西风胡杨”的情感美。由于先前的直观导入,播放了胡杨幻灯片,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了胡杨的形象美,这就为之后欣赏胡杨的情感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感悟“西风胡杨”的情感美,我主要抓住胡杨的“三美”品读,一读胡杨的坚韧美:读它深深植根大地;读它在炙热中耸立,在严寒中挺拔;读它不怕斑斑的盐碱;读它不怕铺天的黄沙。二读胡杨的无私美:读它将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自己,读它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牡丹、桃花及奇花异草。三读胡杨的悲壮美:读它有三个一千年之说: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最后自由品读,要求学生选择最打动自己的一段文字或几句话,深情地读,憧憬地读,凄怆地读,激昂地读,轻柔地读……就这样,学生在读中懂得,人应当追求胡杨一样的高尚品格;学生在读中反思,人应该在磨炼中成就自己。
  在“美读”中欣赏“西风胡杨”艺术之美
  潘岳的《西风胡杨》文质兼美,我们可以从中领略散文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借物(景)生情等手法的绝妙,领略散文的抒情之美。这对我们的学生的写作及鉴赏都有极好的指导作用。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学生欣赏感悟作品的能力较差,教师只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对作品的艺术之美,只能作简单初步的领悟,不能过深过难。鉴此,我主要与学生欣赏这两种艺术美:一是情景交融的环境烘托美。如作品开头一段,描写胡杨生长的环境,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衬托出胡杨伟岸不屈的形象,突出胡杨令人震撼的力量,增加了文章的歷史感和厚重感。二是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美。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描绘了胡杨与霜风、沙尘抗争的姿态,表现了胡杨顽强的本色和精神。通过这样的反复“品读”,学生自然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陶醉在一种艺术美的享受里,教学效果自然不错。自然,《西风胡杨》的艺术美多姿多彩,譬如语言美,意境美。散文之魂“情”动其间,美不胜收,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我想,这就是“美读”教学法所应追求的境界。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情感之门,从而感悟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和美的艺术。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一旦打破了观念上歧视,它的引入、消化、创新则是一个自然的历程,并不会出现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难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一历程是清晰且单纯的。更重要的是,科技的引入以及与之相应的自主化努力,对于改变中国的落后状态、提升国家的独立性具有明显的功用。  1881年8月,在耶鲁大学饱学四年的詹天佑取道旧金山回到祖国,迎接他的并非英雄凯旋式的欢迎,相反,登岸后就被上海道派兵看管起来。第二年,他又不得不
我国幼儿教师以大中专学历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普遍偏低。近年受国家发展幼教政策驱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迅速崛起,本科毕业的幼儿教师逐步进入幼教行业。本科偏重理论的专业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贵阳学院首批2015届学前教育本科生毕业,调查时正处于从学生向教师转变的入职适应关键期。所谓入职适应,指个体通过自我教师形象的构建和改进,同时获得和利用适合于特殊环境下教学工作的知识、技能以及
追溯:“非纸质评价”呈现“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之现状  《義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于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非纸质评价”,解除了小学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对于学生分数的禁锢,让学生在快乐、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结构美、实用美和趣味美,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现来看
一    北宋学者宋敏求所编《唐大诏令集》卷四十《诸王·王妃入道》类收录了一篇文章(仅此一篇),题为《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在清人所编《全唐文》里它属于唐元(玄)宗名下。  翻检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可知,寿王是指唐玄宗第十八子李瑁;其妃是指杨玉环,也就是后来成为玄宗贵妃的那个著名的美女。  李瑁是由武惠妃所生,大约出生于开元九年(720年)。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之女,出生于开元八年(719年
最近我以养病之闲,拜读了复旦大学著名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章培恒先生的几本学术专著和有关中文艺术美的访谈录,一方面为他的博学泛览、骋思善辩之功所折服,同时也为他书中经常出现不应有的知识欠缺而深感惋惜。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我想选摘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略加考辨,供章培恒先生参考。  (一)唐代的“者”、“下”是否押韵,不能用现代读音去判断。  2004年4月,章先生在接受作家陈村的采访
【摘 要】在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过程中,国家逐渐提高了对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工作的重视程度。作为重要的小学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从书面和口语层面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致力于研究读写结合教学。本文笔者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探究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措施,旨在提升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教学手段,这一教学方法主要就是把教材中的一个单元看作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整体。在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之后,教师会针对一个单元里面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方向。由此,本文就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谈谈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英语;PEP教材;单元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31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优良品质的重要学科。本文通过具体论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意义,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为打造高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09-0025-02  【Abstract】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批注式阅读是解决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更是培养学风、养成思维习惯的问题。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必须要完成“课标”规定的推存篇目140万字。所幸看到的不仅仅是课标的精神,专家的观点,这无声的指挥棒(试卷)更是跟上了步伐,一张张有深度、有广度、
一    十九世纪中,鸦片战后,西学输入,部分开明人士作出积极回应。但此后二十年间,天朝上国闭塞依旧,西学在中国影响十分有限。庚申一役,危机加重,出于自强求富之需要,清政府发起“采西学”、“制洋器”的洋务运动,近代中西文化论争也拉开了序幕。首先是洋务派与保守派之争,一派力持“中体西用”,一派严守“夷夏大防”。由此,洋、保两派展开了影响深远的三次论战:六十年代的“同文馆之争”,七十年代的“海防之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