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队伍继续教育不只是高等学校和社会的事情,也是教师自身的职责。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教师管理机制难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功利化思想严重、批判思想和创新能力不足、工作未落到实处等问题,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终身化、法制化、实用化和非学历化等发展取向,促进公共课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院;公共课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取向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社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提高全民素质和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决策。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性高技术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性为主要特征构建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性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对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公共课教师必须适应专业发展要求,不断加强继续教育,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发展的要求。
一、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队伍状况
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学校教学和研究的原动力。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从高速度超常规发展阶段步入稳定巩固阶段,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师资结构也有很大改善。但相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建设来说,情况仍不容乐观。下面,笔者通过对某高职院校专职教师与公共课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被调查的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从2004年的近8000人增加到2008年的1.2万人,教师人数从2004年的401人发展到2008年的539人。其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如下(图):
学历结构:该学院教师学历结构近年来逐步得到改善,总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但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仍很小。专职教师中,虽然专职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比例从2004年的3.2%增加到2008年的15.7%,但公共课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比例从2004年的1.7%只增加到2008年的7.4%,本科学历的教师仍是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师主力,2008年占86.8%。许多教师虽然通过在职进修或短期培训等继续教育取得学历,但与高职高专学校硕士达到35%的标准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职称结构:高级职称比例总体变化不大,虽然正高职称有所提高,专职教师和公共课教师的正高职称分别从2004年的1.2%、0增加到2008年的3.2%、1.5%,但高水平的专业、学术带头人仍然较少。总体来说,公共课教师的职称比例较之专职教师改善的步伐似乎要快一些,但依然不甚合理,讲师和助教的比例仍占2/3强(69.1%),而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只占30.9%。职称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年龄结构:专业教师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数量占了很大比重,2004年占49.3%,2008年高达59%;公共课教师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数量也有所上升,由2004年的22.4%上升到2008年的27.9%。由于近年各院校大量引进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以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使得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不断攀升,从而使经验丰富和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比例有所降低。这种现象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中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一般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及水平不高,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等问题,而公共课教师相对来讲问题则更为严重,特别是公共课教师队伍中“三少三多”
(高学历少、高职称少、双师型教师少,本科学历多、初级职称多、年轻教师多)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的继续教育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机制难以调动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管理观念落后。教师仍然是学校的固定资产,“单位人”的理念与“单位财富”的理念,使师资队伍“铁板一块”,无法实施双向流动,人才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二是教师管理的集权模式仍较突出。学校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可以直接控制学校教师管理的行为,排斥高职学校的用人自主权;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还未理顺,高职院校系统内外的人才流动渠道不畅,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使整个教师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师资管理运行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未能实行真正意义的考核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专业技术职务的只上不下,专业技术职务与工资、住房等各种福利待遇挂钩等等,这些增强了教师对学校的依赖性,削弱了教师的竞争开放意识,也削弱了公共课教师继续教育,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充实自己的积极性。
(二)继续教育的功利化思想严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交换性等原则日益明显地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加之高职院校管理中大量运用经济杠杆必然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调节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缺乏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一些公共课教师缺乏敬业精神,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甚至不择手段地谋取名利,致使为了“补充知识”、“提高技能”的继续教育,仅仅取得“拿到了学位,提高了评定职称的筹码”的实效。公共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收获与其预期差距较大,继续教育的效率低、效果不理想。
(三)继续教育中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
在继续教育中不难看到,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一套大纲、一本教案、一张试卷、一种答案的教学场景,这种现象使公共课教师在学习后很难展现个人的教学风格、研究特色和求异创新。人云亦云,缺乏争鸣氛围,更助长了公共课教师思维和创新的惰性,使公共课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不高。加之公共课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且受经费、名额、职称、学历等限制,更使得公共课教师把继续教育看作是学校安排的任务,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既是自己应该享有的一种权利,更是自己应该履行的一种义务,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四)继续教育工作未落到实处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普遍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很少有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同时,专业课教师要求具备“双师”型素质,在新技术的学习上有必须继续学习的要求,才能适应专业课发展的需要,而公共课教师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和紧迫感,教材内容几十年不变,一朝学会,一世受用,因而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 极性不高,动力不足,使得继续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三、加强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继续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文化的发展交融,导致了新知识的激增,规定期限的学校教育已无法完全适应社会进步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客观上需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连续不断的、终身学习的过程。而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因此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当前,对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必须坚持终身化、法制化、实用化、非学历化的发展取向。
(一)终身化——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人才资源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继续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是科研和生产的结合点、切入点,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保障,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种专门人才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那种一次大学学习管终身的思想早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法制化——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法律、法规
法律是制度的保障。长期以来,国内各省、市、地区相继以各种形式颁布、制定继续教育法规、条例,对继续教育对象、时间、组织形式和经费来源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与明确,在依法治教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然而,这些法规、条例因地而异,缺乏权威性,在实践中也不好操作,往往使继续教育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流于形式,这给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与影响。只有加速建立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结构均衡、规范协调、体例统一的法律体系,尽快形成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实用性与竞争、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才能推动继续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实用化——明确公共课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为防止知识折旧,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始终处在知识和科技的前沿,并通过继续教育,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动机的培养者,以学习促工作,以学习促发展,营造出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浓厚氛围。在继续教育中,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更新什么”的原则,学用结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使之学以致用,直接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
对公共课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内容有: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程序语言及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等,使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新技术发展形势,注重与专业课程配套、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完整性,能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使学生在公共课教学过程中也能接受专业教育。此外,还应当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科学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面对时代的发展,还应进行国际交流、海外文化的教育,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四)非学历化——淡化继续教育的学历化倾向
如果教师的继续教育还是一种学历教育,以获得更高一级文凭使之成为聘任、晋级、升职、涨工资的资本,将会使很多人接受继续教育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外力所迫,诱惑所使。因此,必须淡化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历化倾向。而要淡化继续教育的学历化倾向,就必须在人事制度上实行根本性改革,即破除学历——职务——32资体制,建立能力——职务——52资体制,在人事聘用、工资奖金分配等方面不以学历文凭为惟一标准,而以能力为核心标准来确定。这样,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就从为了文凭转向为了补充知识、提高技能,为了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质量的教育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取决于教师教育,教师素质的提高要靠长期的职后继续教育。因此,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责任编辑 匡春凤
关键词:高职学院;公共课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取向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社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提高全民素质和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决策。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性高技术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性为主要特征构建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性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对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公共课教师必须适应专业发展要求,不断加强继续教育,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发展的要求。
一、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队伍状况
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学校教学和研究的原动力。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从高速度超常规发展阶段步入稳定巩固阶段,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师资结构也有很大改善。但相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建设来说,情况仍不容乐观。下面,笔者通过对某高职院校专职教师与公共课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被调查的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从2004年的近8000人增加到2008年的1.2万人,教师人数从2004年的401人发展到2008年的539人。其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如下(图):
学历结构:该学院教师学历结构近年来逐步得到改善,总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但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仍很小。专职教师中,虽然专职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比例从2004年的3.2%增加到2008年的15.7%,但公共课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比例从2004年的1.7%只增加到2008年的7.4%,本科学历的教师仍是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师主力,2008年占86.8%。许多教师虽然通过在职进修或短期培训等继续教育取得学历,但与高职高专学校硕士达到35%的标准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职称结构:高级职称比例总体变化不大,虽然正高职称有所提高,专职教师和公共课教师的正高职称分别从2004年的1.2%、0增加到2008年的3.2%、1.5%,但高水平的专业、学术带头人仍然较少。总体来说,公共课教师的职称比例较之专职教师改善的步伐似乎要快一些,但依然不甚合理,讲师和助教的比例仍占2/3强(69.1%),而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只占30.9%。职称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年龄结构:专业教师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数量占了很大比重,2004年占49.3%,2008年高达59%;公共课教师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数量也有所上升,由2004年的22.4%上升到2008年的27.9%。由于近年各院校大量引进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以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使得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不断攀升,从而使经验丰富和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比例有所降低。这种现象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中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一般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及水平不高,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等问题,而公共课教师相对来讲问题则更为严重,特别是公共课教师队伍中“三少三多”
(高学历少、高职称少、双师型教师少,本科学历多、初级职称多、年轻教师多)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的继续教育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机制难以调动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管理观念落后。教师仍然是学校的固定资产,“单位人”的理念与“单位财富”的理念,使师资队伍“铁板一块”,无法实施双向流动,人才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二是教师管理的集权模式仍较突出。学校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可以直接控制学校教师管理的行为,排斥高职学校的用人自主权;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还未理顺,高职院校系统内外的人才流动渠道不畅,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使整个教师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师资管理运行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未能实行真正意义的考核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专业技术职务的只上不下,专业技术职务与工资、住房等各种福利待遇挂钩等等,这些增强了教师对学校的依赖性,削弱了教师的竞争开放意识,也削弱了公共课教师继续教育,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充实自己的积极性。
(二)继续教育的功利化思想严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交换性等原则日益明显地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加之高职院校管理中大量运用经济杠杆必然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调节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缺乏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一些公共课教师缺乏敬业精神,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甚至不择手段地谋取名利,致使为了“补充知识”、“提高技能”的继续教育,仅仅取得“拿到了学位,提高了评定职称的筹码”的实效。公共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收获与其预期差距较大,继续教育的效率低、效果不理想。
(三)继续教育中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
在继续教育中不难看到,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一套大纲、一本教案、一张试卷、一种答案的教学场景,这种现象使公共课教师在学习后很难展现个人的教学风格、研究特色和求异创新。人云亦云,缺乏争鸣氛围,更助长了公共课教师思维和创新的惰性,使公共课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不高。加之公共课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且受经费、名额、职称、学历等限制,更使得公共课教师把继续教育看作是学校安排的任务,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既是自己应该享有的一种权利,更是自己应该履行的一种义务,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四)继续教育工作未落到实处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普遍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很少有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同时,专业课教师要求具备“双师”型素质,在新技术的学习上有必须继续学习的要求,才能适应专业课发展的需要,而公共课教师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和紧迫感,教材内容几十年不变,一朝学会,一世受用,因而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 极性不高,动力不足,使得继续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三、加强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继续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文化的发展交融,导致了新知识的激增,规定期限的学校教育已无法完全适应社会进步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客观上需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连续不断的、终身学习的过程。而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因此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当前,对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必须坚持终身化、法制化、实用化、非学历化的发展取向。
(一)终身化——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人才资源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继续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是科研和生产的结合点、切入点,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保障,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种专门人才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那种一次大学学习管终身的思想早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法制化——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法律、法规
法律是制度的保障。长期以来,国内各省、市、地区相继以各种形式颁布、制定继续教育法规、条例,对继续教育对象、时间、组织形式和经费来源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与明确,在依法治教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然而,这些法规、条例因地而异,缺乏权威性,在实践中也不好操作,往往使继续教育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流于形式,这给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与影响。只有加速建立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结构均衡、规范协调、体例统一的法律体系,尽快形成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实用性与竞争、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才能推动继续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实用化——明确公共课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为防止知识折旧,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始终处在知识和科技的前沿,并通过继续教育,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动机的培养者,以学习促工作,以学习促发展,营造出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浓厚氛围。在继续教育中,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更新什么”的原则,学用结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使之学以致用,直接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
对公共课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内容有: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程序语言及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等,使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新技术发展形势,注重与专业课程配套、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完整性,能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使学生在公共课教学过程中也能接受专业教育。此外,还应当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科学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面对时代的发展,还应进行国际交流、海外文化的教育,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四)非学历化——淡化继续教育的学历化倾向
如果教师的继续教育还是一种学历教育,以获得更高一级文凭使之成为聘任、晋级、升职、涨工资的资本,将会使很多人接受继续教育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外力所迫,诱惑所使。因此,必须淡化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历化倾向。而要淡化继续教育的学历化倾向,就必须在人事制度上实行根本性改革,即破除学历——职务——32资体制,建立能力——职务——52资体制,在人事聘用、工资奖金分配等方面不以学历文凭为惟一标准,而以能力为核心标准来确定。这样,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就从为了文凭转向为了补充知识、提高技能,为了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质量的教育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取决于教师教育,教师素质的提高要靠长期的职后继续教育。因此,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责任编辑 匡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