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风胡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如何感受、体验它的美感?本人认为,“美读”教学法不失为感知文学作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这篇课文时,我试从“美读”教学法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效果颇佳。我的做法是:
在“美读”中描绘“西风胡杨”形象之美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震撼人心、优美的散文。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欣赏难度。《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而文中的胡杨对学生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更不了解它们生活的环境。上课伊始,我就搜集有关西域、沙漠、胡杨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背景音乐,做成幻灯片给学生播放,一边播放一边解说:看啊,这就是胡杨树。它常年生活在戈壁中,这一边是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这一边是壮阔无边的美丽胡杨;一边是死亡的威胁,一边是生命的奇迹。当秋天来临时,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之间,令人迷恋、震撼。然后,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绘胡杨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读,读胡杨树的生长环境,读胡杨树林的色彩和个体的姿态、枝条,读胡杨树的英雄特征,读作者怎样把胡杨树上升为有气概、有情感、有信念的男子汉形象,并指名学生单个朗读,相互比较,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我再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句,加以体会,在小组内交流经验。由于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结果不少同学读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毫无疑问,文中胡杨美丽坚强的感人形象,自然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阅读兴致。如不读,我们又怎能感知个中之美呢?课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按照自己的想象,绘制一幅“西风胡杨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美读”中感悟“西风胡杨”情感之美
《西风胡杨》不是一篇单纯状物的文章。作者借胡杨的天然特性和品格,表达自己对人类崇高理想和可贵品格的追怀。《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然而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品及作者的情感思想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教学前,我只能把教学手段定为教师少讲,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感情,读出境界。故教学《西风胡杨》时,我在学生感受了“西风胡杨”的形象美之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感悟“西风胡杨”的情感美。由于先前的直观导入,播放了胡杨幻灯片,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了胡杨的形象美,这就为之后欣赏胡杨的情感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感悟“西风胡杨”的情感美,我主要抓住胡杨的“三美”品读,一读胡杨的坚韧美:读它深深植根大地;读它在炙热中耸立,在严寒中挺拔;读它不怕斑斑的盐碱;读它不怕铺天的黄沙。二读胡杨的无私美:读它将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自己,读它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牡丹、桃花及奇花异草。三读胡杨的悲壮美:读它有三个一千年之说: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最后自由品读,要求学生选择最打动自己的一段文字或几句话,深情地读,憧憬地读,凄怆地读,激昂地读,轻柔地读……就这样,学生在读中懂得,人应当追求胡杨一样的高尚品格;学生在读中反思,人应该在磨炼中成就自己。
在“美读”中欣赏“西风胡杨”艺术之美
潘岳的《西风胡杨》文质兼美,我们可以从中领略散文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借物(景)生情等手法的绝妙,领略散文的抒情之美。这对我们的学生的写作及鉴赏都有极好的指导作用。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学生欣赏感悟作品的能力较差,教师只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对作品的艺术之美,只能作简单初步的领悟,不能过深过难。鉴此,我主要与学生欣赏这两种艺术美:一是情景交融的环境烘托美。如作品开头一段,描写胡杨生长的环境,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衬托出胡杨伟岸不屈的形象,突出胡杨令人震撼的力量,增加了文章的歷史感和厚重感。二是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美。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描绘了胡杨与霜风、沙尘抗争的姿态,表现了胡杨顽强的本色和精神。通过这样的反复“品读”,学生自然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陶醉在一种艺术美的享受里,教学效果自然不错。自然,《西风胡杨》的艺术美多姿多彩,譬如语言美,意境美。散文之魂“情”动其间,美不胜收,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我想,这就是“美读”教学法所应追求的境界。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情感之门,从而感悟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和美的艺术。
在“美读”中描绘“西风胡杨”形象之美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震撼人心、优美的散文。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欣赏难度。《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而文中的胡杨对学生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更不了解它们生活的环境。上课伊始,我就搜集有关西域、沙漠、胡杨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背景音乐,做成幻灯片给学生播放,一边播放一边解说:看啊,这就是胡杨树。它常年生活在戈壁中,这一边是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这一边是壮阔无边的美丽胡杨;一边是死亡的威胁,一边是生命的奇迹。当秋天来临时,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之间,令人迷恋、震撼。然后,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绘胡杨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读,读胡杨树的生长环境,读胡杨树林的色彩和个体的姿态、枝条,读胡杨树的英雄特征,读作者怎样把胡杨树上升为有气概、有情感、有信念的男子汉形象,并指名学生单个朗读,相互比较,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我再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句,加以体会,在小组内交流经验。由于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结果不少同学读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毫无疑问,文中胡杨美丽坚强的感人形象,自然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阅读兴致。如不读,我们又怎能感知个中之美呢?课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按照自己的想象,绘制一幅“西风胡杨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美读”中感悟“西风胡杨”情感之美
《西风胡杨》不是一篇单纯状物的文章。作者借胡杨的天然特性和品格,表达自己对人类崇高理想和可贵品格的追怀。《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然而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品及作者的情感思想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教学前,我只能把教学手段定为教师少讲,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感情,读出境界。故教学《西风胡杨》时,我在学生感受了“西风胡杨”的形象美之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感悟“西风胡杨”的情感美。由于先前的直观导入,播放了胡杨幻灯片,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了胡杨的形象美,这就为之后欣赏胡杨的情感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感悟“西风胡杨”的情感美,我主要抓住胡杨的“三美”品读,一读胡杨的坚韧美:读它深深植根大地;读它在炙热中耸立,在严寒中挺拔;读它不怕斑斑的盐碱;读它不怕铺天的黄沙。二读胡杨的无私美:读它将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自己,读它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牡丹、桃花及奇花异草。三读胡杨的悲壮美:读它有三个一千年之说: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最后自由品读,要求学生选择最打动自己的一段文字或几句话,深情地读,憧憬地读,凄怆地读,激昂地读,轻柔地读……就这样,学生在读中懂得,人应当追求胡杨一样的高尚品格;学生在读中反思,人应该在磨炼中成就自己。
在“美读”中欣赏“西风胡杨”艺术之美
潘岳的《西风胡杨》文质兼美,我们可以从中领略散文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借物(景)生情等手法的绝妙,领略散文的抒情之美。这对我们的学生的写作及鉴赏都有极好的指导作用。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学生欣赏感悟作品的能力较差,教师只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对作品的艺术之美,只能作简单初步的领悟,不能过深过难。鉴此,我主要与学生欣赏这两种艺术美:一是情景交融的环境烘托美。如作品开头一段,描写胡杨生长的环境,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衬托出胡杨伟岸不屈的形象,突出胡杨令人震撼的力量,增加了文章的歷史感和厚重感。二是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美。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描绘了胡杨与霜风、沙尘抗争的姿态,表现了胡杨顽强的本色和精神。通过这样的反复“品读”,学生自然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陶醉在一种艺术美的享受里,教学效果自然不错。自然,《西风胡杨》的艺术美多姿多彩,譬如语言美,意境美。散文之魂“情”动其间,美不胜收,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我想,这就是“美读”教学法所应追求的境界。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情感之门,从而感悟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和美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