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中国丝绸一样美妙的音乐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n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欢乐的夜晚》由胡登跳先生创作于1979 年,作品巧妙地运用了五件民族乐器特殊的演奏技法,逼真地模仿了戏曲音乐中的锣鼓点等音效,展现了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该作品中特有的创作手法更是为我国民族室内乐多元化进程开辟了新道路。

中西融汇视角下的丝弦五重奏


  小型器乐组合古已有之,亦是中国民族室内乐的滥觞。先秦时期的《韶》,秦汉时期的“乐府”,隋唐的“燕乐”,均一脉以贯之。二十世纪以降,先辈们上承古风遗韵,外鉴西方经典,下开时代先河,筚路蓝缕。发金石之声,奏丝竹之乐,开拓了多种演奏形式,如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弦乐重奏、弹拨乐合奏等,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艺术格局。通过汲取西方音乐创作的优秀技术,作曲家们兼收并蓄,将一种崭新的创作体裁(中国民族室内乐)应用在民族器乐合奏的创作之中。这飞跃式的创造极大地扩展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使民族音乐多元性特征逐渐增强。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胡登跳先生的“丝弦五重奏”。


上海丝弦五重奏

  1960年,胡登跳借鉴“六边”活动中的民乐小合奏形式,采用当时仅有的二胡、扬琴、琵琶、月琴和三弦等五种乐器,结合当时的农村生活,创作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奏曲《田头练武》。这标志着一种新的民乐体裁的诞生,当时叫作“民乐五重奏”。1976年,胡登跳改其名为“丝弦五重奏”。接着,胡登跳不懈创作,终于在1979年完成了丝弦五重奏系列作品,该系列包括:《回忆》《欢乐的夜晚》《思念》《畅想》。而《欢乐的夜晚》是其中翘楚,因其绝妙的演出效果而被观众青睐,曾被多次演绎,拥有极高的返场率。1984年,《欢乐的夜晚》荣获了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大赛的“特别荣誉奖”,被誉为“像中国丝绸一样美妙的音乐”。“丝弦五重奏”的产生使得充斥在传统小型合奏乐创作领域中思维结构僵化、音乐形态单一的现状得到了缓解,动摇了长期盘踞在人们心中的保守观念。
  从历史层面考察以《欢乐的夜晚》为代表的“丝弦五重奏”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启示:虽然从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室内乐颇受西洋音乐的影响,但它具有其内在的演变逻辑与演化规律,切不可将中西融合看作单纯的亦步亦趋,盲目学习。在充分收集整理大量民族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巧妙地借鉴西方优秀技术,这样才能创作出充满民族风韵、秉持民族风骨的音乐作品。由此可见,民族风格的传承是音乐创作的必修课,盲目西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现代民族室内乐本身亦身处历史演变之过程中,并通过借鉴历史上的民族室内乐相关形态,不断丰富和完善其自身的形态和内容。


01胡登跳


02宁波甬剧


03《苏南吹打曲》封面

音乐语境下的形象化展示


  一、情景交融与营造意境
  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然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将主观之情融于客观之景,从而营造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意境,乃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追求的极致境界。
  胡登跳的丝弦五重奏非常注重音乐语言的形象化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从乐曲的标题到旋律,并非完全依从西方以纯音乐为主的习惯,而是注重我国古典文艺和传统民乐绵延千年的意境营造,极注重乐曲的描绘性和形象性。他以富有诗意的音乐形象化构思和水墨画一般的写意技巧,寥寥数笔,便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晚会的欢腾场面和人物的欢畅心情。民俗的写实和氛围的写意相结合,虚实相生,现实主义的形象和浪漫主义的气息珠联璧合。创作者、演奏者和欣赏者之间的互融性得到极大增強,演释者和欣赏者能够迅速入题,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审美体验。
  《淮南子·本经训》说“必有其质,乃为之文”,提倡音乐与内心情感的统一,并且强调以“神”制“形”,“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在胡登跳的丝弦五重奏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风格与音乐形象的高度统一,不管是具象的意境描绘还是写实的民俗形象展示,都有着那种古已具有的审美表现。
  二、画面感和情节性相结合
  《欢乐的夜晚》以其流畅优美的旋律、灵动的线性音乐思维和细浪微漾的音乐走向,使江南水乡清丽婉转、轻灵飘逸的旋律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再辅以二胡的拨弦,筝婉转回环的回滑音,琵琶的泛音、煞弦和绞弦以及扬琴的打板等多种乐器的独特效果,模拟出各种打击乐器不同音响色彩和复杂而丰富的节奏与力度的变化。作品描绘出人民群众在一个愉快夜晚中丰富多采的表演场面,民间歌舞的节奏、音调有时热烈,有时抒情,有时活拨轻巧,有时细腻入微,富于幽默感的欢快情趣扑面而来。
  《欢乐的夜晚》还是一首情节性极强的作品。乐曲一开始,在扬琴由弱至强的双音背景下,琵琶演奏泛音。不久,柳琴的二度双音、二胡的拨弦、古筝的低音,各乐器逐渐加入,模拟出一派敲锣打鼓的热闹场景。乐曲吸收了戏曲的唱腔作为音乐素材,运用乐器的各种特殊演奏技法,逼真地模仿了民间歌舞和戏曲锣鼓点,形象地描绘了联欢会上各种精彩纷呈的场面和人们的欢悦之情。   三、传统审美与现代美学的融合
  在民族音乐作品创作中,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不可忽视。《欢乐的夜晚》在创作主旨和艺术表现的生动性上呈现出较高的水平。作曲家在运用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素材的同时,还通过不同技法之间的对比,立足于作品的内在结构,兼顾人们的心理活动,完美地做到了传统与西方的融汇贯通。
  作曲家深谙乐器功能的分配,摒弃了单一乐器下冗杂繁复的曲调,不再局限于衬腔式的支声复调,而是借助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域特点,以齐奏或竞奏的多种形式来表现音乐的色彩变化和层次对比。作曲家对西方优秀技法的借鉴,使作品被赋予了极强的灵活性,能够与和声技术、复调技法、曲式结构等因素紧密结合,使得该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重奏音乐风格特征,即民族民间特色、抒情性、叙事性等特点。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国安说“这些植根于民族音乐沃土中的作品不仅不是西方现代音乐的复制品,还应被视为我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审美层次上的延续”。梅兰芳先生的“移步不换形”之说也正是指明了中国艺术之魂的所在。
  丝弦五重奏组合是胡登跳先生的传世创举,它融东方传统美学精神与西方音乐技法为一体,是民族音乐创作随时代变化而获得的新进展。正是因为胡先生的创作能在秉承开拓进取创新精神的同时又不忘对传统的保护与尊重,“丝弦五重奏”才能完美地平衡继承传统音乐与利用西方优秀技术这两大因素,真正做到“土、新、情”的有机统一。

传统与地方性音乐内涵的复兴


  《欢乐的夜晚》将中国丝弦乐器的传统演奏技法和中国传统戏曲、锣鼓音乐素材编织起来,不仅借鉴了民间锣鼓中的节奏,在音色、音量、音高、速度、曲式方面的精准拿捏也极具借鉴意义。
  作品大量借鉴、参考苏南吹打的技法特点,使作品富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整首作品的結构布局尝试采用了民族吹打音乐中“吹”与“打”音色划分循环交替式结构,模拟打击乐的段落与旋律段落有序搭配,穿插连缀,具有中国民族传统曲式统一中求对比的特点。声部中有目的的节奏变化指示着乐曲的起首、转折、收束以及速度、音量、表情的变化,体现了以苏南吹打节奏元素设计的节奏音响段落在作品中不仅成为推动音乐发展前进的动力因素,同时还具有预示的作用。
  与此同时,作品也关注到了地方性音乐内涵的复兴。根据宁波甬剧“男女宫流水”音调创作的轻快活泼的主题,借用戏曲音乐中男女同宫五度呼应的手法,将其运用在二胡声部与扬琴声部之间。两个主题在垛子句的衬托下,以“摇板”紧打慢唱为特色。规整的“垛子句”和疏散自由的散板互相配合,相辅相成,不但取得了疏密有致的效果,还将唱腔的情绪有效地引向戏剧性的高潮。
  《欢乐的夜晚》在调式、旋律、节奏、和声、结构、配器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体现了民族音乐发展史中的中西融合和自我内在演化的发展规律。正如胡登跳先生所说,要在民乐作品中表现出“土味”,就必须重视民间的演奏技艺。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汲取民族精华,开拓国际视野,创作者、教育者、学习者各尽其责,才是民族音乐发展的源动力。
其他文献
芭芭拉(Ba rba ra),原名Mon ique Andrée Serf,1930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二战时,十岁的她不得不过上东躲西藏的日子。战争结束后,邻居的一位音乐教授无意间听到芭芭拉的歌声,惊为天人,于是帮助她发展音乐才能。芭芭拉从巴黎到布鲁塞尔,从歌舞餐厅的驻唱,到在巴黎音乐厅首秀,继而成为一名创作型歌手,与唱片公司签约,最终成为风靡整个欧洲的香颂女王。在演出时,芭芭拉常常身
期刊
说起青少年交响乐团,你一定会想起当红指挥家杜达梅尔担任音乐总监的西蒙·波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也一定对香港青少年管弦乐团在香港国际机场举办的那一系列走红网络的快闪音乐会印象深刻。不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不论文化和社会背景如何更迭流转,由青少年担任乐手的管弦乐团予人热情、活力、充满创造及想象力的印象却从来不曾改变。  六年前成立于纽约的美国国家青年交响乐团(National Youth Orchestr
期刊
由上海音乐厅制作出品的音乐剧《繁花尽落的青春》将于2018年12月登陆上海大剧院。该音乐剧由金牌编剧喻荣军、国家一级导演周小倩、作曲家赵光、舞蹈家王亚彬、韩国顶尖舞美设计徐淑珍率领中韩两国创作团队联合打造,相较于2017年底的首演,这次的全新制作将会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繁花尽落的青春》有一个诗意的剧名,但真正的主角却是两位男性。他们经历了互换身份的交错命运,一位在夹缝中求生,另一
期刊
卡尔·玛利亚·冯·韦伯(1786-1826),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兼具全面的艺术才能。除作曲之外,他还是钢琴演奏大师、现代指挥艺术的早期实践者,以及活跃的音乐评论家。  韦伯最著名的作品是首演于1821年的三幕歌剧《自由射手》,作品的故事来源于德国民间传说,富于魔幻气息。韦伯广泛吸收了民族音乐的养分,同时又在动机运用、管弦乐色彩和多樣化的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且有成效的探索。这
期刊
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担任表演指导老师已有十二年。多年前,有一位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曾在我的基础表演课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课外,我看过这位学生的声乐专业课期中考试,他的演唱技术上乘,台风也基本成熟。但在我的表演课上,他却总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状态,从不曾真诚地走出自己,走进角色。看他的表演练习时,我总是满怀期待地开始,每每失望地结束。在表演课程即将结业之时,其他学生都在向着正确的表演观念努
期刊
2018年5月16日,女高音歌唱家黄英与法国钢琴家达尔贝托(Michel Dalberto)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一场艺术歌曲音乐会。曲目是法国与中国的艺术歌曲,上半场有福雷、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等人的歌曲,下半场则是从黄自、丁善德一直唱到叶小纲的作品。起初我担心,艺术歌曲音乐会本来就带点曲高和寡的意味,这套作品还完全避开热门的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歌曲,这样一来,上座率如何?听众的反应
期刊
2011年7月,第二屆夏季音乐节的志愿者团队里来了一个还在读大学的上海小男孩,讲话柔声细气,交流起来却有难得的沉着和专注,当时的MISA工作团队决定安排他协助接待那年第一次来上海的大指挥家巴伦伯依姆。  2016年夏天的某一天,我偶然地翻看美术电影制片厂1980年代的动画长片《天书奇谭》,被其中贯穿全片的音乐瞬间圈粉。MISA这些年引进了不下十部国外电影交响制作,何不自己制作一部?走访美影厂后,我
期刊
2018年5月16日,我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观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创演的歌剧《马可·波罗》,赞叹之下感慨颇多。作为一部以一带一路实例内容为特点的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可谓独辟“新境”,它做到了很多人所期待做到的东西,达到了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的综合表现效果。  我观《马可·波罗》,觉得它是一部将东西方文化和历史进行深入嫁接的作品。此外,它在创作技术、创作经验以及“履行”歌剧思维观念方面,都有
期刊
2019长江钢琴代言人薛汀哲巡演发布会有“演”有“料”引爆乐展  2018年10月11日,上海国际乐器展“长江钢琴大师中国巡回之旅——薛汀哲发布会”成功举行。会上,薛汀哲携手长江钢琴为现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钢琴家、教育家李名强教授亲笔题词——“2018薛汀哲长江钢琴全国巡演圆满成功”,并与柏斯音乐集团总裁吴雅玲小姐、吴天延先生以及“钢琴魔指”薛汀哲先生共同盖章,纪念这一难忘时刻。  在
期刊
如果不是在这次上海夏季音乐节的节目册上看到了《天书奇谭》的名字,我可能很少再有另外的机会在大荧幕上重温这部少时的动画经典。  在《天书奇谭》(1983)之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已经成功地制作拍摄了《小蝌蚪找妈妈》(1960)、《大闹天宫》(1961-1964)、《哪吒闹海》(1979)、《九色鹿》(1981)以及《三个和尚》(1981)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动画电影,不仅将中国的电影动画制作水准推向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