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是一种常见的又是较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与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一样,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有助于认识诸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可能性的同一类型的历史事物放在一起,作定量和定性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特殊性,以揭示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的历史特征,从而准确认识历史事物。
中学历史教学的比较方法,是指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或概念,包括事件、人物、思维、典章制度等,进行比较对照、判明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进程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比较和对比的方法,既在一堂中经常使用又在单元和综合复习中使用,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之一。其要义在于深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强化对历史概念的记忆。
对比是对两种性质基本不同而且矛盾的历史事物划分为若干方面,进行对照分析。例如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一书中分析指出,中日双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人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我方则为正义战争,得道多助。在此进一步分析指出:日方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支持长期战争。但是,中国是个弱国,日本是个强国。因而得出结论,中国既不会亡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只要坚持抗战,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最后一定取得胜利。这就是典型的对比法,目的在于更深刻地揭示矛盾双方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全面准确的认识历史事物。
比较法的特点是可比性,即相对的事物间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质。历史教科书中很多地方运用了这一可比性原则,例如,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的地动仪早一千七百多年:祖冲之精确地推算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百多年,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也比欧洲早四百多年,从比较中看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远远超过欧洲,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富有创造力的民族。通过这些实例的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历史比较法是确定历史现象异同关系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这是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规律与探索的思维过程。同时也是人的史学能力,史实记忆能力,史料驾驭能力和历史联想能力的提高过程。比较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只要掌握其法,在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历史比较法能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只需记住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共同特征,便能由此而推断出两个以上历史人物的共同特征。而产生联想,將二者联系起来。比如人们提隋朝,便会自然联想秦朝,联想二者共有的特征:二者都是短命之期,两者开国皇帝建国初都采取销毁兵器,统一度量衡,加强法制等巩固其政权的措施,都没有把帝位传给嫡长子,都有一个残暴、残杀骨肉同胞的皇帝,都创造了一个世界之最,“万里长城”和“大运河”,都是被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而埋葬的王朝。由此运用比较法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具有历史可比性的主题内容下,为解决好教学重点和难点又选择插入相关历史知识,形成比较主题,在以历史比较为手段,深化主题,化解主题,突出重点。例如: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点和难点。为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可以将秦汉内容插进来以“隋灭唐兴”与“秦亡汉续”相比较,就很好地理解秦隋短命灭亡,汉唐长寿兴亡的历史原因,总结出封建王朝衰亡兴盛的一般历史规律,加深对难点和重点的理解。
还可以把富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转化成对立的辩论话题。通过课堂辩论的形式,加深历史认识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现象正反两方面问题的全面理解。其做法:首先,讲授的历史问题归纳成辩论的主题。如“农民战争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然后,学生根据个人看法,分成正反双方,让学生课下收集材料,整理论点,自圆其说。接着,由正反双方各选出若干名代表,各抒己见进行辩驳。最后由老师分析双方得失,裁决胜负。
总之,教无定法,在初中历史素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教改的前沿,以学生为本,以新课标为准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学历史教学的比较方法,是指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或概念,包括事件、人物、思维、典章制度等,进行比较对照、判明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进程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比较和对比的方法,既在一堂中经常使用又在单元和综合复习中使用,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之一。其要义在于深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强化对历史概念的记忆。
对比是对两种性质基本不同而且矛盾的历史事物划分为若干方面,进行对照分析。例如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一书中分析指出,中日双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人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我方则为正义战争,得道多助。在此进一步分析指出:日方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支持长期战争。但是,中国是个弱国,日本是个强国。因而得出结论,中国既不会亡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只要坚持抗战,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最后一定取得胜利。这就是典型的对比法,目的在于更深刻地揭示矛盾双方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全面准确的认识历史事物。
比较法的特点是可比性,即相对的事物间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质。历史教科书中很多地方运用了这一可比性原则,例如,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的地动仪早一千七百多年:祖冲之精确地推算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百多年,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也比欧洲早四百多年,从比较中看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远远超过欧洲,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富有创造力的民族。通过这些实例的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历史比较法是确定历史现象异同关系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这是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规律与探索的思维过程。同时也是人的史学能力,史实记忆能力,史料驾驭能力和历史联想能力的提高过程。比较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只要掌握其法,在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历史比较法能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只需记住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共同特征,便能由此而推断出两个以上历史人物的共同特征。而产生联想,將二者联系起来。比如人们提隋朝,便会自然联想秦朝,联想二者共有的特征:二者都是短命之期,两者开国皇帝建国初都采取销毁兵器,统一度量衡,加强法制等巩固其政权的措施,都没有把帝位传给嫡长子,都有一个残暴、残杀骨肉同胞的皇帝,都创造了一个世界之最,“万里长城”和“大运河”,都是被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而埋葬的王朝。由此运用比较法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具有历史可比性的主题内容下,为解决好教学重点和难点又选择插入相关历史知识,形成比较主题,在以历史比较为手段,深化主题,化解主题,突出重点。例如: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点和难点。为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可以将秦汉内容插进来以“隋灭唐兴”与“秦亡汉续”相比较,就很好地理解秦隋短命灭亡,汉唐长寿兴亡的历史原因,总结出封建王朝衰亡兴盛的一般历史规律,加深对难点和重点的理解。
还可以把富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转化成对立的辩论话题。通过课堂辩论的形式,加深历史认识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现象正反两方面问题的全面理解。其做法:首先,讲授的历史问题归纳成辩论的主题。如“农民战争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然后,学生根据个人看法,分成正反双方,让学生课下收集材料,整理论点,自圆其说。接着,由正反双方各选出若干名代表,各抒己见进行辩驳。最后由老师分析双方得失,裁决胜负。
总之,教无定法,在初中历史素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教改的前沿,以学生为本,以新课标为准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