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外延话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所说的“探究”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导演下,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以学生周围实际的生活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来质疑、探究、讨论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翁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一个人一生中知识的获取,绝大多数是自行探究所得,而课堂上通过教师传授所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为此学会探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我觉得教学生如何将知识内化和外延是语文教与学探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知识内化探规律
  
  知识的获得首先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知识的内化就是把当前学到的知识结合进自己的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去,以便将它再现或派作他用,这实际上是一个将外在的普遍性的知识转化成为个人的个性化的内在品质的过程。
  知识的内化包括同化与整合。知识同化是新的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的结果是旧知识得到改造,原有认知结构得以扩充、拓展,新知识为学习者理解。知识的整合是指主体有意识地对内部的知识、经验进行统整,是新旧知识之间、新知识之间、原有知识之间的结构化和系统化过程,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相互关联的有序整体。只有经过同化与整合,知识才能为学生所理解,才能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现获得知识的充分意义。
  语文知识的内化就是在知识序化的基础上把语文概念、规律和语文问题进一步地消化,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系统。知识内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语文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后进行归纳、比较、总结的过程。语文知识枝繁叶茂,如果不及时作归纳、比较、总结,那就会边学边丢,支离破碎。为此我在每单元、每册书教学结束之后,单元、期末考试之前都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总结。如文言文的复习我要求学生做如下几项工作。
  (一)按下列要求进行归纳:1.通假字集锦。2.古今异义词语及解释。3.找出古文中的成语并解释。4.词类活用现象类集。5.特殊句式。6.重点实词及解释。7.按朝代归结文学及古文化常识。
  (二)按下列要求进行比较总结探究:1.一词多义集锦。2.从三至五套期末复习卷子中找出出题比率最高的篇章、字词。句子及问题。3.比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反映的主题。4.精彩语段分析。
  知识内化的真正完成,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还需进行外化过程。即把此前领会的知识通过操作用言语呈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就是练习、操作、问答、考试等过程。在每一个单元、每一册书,学生或自主、或合作、或探究进行知识归结分析后,我都要以试题的方式设计一套复习纲要:一部分是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二部分是现代文重点语段阅读;三部分是文言文;四部分是精彩文章赏析与写作。这套复习纲要的一、二、三部分老师不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四部分老师组织学习,借鉴写作。然后再进行单元、期中或期末考试。效果非常好。长此以往,学生在知识的内化探究中学会了怎样学语文才能扎实有效的问题。
  
  二、知识外延探疑惑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拘泥于课堂、书本上的知识范围,让学生学到任何感兴趣的甚至是疑惑的知识,促使学生深层次地感悟到他们要学的东西还太多。让教材与生活走到一起,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种知识与情感、知识与生活共生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外延性学习要根据外延学习的目的、层次、基础等因素而确定好外延的基点与方向。这种扩展可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扩展;也可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扩展;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扩展;以某篇作品的引文为基点,向引文的(出处)原作扩展;以作品的删节稿或修改稿为基点,向原稿扩展等。如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横向拓展内容至少包括:1.作家本人同时期的作品。2.同时期其他作家的作品。3.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纵向延伸的内容至少应包括:1.作者本人生平。2.作者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3.历史上同类型不同时期作家的作品。
  再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这时可以向外延伸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以声写春;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静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风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以游写春;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色写春……这些诗文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我们在丰富阅读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根据认知规律,使后学习对象与前学习对象保持信息的联系,保持结构的一致,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互相辉映、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知识的外延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素质的差异以及学生领悟程度的差距而有所不同。要对那些领悟较差的“后进生”实施填漏补缺,进行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那些尚有余力的“尖子生”,则应指导他们在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加深,以课内学到的知识或规律向课外扩展延伸,去研究解决课外的实际问题。只有差生辅导好了,才能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民素质;只有尖子生辅导好了,才能谈“高科技”。也只有这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语文课才更加显得阿娜多姿,妙趣横生。
  以课堂知识为基点,面对从前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内化:温故而知新知、而知方法、而知规律;面对今后未知领域进行知识外延:用一把钥匙去试开多把锁打开多扇门。那么这节课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是扎实有效的课。
  [作者通联:深圳翰林学院]
其他文献
杂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运用形象化的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杂文的基本特征:寓道理于形象,幽默风趣、泼辣犀利几乎是杂文的商标;“说理”是杂文的目标和过程,杂文主要是通过“说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的,亦即通过“说理”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国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中职学校肩负着重要职责,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教育改革为指导,大力创新中职语文教学方式,加强具有创新性、现代化教育新模式的运用。自主合作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对于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以自主合作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价值开始,探究自主合作模式
2017年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代表了各个学科目标最先进的最严谨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也成了老师教学的教纲,它给每位老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教什么、怎样教必须建立在新的课程标准这个基点之上。这次新课标特别提到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这是2003年的课程标准所没有的,这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诚如新课标所表
《课标》对中年级习作要求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也刚好适合在情境体悟中参与、探究、习作。这样习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案例回顾]  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  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  学生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学生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古代诗词鉴赏从内容到形式、从技巧到表达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最近,与学生一起进行语文划块复习中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从阅读鉴赏顺利走到鉴赏表达。    一、问题发现    典型例一:对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鉴赏。这首诗,学生在小学就学习过。这是一首咏物诗,用的是托境咏物、蕴藉情丝的艺术手法。所咏之物就是“鹿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7月颁布实施至今已快5年了。据说,几年来教育部的有关部门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课程标准组召开了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实验区的声音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吸纳了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建议,对课标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充实和完善。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即将问世,用以指导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对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
教学本课我打算安排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即走进文本,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走出文本,阐释教者的价值取向;超越文本,绽放读者的阅读个性。    一、走进文本,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丑小鸭》是大多数同学熟知的故事,童话又是七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文体。结合本课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
语文这一学科比起其它学科具有一定的自我优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学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还可以领略语文所带来的思想观念,深度学习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预习、探究和实践等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深度学习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和深度学习相对的也就是浅层学习,一般来讲浅层学习
《中学语文》2006年第2期《立足阅读主体,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教学手记》是马玉平老师教学《我与地坛》的教学思考。其文第二点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在于生命过程的美好,于是举了园子里卑微的生命例子给作者的启迪:“‘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奋斗的过程。即使忙碌的间隙也没有丝毫留恋花枝、驻足香巢的余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