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生: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有机融合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土中国”正悄然变化,乡村教育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文化变迁。乡村学校身系乡村历史文化的古老,也昭示着乡村发展与建设的年轻。根植乡村文化的土壤,在与乡村文化的共生中,乡村学校才能找到自身的文化之根,真正成为乡村少年儿童的生活场域和精神家园。
  作为一所拥有80多年历史的乡村老校,金近小学以童话教育特色闻名全国。早在2000年,学校就定位了自身的办学目标:即乡村儿童幸福生活、健康成长的童话公园;乡村百姓感受教育、享受文化的精神家园。多年来,学校尝试开放办学,与施教区九个村开展常态化、多元化的校村共建实践,让学生在乡村这一大课堂中追溯新农村之嬗变,体验新农村之大美,传承新农村建设之薪火,留住乡村文化血脉之根。
  一、营建乡村校园,助推美好乡风
  作为乡村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学校连结着千家万户。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濡染生活其中的学生,进而带动家庭,辐射乡村,必定能促进乡村文明的提升。学校邀请村民一起营建具有乡村特色的童话校园,助推美好乡风建设。
  1.用童话环境濡染乡风
  所谓“只要进入校园,教育就开始了”,校园环境本身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学校立足农村学校实际,用公园布景的思路,利用馆舍,教室、广场、走廊,甚至草坪、池塘等校园空间,开辟了“童星街”“鱼龙池”等十大童话教育景观,建成“金近纪念馆”“小鲤鱼图书馆”,开辟了“童话教育馆”,形成了三园三馆三十室的儿童化校园环境文化。学校从童话《小鲤鱼跳龙门》中提炼了“真、善、美、新”的童话精神作为校训,并通过极具童话气息的“校品”系列的开发,将校训具象化、物质化、艺术化。如童话画般的校徽,校服,童话诗般的校歌、校园标语等;学生们争当校园宣传员,制做校园宣传展板、宣传册,组成宣讲队,向村民们介绍校园。
  在“土家菜”般的校园环境文化的熏陶、濡染下,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乡村,向村民们着介绍着新时代的乡村文明,帮助村民们改变生活陋习,杜绝不文明行为,真正实现学在学校,美在乡村。
  2.邀请乡贤引领乡村生活
  激励是行为的钥匙,又是行为的键钮。按动什么样的键钮,就会产生怎样的行为。学校邀请乡村“名流”与师生、村民一起营建团结友善、生动活泼、文明向上的校园生活,引领师生和村民感受乡村生活之魅力,生发建设美好乡村家园的愿望。
  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学校开辟特色栏目“家事讲坛”,让学生介绍自己村庄的最美人,最美事,最美景,最美路;开辟“家乡文化墙”,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本校学生所在行政村的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特色产业和农副产品等;邀请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种田能手、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等乡村“名流”,走进学校作为客座老师,为学生上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指导学生开展榜样学习故事演讲赛,动漫画设计比赛等;邀请村民走进校园,共同评选“最美办公室”“魅力教室”“美德小鲤鱼”“阳光小鲤鱼”等,和师生们一起学真,懂善,行美。
  师生和村民一起营建着美好的乡村校园。在这里,学生学有所成,老师教有所得,村民闻有所感。让学生爱上自己的村庄,爱上可爱的父老乡亲,让村民重新发现乡村生活的美好,用乡村校园建设助推美好乡风。
  二、丰实教育内容,传承乡村文明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土、家乡水养育独特的我们,乡土文化习俗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开窗放入大江来”,敞开学校大门,用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文化丰实学校教育内容,让学生认识乡村的文化积淀,感受生动的乡村生活,重新发现乡村,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农村,自觉传承乡村文明。
  1.民间文化激发恋乡情怀
  朴实、生动的农村生活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也为农村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校拓展和深化儿童文学教育内涵,开展了民间文学教育活动。学校发动全校师生、村民搜集民间童谣、民间故事、谚语和笑话等,编辑民间文化读本;引导学生参与庙会、中秋乘凉晚会、清明包艾饺、家乡方言比赛等民俗活动,体味民俗文化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在语文课堂中开设民间故事教学课,领着学生深入理解自己的乡村文化生活;音乐课堂则带领学生编唱地方童谣,唱响乡村生活旋律;体育课堂上,学生们玩起了跳房子、跳大绳等民间游戏……
  带着泥土芳香的民间文化在现代课堂、乡村校园大放异彩,启迪了学生对民间文化的情感,学生们自然萌发了爱家恋乡的情怀。
  2.乡村农事弘扬农业文明
  泥土是农村教育的课堂,乡村是农村学生的摇篮。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乡村教育自当从农业文明中汲取营养,鼓励学生传承和发展农业文明。
  24节气农事种植、生长知识、编麦秆扇、搓草绳、包粽子、打年糕等,是千百年来农村耕作生活的智慧结晶。学校将这些元素融入每年一次的乡村文化节,让学生亲历、感受农事,体验农业文明;寒暑假时,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村里娃夸家乡”活动,鼓励学生将看到、听到的家乡新事、新貌制成小报,夸一夸自己的村庄;春游远足活动,学校组织全校师生、村民走进施教区各村参观,捕捉新农村生活,感受农村的发展……
  多彩的活动根植乡村生活,激发了学生知农、爱农、兴农的情怀。学生懂得了要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感恩农村,热爱农村,弘扬乡村文明。
  三、组建村民义工,共筑精神家园
  在农村学校,家校协同教育往往因家长素质等因素而难以开展。实际上,朴实的乡里乡亲拥有朴实广博的教育情怀。多年来,村校共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热情的村民自发组建了“村民义工社”,用充满乡土气息的义行善举,与学校共筑美丽的精神家园。
  1.兴趣分组丰富教育元素
  村民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工作时间等情况报名参加义工社,分工组建了卫生清洁组、关爱行动组、安全保卫组、快乐社团组等。村民一起讨论出台了义工社章程,设计义工袖章,并推行星级晋级。村民义工或利用职业优势,为学生打开认识社会的窗口;或利用个体优势,为学校排忧解难。   例如,精通剪纸、十字绣手艺的村民为学生开设了剪纸课;社区医生则为学生开设了生理课、卫生知识课和心理咨询课等;会唱戏的村民领着一群小戏迷学唱曲艺;会烧菜、做点心的村民则开设了烹饪课;村里的民间鼓号队员则负责教学生吹小号、敲小鼓;种田能手领着学生们们认识农作物,还帮助学生开辟了“开心农场”;个体户家长为学生开设了创业故事课……村民义工们的“十八般武艺”征服了学生,许多义工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学生们学的开心,义工们教的也开心。
  2.善行义举浸润莘莘学子
  农村人本就朴实善良,在村民义工的感召下,更多的村民开始热心学校教育。村民们利用业余时间,不计报酬地参与学校服务和安全管理,卫生清洁组的义工经常自掏腰包购买清洁用品,遇到自身工作与学校活动时间冲突时,村民会请假放弃挣钱的机会;有的村民一人兼报多个义工组,主动寻求更多的参与机会;有的村民其孩子已毕业,但出于对学校的感情,依然坚持参加义工社活动。村民们的善行义举深深感染了学生,学校趁势发起了“践行价值观,争当美德岗”活动。学生们用高度的责任感,发现了许多美德岗位,如安全监督岗、图书整理岗、水电节约岗、卫生清洁岗、校园导游岗、雨天爱心撑伞岗等,一时间,助人为乐蔚然成风。义工的善行义举将爱心和文明传递给了更多的学生和村民,最终必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乡村暖流。
  四、支援社区教育,共创村校美好明天
  学校学生分布在施教区九个村庄,每一个村庄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立足这一资源,学校创新实施“春泥计划”,通过“送教进村”“活动下村”“友谊联村”“特色塑村”等活动,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此加强社区交往,联姻乡土文化,相约美丽乡村,共话学生成长。
  1.“送教进村”搭建成长舞台
  农村广袤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学校积极与施教区各村多方联动,采取“1 4”模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送教队伍。“1”即1支专职辅导员队伍,学校指定一名骨干教师担任“春泥计划”下村专职辅导员,确保专职专岗;“4”即4支兼职辅导员队伍,创新组织形式,向外借力,用村联系员、“五老”人员、党员干部、大学生等补充“春泥”师资。同时,学校从家长志愿者中挑选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担任下村志愿者,提高活动质量。
  活动中紧扣学生身心特质,开辟了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开心农场等活动阵地;开设了手工制作、棋类辅导、民俗文化、趣味英语、名人轶事、安全知识、生活科学等多元“春泥”套餐,或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农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或通过情景体验、模拟练习、知识小竞答、实例观摩、娱乐表演等主题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扮演一个角色,体验一种生活,增长一份才干,这样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在农村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展现自我,舒展生命。
  2.“一村一品”展现乡村风采
  施教区行政村积极配合“春泥”活动,充分挖掘本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设计了有实效、有亮点的“春泥”活动项目。例如,前庄村拥有金近先生故居这一文化资源,邀请学校组织学生开展“金近故居童话游”活动;雀嘴村以水产闻名,邀请学校开展“家乡的海特产”活动,开拓学生视野;祝温村则结合文化创意村及乡风文明建设,开展了“相约美丽乡村”乡村服务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新农村文明建设等。丰富的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求知、求新、求乐、求美的需要,更激发了学生爱家爱乡的情感。
  学校则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如帮助村提炼村级精神,设计村徽,创作村歌;帮助施教区行政村建设村史陈列室、文化长廊、文化礼堂等。大到文化墙的创意、绘制,小到一个路牌,一句对联的撰写,师生都和村民一起出谋划策,共同营建文明乡风、和美民风。
  村校共建的探索,让金近小学走出了独特的乡村教育之路。乡村学校不仅是国家的,也是村庄的。乡村学校自当植根乡村肥沃的文化土壤,成为农民心中的文化领袖,在与乡村文化的共生中建设大美新农村。
  (作者单位: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金近小学
  浙江绍兴 3306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阶段是口语交际训练的起始阶段,我们应重视这阶段的口语交际训练。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努力上好口语交际课,逐步使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为学生以后作文有话可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口语交际;交际情境;交际兴趣;交际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口语交际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的,新一轮课改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到了
4月27日星期三晴  今天上体育课,我们班比赛跑步,6人一组。我们班有好多“飞毛腿”,例如:田嘉敏、黄晓文、冯宏业……老师让那些6人小组来比赛。  “哔——哔!”哨子长一声,短一声,那些同学立刻飞快地跑起来,就像添了“加速剂”一样。同学们一直为他们加油,打气。可有一些同学却在喝倒彩。快到终点了,他们跑得更快了,比拼也更激烈了。当比赛结束时,他们个个都面红耳赤,气喘如牛。  真激烈!    4月29
学校文化建设只有融入到学校课程中,才是生根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学校课程只有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质,承载学校文化使命,才是真正的带有校本性质的课程。只有通过课程并融入课程的学校文化,才能濡化学校的一个个行走的文化符号。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高师附小)的大生课程再造,秉承了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全面落实建设“大生文化”的要求,始终朝向“立天地之大生”的培养目标。  一、内省,梳理大生课程的文化根脉
高中理科的很多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化学学科所讲授的离子鉴定与物质检测可以在调查河流污染情况中发挥作用;生物学科所讲授的细胞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渗透原理等也可用于检测河水的污染情况;实验课所讲授的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也能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中大显身手。  由此可见,不同的学科都能根据自己学科的知识特点设计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探索实践活动,学校也可成立相应的科学实践部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职英语教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模式不断创新和改革,课堂气氛不断活跃,学生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转变,学生的参与度高,是有效课堂的主要参考指标。文章就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性的问题,进行探讨,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中职英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全球经济化的今天,英语在社会的发展中,承载着巨大的作用,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素养
跨越身心疲惫的教师生活  一、 专题简介  在我们这样一个高速变化的世界里,不难理解老师们为什么会时常感到身心疲惫。对老师的高标准绩效要求,以及大班教学和来自学校领导与家长的期盼,和个人生活等各种压力等等无一不使得老师们感到沮丧和疲惫。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竞争激烈,这种情形或许会更加明显。本文将探讨老师们所遭遇的几种不同类型的“身心疲惫”,和如何回到高效率状态“小步但有力”的改善方法。下面,让我
【摘要】阅读是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而写作则是语言输出的一种方式。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需要老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培养,进一步为写作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阶段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英语老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对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模式促进有效写作教学进行探讨。  【关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其渗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而且更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文根据笔者实践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文化知识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語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传统文化真可谓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其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并且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
传统英语教学中强调教的作用,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很少涉及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渗透。培养出的学生中“汉语式英语、聋哑英语”现象严重,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教师的惟一武器似乎就是“题海战术”。笔者亲眼目睹了不成功的英语学习者使用一些消极策略,如单纯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等,而这些学习策略让学生难以走出学习失败的阴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最终让他们成了边缘学生。在教学生涯中,笔者经常遇到一些学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中央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