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培养一种习惯。这两方面联系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由此可见,知识是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获得的,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应遵循这一原则。笔者以《一张珍贵的照片》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
新课程所选用的语文教材不但有各自的语言特点,它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教师在确定语言文字训练重点时,既要明确教材本身的语言特点,又要考虑教材在课文中所担负的听说读写任务。《一张珍贵的照片》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主要通过对周总理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展示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为此,笔者把语言文字的训练重点放在表现周总理关心人民的几处描写上:1.小桂花初见总理时,作者对总理的外貌描写;2.周总理与小桂花亲切交谈时的几处细节描写,如“弯腰”“爽朗”“偎依”等;3.周总理在小桂花家和乡亲们谈话的描写。以上几处既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又表现了总理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工作作风,但却是学生写作中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了,那么对他们的写作是有益的。
二、掌握语文在文章中的表现力
教师常常说学生在一、二年级语文成绩如何如何好,每一课学那么多的字词,听写、默写准确率都很高,可是到了中高年级,他们写作时反而没词用了,语文成绩急骤下降。这是什么原因?笔者认为这种现状是教师的教学停留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肤浅认识而导致的,如在教学中,只重视查字典、搬词意、抄词语之类的教学活动,而没有注重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现力。在教学中应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在文中的表现力呢?《一张珍贵的照片》一文中“爽朗”一词看来很平常,按常规教师可让学生查查字典后再照字典解释一番,问题似乎就可以解决了。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什么情感等,学生是难以体会的,当然就更谈不上在写作中运用了。在处理这个词时,笔者先让学生查字典了解词的字面意思,然后让他们学着“爽朗地笑”,从笑声中理解什么样的笑是开朗的、直爽的。最后又让他们结合上下文举出自己平时所积累的关于“笑”的词加以比较,使他们既理解了这个词对表现周总理平易近人作风的作用,又从中区别了“笑”的种种不同含义。这样,如果学生今后在表达中遇到类似的情景,一定会想到这个词,并会用上它,为运用夯实了基础。再如文中对周总理外貌描写的这一段文字,确实很有特色,仅一个排比句就把总理的外貌特点表现出来了。在教学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一幅周总理的画像,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描写,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像。如此一来,学生对这些语言把周总理慈祥关切的外貌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的特点顿时心领神会。
在课文中还有些句子很含蓄,很有特点,而学生又较难理解,笔者把它们作为理解的难点、重点予以引导。如“不要紧,都是自家人,你们不说我也知道,现在是困难时期”这句话,含蓄地体现了周总理实事求是的作风,笔者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想想总理知道什么。学生结合前文说:“知道乡亲们吃不饱。”笔者继而问:“总理既然知道,为什么又要乡亲们说呢?他希望乡亲们说什么呢?”此时学生恍然悟出这句话体现了周总理希望乡亲说真话的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语言的表现力,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运用文章语言特点于自己的表达中
在教学中,教师光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还不够,还应重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阅读这篇课文后,笔者让学生总结出这篇文章通过刻画人物外表来表现人物精神的语言特点。随即设计了一道练习:运用课文的语言特点给课文补充周总理离开观音桥的结尾,要求一要运用准确的词句刻画小桂花或小桂花爹的外表,二要表现乡亲们对周总理离开的不舍。由于学生对课文的语言理解到位,作业普遍完成得较好。请看一份学生的作业:总理要走了,他返身紧紧握着桂花爹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这时桂花爹已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克制不住的泪水簌簌地从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淌了下来。小桂花蹭蹭地跑了过来,她仰起那充满稚气的小脸说:“周爷爷,您还会来吗?”周总理动情了,他轻轻抚摸着小桂花那头细软略黄的头发,很久,很久……他抬起头望着乡亲们说:“会来的,等你们的日子过好啦,我一定会来的!”周总理上车了,他从车窗探出头,向乡亲们频频挥手。车开动了,扬起一股尘埃远去了。可人们都舍不得离去,他们踮起脚,手搭“凉棚”望着远方,仿佛心里在默念:总理呵!您放心,我们一定加劲生产,战胜困难,用实际行动报答您对我们的关怀。
从这份作业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已基本掌握了抓住人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因此,只要教师能把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陈毅希望学校)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一、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
新课程所选用的语文教材不但有各自的语言特点,它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教师在确定语言文字训练重点时,既要明确教材本身的语言特点,又要考虑教材在课文中所担负的听说读写任务。《一张珍贵的照片》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主要通过对周总理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展示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为此,笔者把语言文字的训练重点放在表现周总理关心人民的几处描写上:1.小桂花初见总理时,作者对总理的外貌描写;2.周总理与小桂花亲切交谈时的几处细节描写,如“弯腰”“爽朗”“偎依”等;3.周总理在小桂花家和乡亲们谈话的描写。以上几处既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又表现了总理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工作作风,但却是学生写作中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了,那么对他们的写作是有益的。
二、掌握语文在文章中的表现力
教师常常说学生在一、二年级语文成绩如何如何好,每一课学那么多的字词,听写、默写准确率都很高,可是到了中高年级,他们写作时反而没词用了,语文成绩急骤下降。这是什么原因?笔者认为这种现状是教师的教学停留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肤浅认识而导致的,如在教学中,只重视查字典、搬词意、抄词语之类的教学活动,而没有注重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现力。在教学中应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在文中的表现力呢?《一张珍贵的照片》一文中“爽朗”一词看来很平常,按常规教师可让学生查查字典后再照字典解释一番,问题似乎就可以解决了。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什么情感等,学生是难以体会的,当然就更谈不上在写作中运用了。在处理这个词时,笔者先让学生查字典了解词的字面意思,然后让他们学着“爽朗地笑”,从笑声中理解什么样的笑是开朗的、直爽的。最后又让他们结合上下文举出自己平时所积累的关于“笑”的词加以比较,使他们既理解了这个词对表现周总理平易近人作风的作用,又从中区别了“笑”的种种不同含义。这样,如果学生今后在表达中遇到类似的情景,一定会想到这个词,并会用上它,为运用夯实了基础。再如文中对周总理外貌描写的这一段文字,确实很有特色,仅一个排比句就把总理的外貌特点表现出来了。在教学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一幅周总理的画像,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描写,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像。如此一来,学生对这些语言把周总理慈祥关切的外貌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的特点顿时心领神会。
在课文中还有些句子很含蓄,很有特点,而学生又较难理解,笔者把它们作为理解的难点、重点予以引导。如“不要紧,都是自家人,你们不说我也知道,现在是困难时期”这句话,含蓄地体现了周总理实事求是的作风,笔者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想想总理知道什么。学生结合前文说:“知道乡亲们吃不饱。”笔者继而问:“总理既然知道,为什么又要乡亲们说呢?他希望乡亲们说什么呢?”此时学生恍然悟出这句话体现了周总理希望乡亲说真话的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语言的表现力,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运用文章语言特点于自己的表达中
在教学中,教师光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还不够,还应重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阅读这篇课文后,笔者让学生总结出这篇文章通过刻画人物外表来表现人物精神的语言特点。随即设计了一道练习:运用课文的语言特点给课文补充周总理离开观音桥的结尾,要求一要运用准确的词句刻画小桂花或小桂花爹的外表,二要表现乡亲们对周总理离开的不舍。由于学生对课文的语言理解到位,作业普遍完成得较好。请看一份学生的作业:总理要走了,他返身紧紧握着桂花爹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这时桂花爹已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克制不住的泪水簌簌地从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淌了下来。小桂花蹭蹭地跑了过来,她仰起那充满稚气的小脸说:“周爷爷,您还会来吗?”周总理动情了,他轻轻抚摸着小桂花那头细软略黄的头发,很久,很久……他抬起头望着乡亲们说:“会来的,等你们的日子过好啦,我一定会来的!”周总理上车了,他从车窗探出头,向乡亲们频频挥手。车开动了,扬起一股尘埃远去了。可人们都舍不得离去,他们踮起脚,手搭“凉棚”望着远方,仿佛心里在默念:总理呵!您放心,我们一定加劲生产,战胜困难,用实际行动报答您对我们的关怀。
从这份作业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已基本掌握了抓住人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因此,只要教师能把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陈毅希望学校)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